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打破防禦的三種武器】思維的進化系列之七

#當個Player #生活黑客 #人生態度 #思維模式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 WOOP思維
  • 控制兩分法
  • 正念

WOOP思維:讓想做,提供你堅持下去的動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為自己的碌碌無為內疚的時候,自然就會下決心或者做計劃,並且可能開始浮現一些好的結局。 隨之,你的自我感覺好了一些;但感覺一好,行動的動力卻反而減少了。 然後就:
  • 辦了健身會員卻一次沒去。
  • 買了線上課程卻擱著雪藏。
  • 想了很久的計畫,開了個頭,內容還空著。
如果你有類似經驗(反正我有),先別覺得自己不好、無法堅持, 因為這些動作本身,就是目的;就是用來緩解自己焦慮的工具。 我們人類的大腦是分不清什麼是計劃和決心,什麼是真正的行動的。 有時候就因為下了決心,做了計劃,大腦就會誤以為我們已經做過了,所以行動的動力就被削減了。
人,也需要積極樂觀的幻想,來為行動提供希望。 這原本是件好事,因為其會提供我們克服掉困難和達成結果之後的場景。 但伴隨而來的是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當我們感覺到幻想受威脅時,將容易通過盡可能的不去跟現實接觸,來努力保護自己的幻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在幻想中你是個很厲害的人,你會害怕去接受挑戰,因為如果接受了挑戰失敗了,那幻想就沒法持續了。 從這一面來看,樂觀、正向思考看似正面,實則可能帶來壞處。 但決心、計畫和樂觀真的一無是處?事實是我們把它用錯了地方。
過猶不及,一旦樂觀過頭卻不考慮困難,那就是積極的幻想罷了。 在此可以使用Woop思維,用好樂觀與正面,並透過四個步驟更好的行動起來。 WOOP,主要可以拆成兩個部分:心裡對照、執行意圖
  1. 心裡對照法:在樂觀的想像後面,加上一些對困難的預期;「先想好處,再想難處」這個順序可不可以反過來呢?答案是不行的。如果先想困難再想好處,很有可能讓自己把目光集中到了障礙上,這時候目標的動力還沒有建立起來,就覺得困難重重,同樣妨礙行動。 而順序對了,就可以在既通過樂觀的幻想,保留了目標帶來的動力,同時,又把幻想拉進了現實,讓目標切實地跟現實發生聯繫。 但,只有想,沒有實踐,再加上預先想到的困難,也可能讓我們開始拖延。此時,就是執行意圖出場的時間了。
  2. 執行意圖:在設想未來要做什麼的時候,用一個條件語句-「如果……就……」。為什麼大部分計畫都失敗?因為大腦並不知道何時何地,要做些什麼;所以只要條件不夠具體明確,大腦就無法落實。而當他覺得無所適從時,對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啥都不做。 所以我們可以在大腦中植入了「如果……就……」的語句,當「如果」這個條件出現時,大腦就容易自動反應出自己想/應該做的事情。若形成習慣,就會像一個自動開關,只要碰上特定條件線索,就會自動觸發。且當這些線索越具體,行動就越容易觸發。 如此,與心理對照結合,樂觀想像但降低預期,加上容易觸發的條件,執行起來整體難度就會下降。
回到Woop思維的原意,四個英文則分別是:
  • W(Wish),願望。可以先想想想完成的願望。
  • O(Outcome),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此前兩項增加目標的動力。
  • O(Obstacle),設想可能遇到的障礙
  • P(Plan),計劃,落實到公式,寫成:「如果遇到了什麼障礙,我就怎麼做」或「如果……就……」。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WOOP思維就是一個讓我們可以築夢,又能踏實的工具。

控制兩分法:讓煩惱不煩人。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寧靜禱文 簡單來說,控制兩分法就是:努力控制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圖控制無法控制的事。 其實,大部分人的煩惱,都是在妄圖控制一些不能控制的事情,卻不去對能夠控制的事行使控制權。 但只要不去承認有些事是不能控制的,我們就一直有一種"事情應該要怎樣"的認知。 這,也是應該思維。
控制兩分法的步驟是:
  1. 想想你焦慮的事情中,哪些控制的了、哪些不行?然後把注意力轉到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2. 在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把可控的地方找出來,然後具體落實;把它做好。
  3. 這麼一來,將發現:其實我們並不是都束手無策;永遠有事情可做。
  4. 若真不能控制,也已經盡人事了,接下來就是聽天命的時候。
事實上,防禦型三大思維的本質,便是我們無法好好區分可控與不可控,應運而生的產物。
  1. 僵固型思維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控的"他人評價"上。
  2. 應該思維則妄圖用自己的規則去套用"不可控"的世界。
  3. 絕對化思維把自己控制範圍用妄想擴大到無法駕馭,受傷之後則又放棄了控制自己的基本責任。
因此,若我們只專注控制自己可控的範圍,不去妄念不可控的要素。 將只剩下專注與精進,也會為事情發展留下彈性,可以讓自己的心得以更加平靜不焦慮。

