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荒野山林行腳帶來的改變

    或許有人會懷疑靠少數人這麼偶爾的沿著自然景點的馬路撿垃圾有用嗎?或許就像所有的環境行動一樣,活動本身只是環境教育的一環,對參與的人而言,撿垃圾能夠提供體驗的機會,同時我們也了解,環境教育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有效果,而是必須三年、五年、十年持續做下去才會看得到改變。
    或許有人會懷疑靠少數人這麼偶爾的沿著自然景點的馬路撿垃圾有用嗎?或許就像所有的環境行動一樣,活動本身只是環境教育的一環,對參與的人而言,撿垃圾能夠提供體驗的機會,同時我們也了解,環境教育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有效果,而是必須三年、五年、十年持續做下去才會看得到改變。
    從山林行腳回來,隔天老婆大人早上在社區散步時,就順便帶上夾子與垃圾袋,邊健走邊撿拾道路旁的垃圾。在美麗的山林間,只要出現一罐罐棄置的空瓶空罐,殘破的塑膠袋或煙蒂吸管咖啡紙杯……看起來就會很礙眼。
    隨手一丟很輕易,要把它撿起來往往是不容易的。像是前幾天在北橫公路上,老婆大人爬過護欄去撿拾邊坡上的瓶罐,以為踩踏的是邊坡的泥土地,不料卻是懸空的落葉枝條,一瞬間就滑到坡下的溪裡,幸好高度只有三、四公尺,很快就爬上來了,不過滿頭滿臉都是泥土。這番驚險沒有讓她退縮,反而更加勇猛。
    我常常想,那些大喇喇搖下車窗往外丟出垃圾的人,究竟是如何被教養出來的?是怎樣的成長環境塑造出如此無感又自私的素質?
    很多年前,還流行許下新年新願望的時代,我就許願,假如上蒼能滿足我一個願望的話,我希望每個從車窗丟出去的垃圾立刻就黏回他本人的鼻子上24小時拿不下來(看他以後還敢不敢亂丟!)。
    這次北橫的荒野山林行腳共有25人參加,也是首度對民眾開放的梯隊。前六次試辦,除了荒野的志工幹部參與外,還邀請過媒體、旅行社相關人員及曾贊助荒野的企業團體,行程除了沿著秀麗的北橫公路撿垃圾之外,還有很多自然與人文景點的參訪與解說,負責規劃的專案志工慧諼,知性感性兼具,曾經是美麗的空中小姐。晚上也有荒野保護協會最著名的特色―夜間自然觀察。
    或許有人會懷疑靠少數人這麼偶爾的沿著自然景點的馬路撿垃圾有用嗎?
    或許就像所有的環境行動一樣,活動本身只是環境教育的一環,對參與的人而言,撿垃圾能夠提供體驗的機會,同時我們也了解,環境教育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有效果,而是必須三年、五年、十年持續做下去才會看得到改變。
    當然,以荒野來說,當然不會天真到以為單憑山林行腳的活動能立刻帶來什麼成效,但是除了行腳,荒野還拜訪了復興區清潔隊、經濟部水利署水資源局,也邀請高公局相關人員分享道路清潔的經驗,並促成環保署邀集相關單位開會尋求解決方案,並且也開辦山林現況工作坊,同時也不斷邀請各媒體共同來關心山林垃圾的問題…。
    多管齊下,窮盡一切可能方法來努力,就像荒野保護協會在守護環境的其他眾多議題所秉持的態度―只要願意行動,持續努力,就會慢慢接近目標。
    而且,對參加過次活動的人來說,或許會像我的老婆大人一樣,往後在自然野地健行旅行時,包包裡會多帶個垃圾袋與工作手套,看到垃圾就隨手撿,當一個人撿,二個人撿,撿的人多了,相信丟的人也會少一點。
    環宇廣播電台. 節目名稱:人與土地
    播出時間:2022年01月23日 09:00~10:00
    我們常聽到淨灘,但可曾想過海洋垃圾有些是從山林間,因雨水而被沖刷下來的呢?開車行駛過北橫的你,可曾想過旁邊山林的樣貌?它不只有山林的美,也有眾人隨意丟棄的垃圾。 而有一群人,漫步於山林不只享受它,也愛護它,他們透過一步一腳印,拾起大眾從高速公路隨意丟下的垃圾,或是任意丟在山路間的垃圾。 來聽聽荒野保護協會山林行腳專案招集人陳慧諼,從年輕時不爬山,到帶著孩子去爬山,進而開啟她對保護山林的行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