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推薦網址:https://one.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51944
♣︎ 使用了文化部計次服務
烏拉圭新聞記者 Eduardo Galeano 於1971年出版的一本書。
出版之際,恰逢全球冷戰背景下的拉丁美洲,受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困擾的時代。
在作品中,作者對拉丁美洲從殖民化到當代拉丁美洲的歷史進行了評論,
用編年史敘述,論證了十六世紀和十九世紀之間侵略者的殖民時代,
十九世紀開始,歐美各國等新資本主義國家,對該地區自然資源的掠奪。
殖民模式的差異
節錄自《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和出身卑賤的重要性》:五月花號船的移民飄洋過海,既不是為了掠取什麼傳說的珍寶,也不是要消滅北方並不存在的印第安文化。他們帶著全家在那裡安家落戶,是為了在新大陸在線歐洲的生活和勞動制度。
資本主義全球化
資產主義興起,使美國資本家財富集中於本身,
而在中南美洲工作所得工資比例卻是極低。
註:依照去年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資料最低工資介於213美元~640美元。
而且中南美洲國家大部分不限制資本的轉移,也不限制利潤返回原國,
所以外國企業都將所得盈餘移往海外。
造成中南美洲國家的私人企業多半被外國資本兼併。
例如,通用、福特公司控制墨西哥的汽車工業
節錄自《掠奪的現代結構中》:把拉丁美洲工廠變成各大公司全球性機器的簡單零件的投資,絲毫沒有改變國際分工。拉丁美洲繼續出口失業和貧窮。及出口國際市場需要的原料,而此地區的經濟依賴於出口這些原料,和跨國子公司用廉價勞動力加工的一些工業產品。不平等一如既往:拉丁美洲低工資,資助了美國和歐洲的高工資。
殖民時期:
拉美殖民社會的統治階級從未朝發展國內經濟的方向努力,而且對國外市場的聯繫多於與本地區的聯繫。
資本帝國時期:
美國變成現代的殖民母國,為了發展本國的工業和經濟,掠奪一切可以提供原料的產地。
因為子彈製造需要銅礦,飛機製造需要鋁礦,電動車電池則需要鋰礦,
但這些原料通常美國自己本身蘊藏產量稀少,不然就是完全沒有儲備量,極需外國進口礦產資源。
兩者間的差異:
中南美洲: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如礦產、農產品和部分能源),使得這些國家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中東:一些中東國家,通過石油收入進行多樣化投資,包括金融、旅遊、航空和科技產業,從而減少對單一資源的依賴。
甘蔗:
水問題:甘蔗在潮濕炎熱地帶容易種植,每一公斤提煉的蔗糖則需要2000公升。在巴西東北部 Ceará 原本的熱帶雨林被開墾成甘蔗園,園地被棄置後,變成耗盡肥力的風化後土地。
經濟問題:大量種植甘蔗通常需要大規模的單一作物農業,價格波動可能嚴重影響種植者的收入。
香蕉:
水問題:香蕉是一種熱帶作物。每種植一根大香蕉需要約160公升的水。大規模的香蕉種植園需要持續的灌溉,這對於水資源本來就有限的地區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經濟問題:香蕉市場受到國際價格波動的影響很大,這可能會導致收入不穩定。
咖啡:
水問題:咖啡樹的生長也需要大量的水,特別是在開花和結實的階段。生產1公斤烘焙咖啡需要大約18,900公升的水。咖啡種植通常在山區進行,這些地區的水資源原本就有限,過度使用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退化。
經濟問題:在咖啡價格低迷時。種植咖啡的農民面臨的價格風險和氣候風險增加了經濟不確定性。
酪梨:酪梨樹是耗水量非常大的作物,每生產一顆酪梨需要約140公升的水。酪梨的種植快速擴展,特別是在墨西哥,為了種植酪梨,導致森林被毀壞、含水層枯竭、以及販毒集團助長的暴力事件激增。
雖然書裡沒有寫出,從歷史因素,外部勢力和內部腐敗共同作用,導致底層資源被錯配,社會結構被破壞,政治穩定性受到損害。
拉丁美洲的農業及礦物蘊藏,才是造就西班牙、法國乃至到美國,到現在都可以這麼富強的原因。
今日的發達國家靠著掠奪發展起來,不發達國家也就變得更加落魄。
❀今天對世界來說,美洲就是美國,我們充其量只是居住在一個被身份模糊的美洲次大陸,一個二等美洲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