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筆記-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3)

    摘要:英國人靠自由貿易將拉美的礦藏及農業利益收入手中。自己靠貿易保護主義的好處壯大後,再要求別人遵守自由貿易的規矩好讓自己去收割利益。英國如此,美國也是這樣。

    2-4早夭史

    英國人說「西班牙美州已經自由。只要我們善於管理自己的事,那麼,美洲屬於英國了。」機械的改進讓英國的工業革命以極快的速度成熟,工廠於銀行成倍地增加。英國出口工業產品、收運費保險費、賺貸款利息投資營利,是十九世紀英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獨立戰爭前,在西班牙用武力打下的殖民地上建立自由主義,使得英國有機會包攬西班牙美洲9/10的貿易。革命委員會在布宜諾斯成立時,英國船艦鳴炮以示慶祝。獨立後的布宜諾斯不久就取消了有礙外國人貿易的禁令、降低皮革和脂肪出口稅、取消不得出口金幣銀幣的限制、甚至再降低進出口稅率讓部分商品免稅。過沒兩年,外國商人不用透過本地商人就可以銷售商品,貿易成了名符其實的自由貿易。英國商人向外交部報告:我們的紡織品已經成功取代德國和法國貨。事實上,英國貨還取代了遭到自由貿易扼殺的阿根廷本地紡織品。在拉美的其他地區也差不多是這樣。
    【英國在自由貿易之前】英國人善用它的地理位置和眾多的港口,從全世界搜刮原料,加工後賣到世界各地。它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和最強的金融機構,貿易專業化程度最高,壟斷了世界的保險業和海運業,控制了國際黃金市場。然而在大力擁護自由競爭之前,英國實施的是極度嚴厲地貿易保護主義。擅自出口未經加工的羊毛,要判處斷手之刑。在教堂區,牧師證明裹屍布為國貨之前,禁止下葬。
    【拉美在自由貿易以前】墨西哥、祕魯,都曾有過規模可觀的紡織工業。智利在西班牙殖民地的邊陲,與世隔絕的狀態有利於發展工業。擁有紡紗廠織布廠,甚至能自己造船和汽車。巴西雖然因為里斯本(葡萄牙)和英國簽訂了梅休因條約而發展受限,但在紡織和冶金產業上仍有可觀的發展。玻利維亞是西巴牙殖民時期最重要的紡織中心,一個城市曾有八萬人從事布料的生產。獨立之前,阿根廷沿海(大西洋岸,布宜諾斯港之所在)曾是經濟最落後,人煙最稀少的地方。現在已經不發達的中部和北部地區,不只紡織工業曾經十分發達,還有葡萄酒、皮革製品和精緻的大扶手椅。靠近安地斯山的門多薩和聖胡安,曾是當時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貿易咽喉。
    英國商人跑遍了阿根廷,仿製依照當地人習慣反過來使用的木製馬鐙、聖地牙哥的彭喬(當地服飾)和皮貨。當地彭喬一件要價7披索,英國製的只要3披索,英國的紡織工業迅速戰勝了當地的紡織業。靴子、馬刺、犁具到鐵釘,所有的產品都面臨相同的命運,貧困迅速的蹂躪了阿根廷內陸各省。布宜諾斯的商人佔據了從西班牙人手上奪來的權力,布宜諾斯的畜牧業主則靠著自由貿易擴大了市場。全國的貨物都必須經過這唯一一個港口,布宜諾斯壟斷著關稅收入、銀行業務和貨幣發行。而它的收入有一半以上用於支付反對各省的戰爭,各省可以說是繳稅以尋求毀滅。
    【港口與自由貿易】拉美的各大港口,把從土地上和地底下開發出來的財富連結到遠在歐洲的權力中心,港口成為征服和統治國家的工具,同時也揮霍國家的收入。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戰爭,就是國家與港口的爭鬥。雖然不乏擁護理想而起義的人,卻總在外國勢力和本地寡頭的夾擊之下凋零。「我們尚處年幼期,應該滿足於將我們的產品及原料運往歐洲,請他們加工後再透過他們強大的代理商交還給我們。」「我們既不是實業家也不是航運家,今後許多世紀裡,歐洲將用他們的機器來換取我們的原料。」勝利者們誇誇而談。手工業的凋零迫使人們離開原鄉來到城市邊緣出賣勞力。社會學家問家鄉的居民,曾經出走現在回來的人身上,有沒有什麼變化?居民懷著羨慕之情表示,布宜諾斯改變了那些人的服飾舉止和說話的方式。社會學家的問題說出了人和城市血淋淋的貴賤之分啊(嘆息)。