正念:讓自己活得更不焦慮。

問題:「如果你持續抬頭張望並追逐遠方的光,不懈奔跑,將發生什麼?」 答案是:你…多半會跌倒😂,因為你沒發現腳下的石頭;也就是沒有注意當下。 當下,是"近"的事物,發生在當前;隨時隨地都有新鮮事發生。 正念,不是轉念;也不是正向思考。 「正念,就是活在當下,接納自己的一種態度與做法。」 透過正念,把我們從不知何處的遠方,拉回現實。
為什麼要這麼做? 遠方,有光、有希望、有我們認為的規則甚至有想前進的方向;以及。 他們本質上是抽象、規則、固化的,讓我們面對的這萬變的世界有更多的確定性,所以有它們存在的道理。 但固守這些遠的思維,就容易看不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新的東西就不會進來,我們的思維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容易陷入"燈下黑"的狀況。 而也正因為抽象、籠統,當我們持續用這種方式思考的時候,將發現事情多半不可控,所以除了自我厭惡和自我譴責,對此將無能為力。 想必你注意到了,遠的思維其實在某些意義上,也是防禦型思維的來源。 相反的,近的思維卻是生動的、豐富的,充滿了變化的可能性的。 就像是看電影,為什麼會有臨場感這個詞?因為不同的設備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身歷其境的感覺。臨場感好,很享受。但再好的設備也好不過現場。 雖現場的細節太多,可能會被淹沒。但也讓我們容易看到更多真實、更多細節。 因為,我們就在那。 學習如何專注在當下,可以聚焦當前,控制可控、也更不焦慮。
正念如何做? "語言" 是關鍵, 透過問出不同的問題,可以讓我們對當下更有掌控感;也更可以容納變化。 他有三個原則:
  1. 用描述性語言,不用評價性的語言。 所謂的描述性語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評價,少用形容詞,而儘量用動詞來描述正發生的事情。 描述性語言帶有客觀性, 簡單的說就是你只是把你眼睛看到的說出來。評價性的語言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包含褒、貶、喜、惡。 比如同樣寫天氣。 描述性語言:今天氣溫炎熱,最高氣溫達到37 度。 評價性語言:今天熱死了,溫度太高了。 相較於描述性語言,評價性語言更帶情緒與主觀,也更抽象、更籠統。
  2. 問具體的問題,不問抽像的問題。 帶有評價性的如:「我很害羞。」/「我很拖延。」就是抽象的。 但這是絕對嗎? 大概率不是,因為我們不是對誰都內向,也不是對什麼問題都拖延。 但也總容易太籠統的去概括問題,導致讓事情看來完全不可控, 喪失了修正、變好的機會。 只有看到近的當中發生了什麼,才能找到可以控制地方,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3. 關注現在能做的事,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 當關注在遠的事情時,我們總是由結果出發,先評價有沒有用,再決定要不要做。 但,沒做怎知有用? 很多時候,先有做事,然後才會有「有用沒用」。 預先的評價,會失去了行動的能力。 所以如果在為一些遠的事情焦慮,可以用這兩個問題把自己的思維拉回現在: 1.我現在能做什麼? 2.我願意做嗎?
透過這三個原則,可以把我們的思維強行拉回現在、眼前,去關注一切正在發生的事情。

結語

謝謝你看到了這裡, 這次我講了三個對抗防禦型思維的良方,交叉服用,效果更佳。 複習一下:
  1. WOOP思維讓我們既有樂觀的理想,但又有對抗挫折的勇氣。
  2. 控制兩分法讓我們只專注在可以控制的,不焦慮不可以控制的事。
  3. 正念使我們保持在當下,不以遠而憂,專注近而行。
在覺察到自己正陷入防禦型思維的操控時,便可以用這三大利器去打破負面循環, 從而解脫出來;盡力活得更好。 這也是我正持續修煉的, 那你呢?打算怎麼做?或是有什麼好用的方法或工具?期待聽到你分享。 說完怎麼想、怎麼做,兩者的背後還有更核心的;也是下次;最後的主題:思維彈性 Have a good day;and great day. 今年的我們會好運旺旺來😊~
三個對抗防禦型思維的良方
三個對抗防禦型思維的良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旺旺先輩-葉旺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