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申報失誤讓巴克萊賠掉六億,還有火紅但暗藏玄機的ELN】

即便是看來例行性的文書工作,一不小心也可能帶來上百億元的損失。
根據美國證券法規,金融機構發行證券可以採取「總括申報制」(shelf registration),也就是只要向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申報發行一定額度的證券,就可以在一定期間內分次發行,不需要每次發行前再重新申報,甚至對於「知名且經驗豐富之發行人」(Well-known Seasoned Issuer)來說,可以採取更具彈性的制度,如果超出額度可以自動申請新額度以增加效率,但或許就是太方便了,讓巴克萊得要付出了約5.91億美元的代價。
巴克萊在三月底時發出聲明表示,它在2019年8月時向主管機關申請了208億元的發行額度,但是在過去一年卻發行了360億元,也就是超額發行了152億元,因為這些超額發行的部分並不合法,所以巴克萊必須向投資人買回這些證券,因為許多目前都是低於面額,所以巴克萊估計他們將會因此虧損5.91億元。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這起事件的起源或許要回溯到2017年5月,那時候證交會指控巴克萊對客戶超收了近5,000萬元費用,包括向超過2,000位客戶收取投資管理和策略費用,但實際上沒有提供那些服務,向63位證券經紀客戶推薦價格比較高的產品,因此收取更多費用,還有因為計算錯誤,導致22,138個帳戶多付了不該付的費用。
就像其他與證交會和解的金融機構一樣,巴克萊不承認也不否認證交會的指控,但付出9,700萬元和解,這並不是很大的金額,所以沒有引起太多注意,不過證交會因此認定巴克萊失去了「知名且經驗豐富之發行人」資格,此後他們發行新證券時,雖然還是可以採取總括申報制,但必須要注意是否超出額度。
不過巴克萊疏忽了,而代價就是近6億元,但賠錢或許事小,更嚴重的是對銀行聲譽的打擊,尤其是對剛從風控長被拔擢成為執行長的CS Venkatakrishnan。
「這樣看似基本的錯誤可能會動搖對於銀行未來的信心。隨著新的管理階層剛就位,對於這家銀行是否能持續繳強勁表現的能力,已經被打上問號。」分析師Fahed Kunwar在接受訪問時說。
「這看起來像是作業或是法務上的問題。很難想像他們會做出這麼愚蠢的事。老實說,這是我第一次聽過這樣的事情。」專精銀行債券發行的基金合夥人Jerome Legras說。
根據巴克萊的聲明,他們原先規劃在第一季要執行的10億英鎊股權買回計畫,因此要延到第二季執行,而這筆虧損會導致他們的普通股權益第一類資本比率(Common Equity Tier 1 ratio)下調0百分之零點一四,但是整體依然還是在主管機關允許的範圍內。
巴克萊表示,他們已經暫停在美國發行新的結構型債券,並且會盡快向證交會申請新的發行額度,在此同時,他們已經針對這事件的起因和內控制度展開獨立調查。證交會也開始調查,並且質疑巴克萊早在三月中時就發現這件事,但是卻花了半個月才申報,而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也正和巴克萊討論這起事件。
但巴克萊到底大量發行了什麼樣的產品?
早在發布聲明之前,也就是巴克萊剛發現錯誤的三月中時,它們突然暫停了兩檔產品的新發行,分別是「iPath B系列標普500波動率指數短期期貨指數投資證券」(iPath Series B S&P 500 VIX Short-Term Futures ETN)和「iPath Pure Beta原油指數投資證券」(iPath Pure Beta Crude Oil ETN)。這兩檔「指數投資證券」(Exchange Traded Note,ETN)當時資產合計約是10億元,也因此造成市場大亂,當時巴克萊只說不是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造成的影響,現在看來其中原因更加明確。
但「指數投資證券」本來就是風險比較高的產品,雖然它的名字和「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極為相似,但風險卻高得多,「指數投資證券」是由金融機構發行的結構型債券,利用連結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可以追蹤比「指數股票型基金」更多樣化的標的或指數報酬,但它並不保本,而且投資人必須承擔發行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也就是說,如果金融機構倒閉或這檔商品被終止交易了,投資人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回來。
這樣的狀況未必不會發生,而它通常包含槓桿的結構,會在極端市場時更為危險。
2018年2月時,瑞士信貸就曾經終止一檔連結「恐慌指數」(VIX)、追蹤美國股市的指數投資證券,兩年後的2020年,同樣是瑞士信貸,又終止了九檔這類產品的交易,那時它們已經成為「指數投資證券」業務龍頭。
「指數投資證券」在2000年初期開始流行,在2005年的最高峰期總資產到達300億元,但是因為這項產品本身複雜的結構和高風險的性質,讓投資人逐漸失去對它的喜好,到了2020年時資產只剩下約86億元。
指數投資證券業務沒有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榮景,但是目前有緩慢回溫的情況,一方面指數投資證券有稅務優勢,而且它沒有追蹤誤差,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藉由發行這類場產品取得便宜的資金,當然這類產品也有很高的利潤。
根據統計,2021年約有25億元投向指數投資證券,這是從2017年以來首次淨流入,今年又增加了約25億元,目前指數投資證券業務的總資產大約是134億元,其中巴克萊的市佔率排名市場第二。
但是根據估計,大約一半投資指數投資證券的錢都有去無回。
「人們應該把它想成是抽屜裡最利的刀—它們在正確使用的時候非常有用,但是老兄啊,你不會想要閉著眼睛亂伸手。」ETF Trends的Dave Nadig說。
「投資人也許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賺到一些收益,但是我們回顧歷史時,這些條件幾乎總是有利於發行人。晨星公司負責全球指數股票型基金研究的Ben Johnson說:「莊家幾乎總是會贏。巴克萊的事件是個罕見莊家輸錢的例子,只因為某個人忘記他們在做什麼,結果發出太多籌碼。」
資深投資人Peter Sleep在接受訪問時說,指數投資證券非常複雜,因為訂價並不透明,但銀行可以賺大錢。
「可以由這個事實證明,如果我和一位銀行家討論量身定做的指數投資證券,我會被當成像是英國最火紅的基金經理人,還可以在最時髦的餐廳享用午餐。這只會發生在除了我的客戶以外的某個人可以賺大錢的時候。」Sleep說。
「我不覺得巴克萊的文書失誤可以終止這個發橫財的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