    【巴拉圭和三國聯盟】巴拉圭曾經成功的發展出自己獨立的經濟,曾經是南美最富裕的國家。獨裁者靠農民打敗了寡頭集團,當他去世時國內沒有被大財主把持。當時國家不仰賴對外貿易,而實施閉關自守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三國聯盟對巴拉圭發動戰爭之前,它已經擁有有線電報線路、鐵路、生產建材紡織陶器紙類和炸藥的工廠。鋼鐵業掌握在政府手中,生產砲彈也有自己的造船廠。國家壟斷出口,藉由茶葉雪茄和木材的輸出取得充足的資金,不用仰賴外國資本就能進行公共投資。沒有外債,還能雇用外國技術人員為巴拉圭服務。土地國有,農民的義務是定居與耕作,沒有買賣的權力。農產的盈餘沒被寡頭集團揮霍、沒有流入中間商手中、沒有落入放貸人魔掌,巧取豪奪他人資產的帝國主義沒能奪走巴拉圭的財富。巴拉圭和鄰國的關係越來越尖銳:它被巴西和阿根廷包圍,隨時可以對它實施封鎖箝制。鄰國也忌憚這個獨立自足的國家,怕若被它的經驗所影響,會危及英國商人及寡頭們的利益。
    宣戰時,阿根廷的英文報紙說:巴拉圭總統「違犯了文明國家遵守的慣例。」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簽署了三方協定像烏拉圭宣戰,貸款給他們英國銀行家公布了協議的內容:巴西和阿根廷將瓜分巴拉圭肥沃的領土,烏拉圭則什麼都拿不到。持續五年的戰爭,巴拉圭的人口僅存戰前的1/6,還有許多戰俘被送往仍存在奴隸制度的聖保羅。不僅人口消失,喪失的還有關稅、冶煉爐、不開放自由貿易的巴拉那河、獨立自主的經濟和大片領土。巴拉圭得到史上第一筆英國的貸款,總額寫明是一百萬英鎊,拿到手上的遠遠不及一半。往後英國繼續投資,巴拉圭繼續欠債。巴拉圭政府給予外國資本特許權,完全開放貨幣兌換市場、許消對貿易及外匯買賣的限制,以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現在的巴拉圭農村,1.5%的地主擁有90%的土地,然而種植面積不到全國總面積的2%。
    戰勝的三國呢?財政破產,加深了他們對英國的依賴。巴拉圭成了巴西的附屬國,不賣給外國人的國土成了巴西莊園主的咖啡園。現在美國人控制著巴西的各所大學,巴西文化處又控制著巴拉圭大學的哲學系和教育學系。
    【貸款和鐵路】從西班牙獨立後的拉美落入英國人手中。1822年~1826年英國為拉美提供了面額2100萬的貸款,扣除利息和經紀人的代理費後,抵達美洲大陸的金額是700萬英鎊。銀行和公司在英國倫敦如雨後春筍般地開設,去開發拉美的礦藏與農業資源、創建公共建設。英國銀行直接提供拉美政府財政資助、拉美公債在倫敦金融市場上流通,公共事業由英國人掌控。借新還舊,拉美將自己的未來抵押出去,出讓了經濟自由和政治自主。破產、停止支付、債務重整,經常發生。阿根廷財政部長說「我們不具備對英國商人採取對抗措施的條件,由於我們欠這個國家巨額債務,一旦關係破裂就可能造成大災難。」十九世紀中葉,巴西每年支付的外債佔國家預算的40%,其他拉美國家也相去不遠。
    許多貸款用以建設鐵路,但是鐵路旨在將礦藏與物產運到港口,而未構成一個將國家內部連接起來的鐵路網。鐵路像是張開的手掌一樣切開整個國家,實際上阻礙了國內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運輸業的定價策略也為了英國霸權服務,加工好的商品運價遠比未經加工的原料更貴。使得菸草產區不能產香菸,林區不能加工木材。除了佔有鐵路本身和修築新支線的權力,英國鐵路公司還常能獲得鐵路兩側的租讓地。直到二戰結束後,鐵路的利用率降低不再營利,才由國家向英國商人買下破舊虧損的鐵路。
