《偶然與想像》:電影最美好的特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再一次》
(本文原刊登於放映週報704期 2021/11/29)
《偶然與想像》(偶然と想像, 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是濱口竜介的三段式短片輯電影,在今年柏林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在首部長片之後,濱口竜介仍持續有短片作品,他的短片都像是風格上的拓展與實驗,並在之後的長片中展現出更完熟的成果。
原以為《偶然與想像》只是他最新短片作品的集結,但這次創作靈感緣自於侯麥(Eric Rohmer)的三段式電影《人約巴黎》(Les Rendez-vous de Paris, 1995),以「偶然」為共通的敘事元素,每段約40分鐘,情節互不相關卻有著層次上的推展,從而構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或許在形式精神上接近侯麥電影生涯眾多的系列創作如六個道德故事或四季系列。
這三段的故事大約是這樣的(有一些劇透):
第一段《魔法(也比不上的虛幻)》,兩位女性好友在計程車上談論其中一位前晚有如魔法般的首次約會(有些類似《愛在黎明破曉時》,只是換成了關於事後重述的觀點),聆聽者卻默默地發覺對方所談論的男人其實是她分手的前男友,概念頗像是《人約巴黎》第一段的重新排列組合。
第二段《敞開的大門》,己婚的女大生在因故心生怨恨的情人同學唆使下,企圖色誘剛以小說作品榮獲芥川賞的大學教授,以製造不利於對方的醜聞。然而這場辦公室內的情慾對峙卻走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她到底色誘成功了沒有?
第三段《再一次》則是中年女性在高中畢業20年後回鄉參加同學會,希望和當年曾有一段情的同性戀人見面,然而同學會上沒到見人,隔天回程卻在路上偶遇,相認後她到對方家中坐客,正要告白之際卻發現原來一切都搞錯了。
《魔法(也比不上的虛幻)》
這三個看來有如短篇小說般的小故事,都是關於情節的錯置與對白的交鋒,像是侯麥,也很有洪常秀的味道(畢竟洪常秀的極簡形式就是源自侯麥)。然而濱口竜介的特色在於他非常強的劇作能力,尤其喜好編寫大量台詞並善於調度演員的唸白展演,三個故事的核心場景都是關於兩個角色的對話。然而濱口劇本複雜之處在於透過錯置與揭露扭轉了觀眾對角色和故事的認知。
如第一段身為聆聽者的女孩,乍看年輕純真的形像,在她回頭和前男友攤牌時坐實她是以出軌傷害愛人的魔性女,但對方反而迷惑於她的坦誠與舉棋不定,是否舊情復燃成為意外展開的懸念。又或是第二段的女大生不顧可能後果的色誘行動,看似缺乏動機與邏輯,加上教授出人意外的不明反應,觀眾必需以兩人互動的發展重新建構對角色的認知,辯明其中的慾望與張力何在。第三段雖只是單純的錯認,然而被錯認者的反應卻一直充滿著意義的浮動(是否真是錯認?她又將如何反應?又或是另有秘密?),濱口高明地把觀眾放到無法預知後續發展與難以界定詮釋情節意義的位置上。
而這三場關鍵戲同樣令人難忘的,是濱口為它們建立的影像與空間。
第一段男女對峙戲被安排在開放的夜晚辦公室,燈光在大片玻璃窗折射倒影中產生的迷離視覺,似是兩人心之迷宮的暗示。第二段關鍵場景放在教授狹小的辦公室,除了兩人默默爭奪大門開與不開的張力之外,過曝到近乎全白的窗景照出的側光與背光,和室內凝結的空氣幾乎融為一體。第三段除了兩人偶遇的手扶梯外,她們對話的家戶空間,客廳和廚房的細節與光影對比,和一整片有如舞台背景般的大落地窗綠色景緻,我私下戲稱那片窗景有如「道格拉斯薛克(Douglas Sirk)之窗」[註]。
在這些空間中濱口大量使用鏡位的切換去調度每個牆面與人物的位置變化,人物的站起、坐下、走動、轉身都和台詞精密配合,形成鏡頭、空間、臉孔、台詞的來回碰撞,而每到關鍵的情感時刻,演員總會正面望向鏡頭,把觀眾拉到兩人之間充滿情緒的中心點,在《歡樂時光》中我們已經見過濱口使用類似的小津式正拍鏡位。
那些若由別的導演來拍可能會嫌太滿太多的台詞,在此也變成電影意義的發動機,不斷地擴散與收攏在靜默形式與喧鬧語言之間。一般電影劇作準則總認為過於囉嗦的台詞會削弱說故事的力道,但在濱口對語言的信仰下,語言也成為展示的材質,其他影像聲響的對位中又能回過頭激起情感,導出更多的話語,在第三段尾聲時就如此地進入一種情感乘著話語不斷增幅的狀態。
