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風看了一本熱門暢銷書"致富心態",作者是《華爾街日報》和熱門財經網站「The Motley Fool」的知名專欄作家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閱讀之前也看了很多推薦文,不意外的,我跟大家一樣,對於作者的某些論點非常認同外,其中提及"看透金錢的本質,懂得謙卑以對"這樣的心態覺得佩服,他從心理、人性的角度切入,要我們去自省面對金錢時,到底有多少錢才稱之為富有?我們在審視自己的經濟狀況時,所謂的"財務自由"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不用去追尋跟別人一樣的生活型態,而是梳理自己的內心,找到真正想要的。
整本書中對"存錢"這個章節我倒是反覆看了好幾次。記得自從有收入以來,父母總是叮嚀,不要全都花光啊,至少要存三分之一。當時年紀小的我,真的努力存了三分之一的錢,然後馬上連想,只要存到一定的金額,我要來買什麼好呢?這欲望清單怎麼永遠只有多不會少,從一開始的衣服、包包、手機,到後來的旅費、學費、房子…這似乎有點失控了,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吧。
但作者認為有目標的存錢其實很好,為了買車、買房或是為了退休等去存錢也值得鼓勵,但"存錢未必需要有個買下特定事物的目標",他認為在一個可以預測的世界中,只為一個特定的目標存錢很合理,可是實際上世界是無法預測的,存錢可以讓你在遇到突發狀況或是人生意外時,減少受到驚嚇的程度。
這觀點我看了很有感覺,記得有一年父母接連生病住院,為了得到比較好的醫療照顧,住單人病房、開刀選擇自費項目多,外加請了看護照料,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商業保險可以理賠,每一次結帳都是五位數起跳,雖然我付的起這些費用,但當時父親告訴我,他們自己有錢可以支付,我心中不禁一陣酸楚,還好他們有存款,但事後換個角度想,存錢這件事是他們持續了幾十年的習慣,套用作者的觀點,就是提升自己的儲蓄率。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富裕,父母對於生活物質的要求是,不追求像別人一樣的奢華,平淡樸實一直是他們的風格,對當時僅有的微薄收入,他們重視每一分錢,也細細規劃每一筆支出,但對於子女的教育與生活支出卻毫不吝嗇,於此同時將剩餘的一點一滴去累積,陸續有了自己的房子與存款,也讓自己後來有能力去消弭遇到最糟狀況時受到的驚嚇。
他們將存錢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呼應了作者"為了無法預料或難以定義的費用而存錢,就是最好的存錢理由"的論述,但作者也提到,在看待每一筆錢的同時,別忘了問問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有的人花100元才會快樂,但有的人也許花10元也會有同等快樂。致富之路不是一蹴可及的,與其追求報酬率,不如想想如何提高儲蓄率,用良善、謙卑的心態,少一點自我、滅少一點消費的衝動,以便在未來擁有更多的東西或更多選項,無論你現在賺進多少錢,作者認為,財富將應運而來,從現在起,用作者的角度來看待存錢,並試者一起做做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