    【美國】美國獨立之初,和巴西人口相當,兩國統治階級的思想代表也都曾是亞當斯密的學生。美國選擇了工業化,巴西則篤信自由貿易那雙看不見的手,主張自由生產自由流通。數十年後南美的三國聯盟向巴拉圭宣戰時,美國南北戰爭正好結束,貿易保護主義的北方戰勝了自由貿易的南方。將成為美國總統的人這麼說,「先生們,我了解自己的國家。所以我確信兩百年以後,當美洲從貿易保護主義中獲得一切好處之後,它也將接受自由貿易。」在英國有益的忽視之下,北美殖民地一開始不但不需要提供母國所需的礦藏和作物,還因為與宗主國的貿易來往不甚密切而必須發展自己的製造業。十八世紀將結束時,美國已經擁有由國產船隻組成的世界第二大的商船隊,工業資產階級日益壯大。在北方獲勝之後,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築起關稅的高牆。內戰結束後三十年,工廠的生產力提高了七倍。此時美國的煤產量已和英國相當,鋼鐵則是英國產量的兩倍,資本主義的中心開始異地。
    美國也輸出自由匯兌、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的理論,但那是針對他人而言。為了否定發展中國家保護自身民族工業的權力、為了削弱當地政府的影響力。

    2-5 掠奪的現代結構

    先前的帝國主義:嚴懲私自興建工廠的殖民地、瘋狂掠奪一切資源、貪求可供出口的國際市場、用鐵路連接被征服的區域、利用破壞性極大的貸款壟斷金融、發動軍事遠征與征服戰爭等等。
    二戰後,美國的投資則主要用在工業投資,輸出工廠將地方工業的要害部門據為己有,從內部奪得市場。在拉美的美國(企業)工廠,遠比拉美當地的工廠更有活力。帝國主義企圖把拉美的工業增長據為己有,但同時也沒有放棄傳統的營生。拋棄了用高額賠償金被收歸國有的公共服務性行業,美國企業轉向利潤更大的經濟活動。在拉美的工廠成了大公司的全球機械中的簡單零件,一如既往地用廉價地勞動力輸出加工過的工業產品。國際分工絲毫沒有改變,一樣是不等價交換。許多人想證明外資帶來的「工業化」有益當地發展。新型態的帝國主義讓發展中心更加富有,卻沒有讓殖民地繁榮起來,反而加劇了貧富差距和地區的緊張。
    十九世紀,港口戰勝了國家,自由貿易摧毀了民族工業;二十世紀,拉美仍缺乏強大而有創造力的工業資產階級。今天的拉美,資產階級是強大無比的外國公司及其代理人。多國大公司時代的資本主義,在全球建立了工業整合的體系。他們是極大的壟斷集團,各種活動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少數美國公司在拉美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投資,國家有時反而成了他們要跨越的障礙,因為主權會給企業添麻煩。
    【拉美工業的增長】不是因為要促進國家發展,也不是生產力成熟的結果,更不是誕生於地主和手工業者之間的衝突;拉美工業的誕生,是為了解決農業出口體制因為外貿下降所造成的嚴重不平衡。1929年的黑色星期五,經濟大蕭條造成拉美農產出口銳減,買不起進口商品。阿根廷農業協會主席說:一個支解的世界讓我們與世隔絕,迫使我們要在國內生產,那些已經不買我們東西的國家所提供給我們的產品。一開始新興工業憑藉政府堆起的關稅壁壘、特定匯率、補貼、修築公路等措施,得以成長茁壯。但因工業發展和國家政權關係極其緊密,政府必須禁止罷工、摧毀工會、監禁拷打用暴力壓低工人工資,以窮人更加貧窮作為代價來扶植企業。工業資產階級是統治階級的一份子,都被外來力量統治。
    【巴西、阿根廷與墨西哥】巴西1950年代為國外投資敞開大門,建設公路修築水壩,在荒野中變出一個巴西利亞,是個令人興奮的發展時期。但代價是通貨膨脹和將來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沉重外債。政府大方地給予企業特別匯率提供低價的美元,國家也承擔企業從外國借貸的債務的共同責任。這些投資大大增加了巴西政府的外債,政府還提供本國企業享受不到的優惠政策。在對待外國人方面巴西是世上最開國家之一,不限制股東國籍、不規定註冊資本可匯出利潤的百分比極限、不限制資本返回原國的數額、把用於再投資的利潤視為原始資本的增加。
