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金剛經笈多譯本白話釋義 (3)

三、眾生消殞寂滅,但眾生依然存在 (大乘正宗)
bhagavān-etad-avocat| iha subhūte bodhisattvayāna saṃprasthitenaiva cittam-utpādayitavyam|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世尊接著說道:「須菩提!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
yāvantaḥ subhūte sattvāḥ sattvadhātau sattvasaṃgraheṇa saṃgṛhītā aṇḍajā vā jarāyujā vā saṃsvedajā vā aupapādukā vā rūpiṇo vā arūpiṇo vā saṃjñino vā asaṃjñino vā naivasaṃjñino nāsaṃjñino vā, yāvān kaścit-sattvadhātuḥ prajñapyamānaḥ prajñapyate, te ca mayā sarve-'nupadhiśeṣe nirvāṇadhātau parinirvāpayitavyāḥ|
所有,善實!眾生、眾生攝,攝已,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色、若無色,若想、若無想、若非想非無想;所有眾生界施設已,彼我一切無受餘涅槃界滅度應;如是無量雖眾生滅度,無有一眾生滅度有。
所有的,須菩提!宇宙中的眾生,無論他們被理解或歸類為:卵生、胎生、濕生、或變化而生,有形象、或無形象,有想、無想、或非有想非無想;所有這些眾生,只要是可以在眾生界中被創生出來的,我都將他們置於 (如烈焰焚燒一切般) 什麼都不留下來的涅槃界中,而消殞寂滅;然而,雖然無量無數的眾生 (猶如ㄧ點點的小雪片掉入紅通通的爐火當中一般) 被置於涅槃界中消殞寂滅,但實際上,(在已證悟的佛性中,用清淨的意識心看來),根本沒有任何的一個眾生消殞寂滅 ,(眾生還是眾生,依然存在。也就是說,從真實的佛性觀點看來,眾生就是佛性,稱為『非眾生』;而在已證悟的佛性中,用清淨的意識心看來,眾生並沒有消失,依然存在)。
(為什麼呢?因為,心無、或心裡不想,眾生雖然依然存在,但是,不想,就不能夠知道有眾生了;佛性,不是不想,而是在佛性上,所有的現象皆如紅爐點雪般無法成立,眾生的現象雖然消殞寂滅,但依然存在,而在已證悟的佛性中,還是可以用清淨的意識心清楚地知道有眾生,這是差異之所在。心無,是錯誤的解答;而一心參無,僅僅是正確的『方向』而已,真正的對的答案,還需要自己證悟出來,才是對的,不論這個答案,是叫做如來意旨、佛性、真如、非相、空、空性、第一義空、絕對,抑或本體、佛心。心無,心念沒了;參無,證悟佛性。前者無法證悟佛性,因為,心無,就沒有下文了,無法再更進一步向前邁進)。
tat-kasya hetoḥ| sacet-subhūte bodhisattvasya sattva saṃjñā pravarteta, na sa bodhisattva iti vaktavyaḥ|
彼何所因?若,善實!菩薩摩訶薩『眾生』想轉,不彼菩薩摩訶薩名說應。
為什麼呢?如果,須菩提!菩薩的心裡,還一直懸念駐留著『眾生』的認知,那麼,他就不應該被稱為菩提眾生。
tat-kasya hetoḥ| na sa subhūte bodhisattvo vaktavyo yasya sattvasaṃjñā pravarteta, jīvasaṃjñā vā pudgalasaṃjñā va pravarteta|
彼何所因?不彼,善實!菩薩名說應,若『眾生』想轉、『壽』想若、『人』想若轉。
這又是為什麼呢?他,須菩提!不應該被稱為菩提眾生,如果他的心裡,還一直懸念駐留在二乘佛法所主張的因緣假合的『眾生』的認知、耆那教所主張的『耆婆』的認知、或犢子部所主張的『補特伽羅』的認知,(等等的層次,而沒有再更進一步地向前邁進的話。所以,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不是不要有念頭或思想,而是不要一直停留在那裡;妄念的生起是自然現象,不要刻意去壓抑,實行菩薩乘的人要用向前邁進的心念,穿透妄念的荊棘叢林,達到真實的佛心,也就是『即心即佛』的意思)。
(此節,應和第九節的「四果無得」一併比對參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