《敞開的大門》
若要說《偶然與想像》的故事在說些什麼:一個想要搶回舊愛的女孩,在他人如魔法般愛情面前,努力想要宣示另一種屬於自己的愛情存在,既使它充滿不確定與傷害;一個性慾旺盛的女人,她的偷情與色誘都像是下意識的自我實現與向外在世界的挑釁(性做為個人政治對抗的展現),卻意外地遇見可以理解她,也讓她理解自己的人;錯認彼此的兩個女人,透過扮演對方不在場的對像,重新彌補連結了彼此內心的黑洞。第三段更讓我聯想到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2010)《像戀人一樣》(Like Someone in Love, 2012)的角色扮演,阿巴斯的虛實辯證,在濱口就成了扮演以發現與創造,甚至概念上前兩段的情境也同樣是關於從扮演展開的行動。
濱口曾在訪談中說,侯麥作品的「偶然」其實也在處理角色的欲望。我的解讀是,欲望產生行動,「偶然」除了作為情節的扭轉外,敘事上更可以視為對角色動機與行為的擾動與破壞,擾動揭露出角色不自覺的欲望,破壞迫使角色重新審視自己的行動。此外偶然也有揭示「錯位」的效果,角色突然察覺身處在與原本認知不同的情境,現實以異質的樣貌向自己展開。在這過程中,觀者也必需不斷翻新對角色和情境的認識,銀幕內外達成一種意義上的同步,讓觀看與詮釋也成為創造的過程。
從《暗湧情事》《親密》《歡樂時光》到《睡著也好醒來也罷》,濱口竜介的作品都可以視為關於陷入當代精神困境的角色如何進行自我逼問與告白的故事。電影將觀眾導引至每個微小的當下,透過臉孔與對話,見證人與人相互溝通的現場。人物經常以刻板印象出場,卻總能掙脫類型符號加諸於上的限制,去揭露更真實的自己,在生活框架中做出破格的選擇,一種以小見大的政治宣示。
若再延伸的更遠一點,這三個故事也可以是電影和觀眾互動關係的寓言。第一段是觀眾渴望佔據銀幕中的魔法,在過程中以確認自我的存在。第二段是關於電影的展演與詮釋,我展現的姿態與意圖如何被另一個人理解,又如何在對方表面的形式中發現只有我能看出的美?第三段是觀者的移情、代入、扮演,銀幕內外情感如何傳達與共振?電影以假擬真地做為溝通的媒介,能夠有著怎樣的力量?
《魔法(也比不上的虛幻)》
在另一篇訪談,濱口談到他年輕時第一次看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大丈夫》(Husbands, 1970)時的感受,「當我觀看這些角色時,我感覺到他們過著更完整的生活,和銀幕中的他們相比之下,我自己的現實生活反而顯得虛假。」
對此濱口的自我解讀是,卡薩維蒂獨立製作的創作方式超越電影工業體制的限制(固定的預算、時程與產品規範),所以才能夠創造出所謂「不是電影」的電影(相對於大眾對一般電影的認知),這是濱口一直奉行小成本獨立製作的原因,也和侯麥、希維特(Jacques Rivette)的創作精神是一致的。就我看來,這讓濱口竜介的電影也有著跨越界線的張力與趣味,一種不像日本電影的日本電影,甚至也像是「不是電影」的電影。
濱口在卡薩維蒂作品中感受到的「銀幕比現實更真實」的觸動,其實很接近我自己看濱口作品時的感受。之前寫《歡樂時光》時,我描述這部片像是對「現在」的召喚,回想起來「現在」指的正是銀幕中那呼之欲出的生活當下,或許和濱口竜介在《大丈夫》中看到的東西十分類似。在他電影形式與劇作設計的背後,總有一股召喚觀眾情感的熱情,一種對更豐富生活的渴望,而這正是《偶然與想像》非常鮮明的特質。
我開始思考這會不會是濱口竜介生涯目前為止為最好的作品?最近在琢磨如何寫這部片時,同溫層的影迷朋友都忙著趕金馬影展,談論金馬獎入圍電影,突然覺得在這個時刻,大家談論電影如何成功或失敗地描述著我們過去的歷史與當下的狀態,如何代理著我們的渴望、悲傷與憤怒,回過頭來看濱口竜介作品中將生活視為melodrama般的故事,其中創造與療癒的能量乍看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我真的認為做為另一種電影,《偶然與想像》展現的其實是電影最美好的特質。
(完)
[註] Douglas Sirk幾部著名的通俗劇中常在房內放置巨大的窗景,尤以《深鎖春光一院愁》的結尾最為著名。濱口竜介也曾提及薛克的通俗劇對他的影響。