    阿根廷與巴西爭奪帝國主義投資的恩寵,阿根廷提供給外國人的優惠也絲毫不甘落後。在阿根廷,外國資本將與本國投資處於相同地位。美國在拉美的製造業投資有近1/3集中在墨西哥。這裡同樣也不限制資本的轉移、不限制利潤返回母國、沒有任何兌換限制。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拉美三大發展中心的工業結構暴露出特有的畸形。重要的大企業近半數都被外國資本控制,少數屬於政府,更少的才是民族企業。
    【國際貨幣基金】積極貫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策的巴西人,曾發表過這樣的宣言:在人的本性和事物的本質方面,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平等。主張民族企業在使用外國貸款方面應該與外國企業享有同樣的待遇,顯然是不了解基本的經濟現實。國際貨幣基金以穩定貨幣為藉口,把經濟結構的危機和通膨混為一談。它強迫緊縮國內貸款、凍結工資、不鼓勵國家經濟活動,還加上大幅度的貨幣貶值。理論上要刺激出口以恢復貨幣原本的價值,得到的卻是促進國內資本集中、統治階級協助外國企業併吞資金調度困難的民族企業。通膨是結構扭曲的產物,但國際貨幣基金不去解決生產不足的問題,卻猛打供應不足的後果。在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流通的神聖戒律之下,國際貨幣基金提供的方案加速了經濟和金融非國有化的進程。它從未對美國的關稅、貿易限制和內部補貼做出哪怕是最輕微的批評,卻對拉美一貫的強硬,因為國際貨幣基金就是為此而創立的機構。
    外國公司有充足的資本,它們是世界性機構的一份子,可以在需要的時間內做賠錢生意。先壓低商品價格,讓對手的銷售額下降,直到銀行停止向對手提供貸款。他還能持續壓低價格,用令人絕望的低價買下對手的公司,最後再一舉提高商品的價格。
    【銀行】拉美各國資金被納入帝國主義各分公司的軌道,很大部分歸因於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的美國銀行。入侵銀行是為了將拉美的儲蓄引導向在此經營的美國企業。就算是沒被外資入侵的本地銀行,也傾向滿足那皆提供可靠保證、進行大筆交易的外國工商企業,而民族企業則因缺乏信貸而遭到扼殺。
    巴西政府說,由於政府執行優惠政策,外資湧入巴西為建設做出貢獻。實際上,逃逸的資金遠大於投入的資金。帝國主義從它勢力所及的國家進口資本。帳面上看得到的資金外流只是個保守的估計,因為它不包括專利費、特許費、技術費等流向外國的費用,也不包括原物料的價格折扣和外國誇大的生產成本。當企業帶走的美元多過帶來的美元,拉美長期的外匯匱乏就進一步加劇。於是國際貸款機制開始運轉,更加速拆毀拉美民族資本脆弱的工業。
    【貸款】今日(1970)的資本主義,在世界權力的中心,出現私人壟斷和國家機器的雙重身分。跨國公司用國家機器來累積、翻倍並集中資本,深入發展技術、使經濟成為武器,實現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國化。美國在泛美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中有無庸置疑的領導權,但美國說對外援助首要是讓美國經濟有所幫助。外援是一項擴大海外市場的計畫,吸收美國的剩餘物資、減少美國出口工業的生產過剩。美國總統說:對外援助將用於資助購買美國商品。這對美國經濟和國庫都提供了很好的效益。提供的貸款需要拿出一半用來買高價的美國商品,商品需要用美國船隻來運送,受援助國還被規定水費、住宅稅等服務費和服務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開發署,這些組織提供的各式方案往往引起社會混亂。他們拆解受援國的主權,還會要求批准某些法令。最嚴苛的條件往往不在協定文本和公開承諾之中,而是隱藏在秘密補充條款裡面。祕魯政府拒絕對國際石油公司採取寬大的政策,結果是沒能爭取到自己應得的貸款,而後妥協的總統丟掉了石油和政權。國際開發屬想方設法為美國資本家開拓道路,要求受援國擔保,以避免因戰爭革命或是貨幣危機造成的可能損失。
