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我發現島嶼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地方發展不平均的問題。
對於畢業後,在島嶼原區就業的我,身邊朋友通常有兩個反應 : 第一個是 「你居然搵到工」,第二個是「你份工咁hea (意思: 輕鬆,休閒渡日)」。前者是非常驚嘆我居然可以在工作機會有限的島嶼成功就業,不用每天通勤數小時到城市中心工作。後者是建基於城市人對島民的刻板印象,例如「缺乏生產力」、「退休的人才會住在島上」等等。這些反應都直指島嶼發展最核心的問題: 鄉郊的人口和資源一直被城市剝削,形成不到城鄉互生的良性循環。
過去的我一直以為地方發展不平均只會在發展中國家出現,甚少聯想到自己的社區其實都面對着同樣問題。在島嶼認識,與我同輩的年輕人基本上都非常響往大城市「落樓就有地鐵站」的生活,最少每日都不用比其他城市居住的人提早起床,通勤到市區工作或上學。而且相比起島嶼,城市的飲食及娛樂設備更多姿多彩。有些同輩的年輕朋友,一旦到了城市生活,基本上短期內也不會再回島,因為島嶼沒有賦予他們能發展所長的工作機會,而城市有着更多的成長和挑戰。
開始工作時,我都抱着相當的疑惑,質疑自己在島嶼工作是不是一種故步自守,只是不肯跳出舒服圈嘗試新事物。直到我一些喜歡島嶼生活而搬過來的街坊,我才知道有人為了工作離開島嶼,有人為了生活回到島嶼,即使他們在城市有份優厚薪酬的工作。
以我的觀察,回來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是農二代或農三代,他們小時間在島嶼生活,親戚朋友都住在島嶼,只是長大後因為城市的發展機會而離開,到了一定年齡才回來過上半退休的生活。第二種是因為政府規劃的原故,島嶼興建了公屋和私樓,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而選擇了島嶼居住的城市人,而相當數量的他們也慢慢愛上島嶼生活。第三種是厭倦了城市的擠擁和壓迫而來到島嶼的人,這些的人的特點是把島嶼當成了生活可能性的實驗空間,嘗試一種與主流不一樣的生活。
我在想,可以正是因為島嶼的地理環境可以容許人能在城市和鄉郊—兩種生活形態截然不同的空間— 來回折返,才會容納到因為不同理念和想法的人,去慢慢實驗他們的理想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