《再一次》
avatar-img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國尚遠》天国はまだ遠い (2016)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寝ても覚めても / Asako I & II (2018)
《親密》親密さ/ Imtimacies (2012) 《觸不到的肌膚》不気味なものの肌に触れる / Touching the Skin of Eeriness (2013)
《若無其事的樣子》何食わぬ顔 / Like Nothing Happened (2003) 《暗湧情事》Passion (2008) 《永遠愛著你》永遠に君を愛す (2009) 《景深之中》The Depths (2010)
接下來的五部片大多是我比較跟不上的布列松,因此每部片疑問會多於分析,也會聊到一些其他導演作品的聯想,當做摸索過程的記錄。
2020年9月光點舉辦了羅伯布列松的小型回顧影展〈減法的影像〉,放映四部作品分別是《扒手》《驢子巴達薩》《武士蘭斯洛》《錢》,筆者另外自行補看了四部片《鄉村牧師日記》《死囚逃生記》《慕雪德》《心魔》,本文是觀影後的心得記錄,預計分為兩篇。
關於費里尼的隨寫來到最後一篇,就我看來,《女人城》像是《八又二分之一》和《鬼迷茱麗葉》延續的系譜,而《揚帆》看似費里尼的一次破格之作,其後設機制和題材本身又可以四通八達地連結到導演的其他作品,做為這系列回顧的最後一部片也是適合。
《天國尚遠》天国はまだ遠い (2016)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寝ても覚めても / Asako I & II (2018)
《親密》親密さ/ Imtimacies (2012) 《觸不到的肌膚》不気味なものの肌に触れる / Touching the Skin of Eeriness (2013)
《若無其事的樣子》何食わぬ顔 / Like Nothing Happened (2003) 《暗湧情事》Passion (2008) 《永遠愛著你》永遠に君を愛す (2009) 《景深之中》The Depths (2010)
接下來的五部片大多是我比較跟不上的布列松,因此每部片疑問會多於分析,也會聊到一些其他導演作品的聯想,當做摸索過程的記錄。
2020年9月光點舉辦了羅伯布列松的小型回顧影展〈減法的影像〉,放映四部作品分別是《扒手》《驢子巴達薩》《武士蘭斯洛》《錢》,筆者另外自行補看了四部片《鄉村牧師日記》《死囚逃生記》《慕雪德》《心魔》,本文是觀影後的心得記錄,預計分為兩篇。
關於費里尼的隨寫來到最後一篇,就我看來,《女人城》像是《八又二分之一》和《鬼迷茱麗葉》延續的系譜,而《揚帆》看似費里尼的一次破格之作,其後設機制和題材本身又可以四通八達地連結到導演的其他作品,做為這系列回顧的最後一部片也是適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七夕近在眼前,《釀電影》繼多年前整理的〈情人節電影處方籤〉片單,再次為各位善男信女、孤男寡女、曠男怨女精選幾篇近年文章,作為情海的明燈,在悠悠尋覓、維繫戀愛的無垠大海裡,希望助各位的心神,定錨心向。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海潮之聲》也是在我記憶中非常久遠的一部吉卜力電影,尤其在小時候看其實看不太懂,現在回頭看來,還真是喜歡《海潮之聲》描寫青春懵懂幼稚與純粹的喜歡。 在電影的開頭,男主角杜崎在車站隱約看見了一位認識的女生,電車一駛而過,那個女生也不見蹤影,接著進入男主角高中的回憶。杜崎與松野在一同抗議學校畢業旅行延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喜劇中穿插爆破槍戰、偶爾來點西部牛仔「天涯我獨行」的漂泊滄桑,最後歸於大螢幕的魔幻時刻,而「魔幻時刻」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看完濱口龍介的《邪惡根本不存在》,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如同墜入五里霧中?但仔細想想,好像也沒那麼難懂:濱口故技重施,施展他曾使用過的敘事詭計,但這次被翻轉的不只是劇情和角色關係,還有電影所圍繞的概念本身。這是觀賞《邪》的趣味之處,也是考驗審美之處。在不合邏輯的劇情背後,濱口所做的是對文明與野蠻的再思考