    世界銀行大多的貸款用於建設公路及交通路線,還有發展電力。這些基礎建設將窮國把原料運往港口和世界市場提供了方便。世界銀行也認為,應該把具有競爭性的工業交給私營企業來經營,國企只有在私人資本無力可及並經過審查後才發放貸款。想得到貸款就要執行它的穩定措施並按時償還外債。世界銀行是國際性大財團的吃角子機,進行訛詐的有效工具。拉美地區正處於外債爆炸:貸款增加、投資增加、利息紅利及其他費用也增加,為了付清款項只能借新還舊。1955年,出口收入的1/5用於還債;1968年,償債金額佔出口收入的37%。
    【工業化後仍舊不平等】那些被稱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地方,他們之間互相的貿易額只佔了其出口額的1/5強;和帝國主義中心的貿易,佔其外貿的3/4。拉美有豐富的羊毛棉花與天然纖維,但是在歐美採購的紡織品總額中,拉美產的紡織品只佔了總額的0.6%。拉美提供原料讓外國公司可以開工;基本原料的供應者也是最終產品的消費者。在國際市場上,原料的需求和工業品的供應,實際上是種壟斷。國際市場上從未有過供需自由,而是佔據在統治地位的強國對弱小國家實行專政,這種專政總是對資本主義國家有利。拉美出口商品的價格,和進口商品上漲的價格並未同步。低價造成的不幸並非壓在具體的商品上,而是壓在出口他們的國家身上。窮國以較多的勞動時數換取富國較少的勞動時數,窮國的低工資決定了低價格,越出口越貧窮。富國在生產可能無法與窮國競爭的產品時,利用關稅壁壘等手法來保護本國的高工資。像美國在國內實施補貼、優惠價格體制、高關稅和限制措施,用咄咄逼人的保護主義保護自身利益。
    烏拉圭的牛肉被加諸衛生檢疫限制;生鐵加工後的鐵錠、切碎菸草做成雪茄,原材料加工後被課以關稅,美國政府採取措施來避免競爭。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卻在將自家咖啡豆做成即溶咖啡粉後,被迫對自家的即溶咖啡加稅,稅率高到巴西的即溶咖啡無法和雀巢與通用食品公司的產品競爭。歐洲市場向拉美產品徵收進口稅,以保護農產品在本國內部高價。同時給予農產品補貼,讓它能具有出口競爭力。一公斤的牛里肌肉,在漢堡的肉舖上比在布宜諾斯的售價多了五倍。
    帝國主義在拉美投資工業化,卻沒有改變它進行國際貿易的方式。拉美持續在和經濟中心的交換當中自我扼殺。拉美對美國的依賴只是換了個形式,美國出售更加尖端的高科技產品。附屬性工業的運行結構和帝國主義經營初級產品的傳統體制區別不大:它們成為大公司國際體制的組成部分,總公司根據要將利潤從何處移走或留在哪裡,來決定價格要比實際成本高或是低。外貿掌握在外資手上,那些機構用對拉美毫不相干的原則去指導拉美的貿易策略。這種世界範圍的協調,完全通離了「市場上各種勢力的自由競爭」。結果不是帶給消費者最有利的低價,而是給股東帶來最大的利潤。這在汽車工業看得很清楚:拉美有原材料、有廉價的工資和樂於消費國際大品牌商品的客群;但是在拉美生產的小汽車,售價比它們在其他地方生產的要貴上許多。巴西生產的福斯汽車,是德國售價的兩倍;智利生產的福特汽車,價格比美國生產的同型車款貴出三倍。
    【技術女神不說西語】佔有技術的外國人,常要求在技術和管理方面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要求要將產品賣給特定的外國中間商,進口它們總公司的機器,甚至一部分的股份。單純從先進國家進口技術,不單是文化上的隸屬,也是經濟上的隸屬。拉美在參與發展時沒有自己的綱領和目標,繁榮反而象徵著依賴,是為外國利益服務。
    【被拋棄的人和被忽視的地區】巴西有九千萬人口,到世紀末之前還會再增加許多,但是現代化的工廠卻用節省勞動力的方式生產。大莊園和它衍生出來的小莊園低下的生產力浪費了勞動力,還使失業人潮湧向城市。工廠無法吸納這些多餘的勞動力,但失業大軍提供了工資維持低廉的基礎。在各國的首都周圍,出現了生活品質極低的「矮叢林(巴西)」「蘑菇(智利)」「茅屋(墨西哥)」「小區(祕魯)」「石柵欄(烏拉圭)」「貧苦村(阿根廷)」「平民區(玻利維亞)」。工業集中在少部分區域,餘下的是廣大而貧困的內陸地方。巴西是美國的衛星國,而巴西東北則是東南方例如聖保羅的衛星區域,國家與私人投資多集中於此。巨大的城市像漏斗匯聚了全國生產的資本,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
    經濟學家認為,需求增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推動工業發展。但是在拉美,外國企業對擴大群眾市場興致缺缺。唯有社會經濟結構變革,群眾市場才有可能擴大,然而變革意味著政治風暴。實際上,汽車和冰箱工廠的生產,只面向拉美5%的人口。
    【美國整合下的拉美】拉美自由貿易協會的正式文件中,常突顯出私人資本在經濟整合過程中的作用。我們知道私人資本掌握在誰手裡。所以只要不打破依附模式,「我們的」團結就是「他們的」力量。取消關稅,讓會員國之間商品流通逐漸不受約束的作法,讓跨國大公司得以重新分配利益,規劃生產中心和市場。工業化城市的外國化,再透過工業化的城市控制拉美市場。
    中美洲共同市場將五個發育不良的經濟體聯合在一起,唯一的用處就是推倒生產布匹、油漆、藥品或餅乾的民族工業。在中美洲,免除(彼此的)關稅與高築貿易壁壘齊頭並進,使得國內的外國企業得以用更高的價格銷售商品。單靠交易來增加貿易,加劇了特權中心和落後地區原先就存在的不平衡。國家發展程度各不相同,利用自由貿易區的能力有大有小,出現了吃虧與受益的兩極現象。隨著經濟整合的發展,小國逐漸放棄海關收入(巴拉圭國家預算將近一半來自這項收入)。
    【分治與統一】英帝國在拉美獨立時曾將拉美分而治之,以求方便統治。如今,美帝國為了相同的目的將拉美結合成一個整體。由於殖民制度本身的畸形,拉美在作為一個整體誕生於世之前就已經破碎。港口城市的寡頭集團,為了自身利益鞏固了這種支離破碎的結構。這些掌握權力的、有文化的走私者,無法孕育出歐美那種資產階級以實踐民族團結。解放者玻利瓦爾曾說,美洲是我們的祖國。大哥倫比亞分裂成五個國家之後,玻利瓦爾失敗了。臨終的他說:我們永遠不會幸福,永遠不會。任何一個跨國公司的內聚力和團結意識,都比拉美這一群島嶼的內聚力和團結意識還要大。拉美被眾多的邊界、不便利的交通,弄得支離破碎。各國內部都有嚴重的裂痕,荒蕪的沙漠和城市的綠洲之間激烈對立。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和哥倫比亞的波哥大,需要透過紐約來打電話,加勒比海和南美的通訊也是如此。各國和各自的港口城市連結在一起,否定了拉美在根源上的共同性。區域內的貿易幾乎都透過海運,內陸運輸實際上不存在。而海運公司多半懸掛著外國的旗幟,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的運價使得拉美損失莫大的運費。貨物從巴西的港口運到烏拉圭,竟要透過德國漢堡轉運才會快。
    【結語】美國實現了開國前輩的目標,將殖民地變成了國家,又將國家變成了帝國。現在的經濟整合與我們的根源無緣,也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IBM和通用汽車不會替我們舉起團結與解放的旗幟;當代的叛徒也不可能去實踐昔日被出賣的英雄們的意願。重建拉美的任務,只能落在遭受凌辱、被詛咒的人身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