Thumbnail
  兩部電影都是導演濱口龍介於去年(2021)上映的電影,且內容都描寫了人生的荒謬。   生活中,會不會剛好前任是好友的新男友?會不會剛好打錯一個字母寄錯e-mail?會不會剛好在路上巧遇的兩個人,都將對方誤認為是曾經的同學?上述這些是《偶然與想像》中的劇情,由3個短篇故事(〈魔法〉(
Thumbnail
我很喜歡《戀夏500日》的開頭,第一幕是第488天他們坐在長椅上溫柔看著彼此,這個畫面讓人誤以為是個幸福的結局。然後回到相遇的第一天。 男孩湯姆.漢森,來自紐澤西的Marget,從小就相信只有找那命中注定的她,才會得到幸福,這個信念來自於早期所接觸的英國悲傷流行音樂,以及對電影《畢業生》的
Thumbnail
除去《#偶然與想像 》這樣的集合小品,#濱口龍介 的長篇電影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劇情結構相對緊湊,如《#DriveMyCar 》;另一類結構相對鬆散,比如《#歡樂時光 》、《#親密 》。 文學性一直是濱口引以為傲的作者性。經常在作品裡加插圍讀情節,與小說、劇本、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七夕近在眼前,《釀電影》繼多年前整理的〈情人節電影處方籤〉片單,再次為各位善男信女、孤男寡女、曠男怨女精選幾篇近年文章,作為情海的明燈,在悠悠尋覓、維繫戀愛的無垠大海裡,希望助各位的心神,定錨心向。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海潮之聲》也是在我記憶中非常久遠的一部吉卜力電影,尤其在小時候看其實看不太懂,現在回頭看來,還真是喜歡《海潮之聲》描寫青春懵懂幼稚與純粹的喜歡。 在電影的開頭,男主角杜崎在車站隱約看見了一位認識的女生,電車一駛而過,那個女生也不見蹤影,接著進入男主角高中的回憶。杜崎與松野在一同抗議學校畢業旅行延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喜劇中穿插爆破槍戰、偶爾來點西部牛仔「天涯我獨行」的漂泊滄桑,最後歸於大螢幕的魔幻時刻,而「魔幻時刻」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看完濱口龍介的《邪惡根本不存在》,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如同墜入五里霧中?但仔細想想,好像也沒那麼難懂:濱口故技重施,施展他曾使用過的敘事詭計,但這次被翻轉的不只是劇情和角色關係,還有電影所圍繞的概念本身。這是觀賞《邪》的趣味之處,也是考驗審美之處。在不合邏輯的劇情背後,濱口所做的是對文明與野蠻的再思考
Thumbnail
  兩部電影都是導演濱口龍介於去年(2021)上映的電影,且內容都描寫了人生的荒謬。   生活中,會不會剛好前任是好友的新男友?會不會剛好打錯一個字母寄錯e-mail?會不會剛好在路上巧遇的兩個人,都將對方誤認為是曾經的同學?上述這些是《偶然與想像》中的劇情,由3個短篇故事(〈魔法〉(
Thumbnail
我很喜歡《戀夏500日》的開頭,第一幕是第488天他們坐在長椅上溫柔看著彼此,這個畫面讓人誤以為是個幸福的結局。然後回到相遇的第一天。 男孩湯姆.漢森,來自紐澤西的Marget,從小就相信只有找那命中注定的她,才會得到幸福,這個信念來自於早期所接觸的英國悲傷流行音樂,以及對電影《畢業生》的
Thumbnail
除去《#偶然與想像 》這樣的集合小品,#濱口龍介 的長篇電影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劇情結構相對緊湊,如《#DriveMyCar 》;另一類結構相對鬆散,比如《#歡樂時光 》、《#親密 》。 文學性一直是濱口引以為傲的作者性。經常在作品裡加插圍讀情節,與小說、劇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