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的突然離去,讓我思考到...-思維的進化系列之一

2022/03/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個Player #生活黑客 #人生態度
在前幾天的早晨,收到了朋友的私訊;知道了讓人難過的訊息:一個老朋友走了🚶‍♂️。
這位朋友,是我軍中的同學,後來我們都選擇提早離開軍中,用其他方式直面自己人生。 他是個努力且正直的人,後來選擇去澳洲發展,也常在FB動態上分享近況。 先前知道到他的一些狀況,也偶爾會看到心情不好的貼文,但結尾總是正面且積極。卻沒想到,他突然選擇結束自己的一生😥。
得知這個消息,除了婉惜難過;更是心有戚戚。因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也曾經執著地想要尋求解脫,想死。
曾經,帶著滿滿對天空的憧憬,我進入了專門訓練飛行員的空軍官校,以預備飛行員的身分及認知,受了四年正統軍校教育,這當中不乏榮譽、責任,與一份身為天空之子的驕傲🛫。 而當要畢業之時,我才詫異地知道:原來,自己的身體其實根本不能飛行。 在經由抽籤分發到了自己從沒想過的單位後,經歷了陷入窠臼、努力調養、四處求助、重回飛行卻再次未果,然後數度嘗試去跳脫體制失敗。這之中與之後一直就是不如意→失敗失落→不如意的死循環經歷。讓我一度身心俱疲、非常負面,到最後,甚至想著要結束人生💔。 所幸,這一切直到經歷了些事與他人的幫助,才從循環裡跳脫出來。
遙想過去,那是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時間。回頭省思,會發現自己其實是一直陷在一種消沉的情緒當中,也是大家口中的鑽牛角尖🐮。 而是什麼讓我一直往牛角裡鑽,鑽到自己焦慮、抑鬱、沮喪然後寸步難行?透過之後的找尋與學習我才知道,是心態;是想法。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Επίκτητος)有句名言: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關於它們的意見所困擾。
意思是說,一件事怎麼影響我們,不取決於這件事是怎麼樣的,而取決於我們怎麼想它。 每遇到一件事,我們會有一個想法。這些想法看起來雖散亂無章,但如果把這些想法收集起來,不難發現,它們是有規律的。 像是:1)樂觀些/悲觀些、2)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3)問題是什麼/方法是什麼 這些習慣化的想法,叫做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主要分兩個:
1️⃣創造型思維🛠
2️⃣防禦型思維🛡
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差別最大的在於創造型思維是積極正面⬆的,防禦型思維則較偏向消極負面⬇。
常見的比喻是:同樣的半杯水🥛,有些人看到的是還剩半杯水,所以很開心。另外一些人看到的是隻有半杯水了,所以很焦慮。 一杯水都會造成兩者的態度不同,更別說是其他事情。 我們的情緒、思維和行動是一體的。積極的思維經常會通過激發有效的行動,來驗證它本身的正確性。 如果你覺得一件事你能應付,你就會想各種辦法,全力以赴去做,最後,這件事果然做成了,這加深了你「我能應付💪」的信念。這是一種積極的循環。 反之,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不到,你可能就會拖延、想退路、找自己做不到的理由,最後這件事沒有完成,這也會加深你「我做不到」的信念。這是一種消極的循環。 對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很好,你會去接近他、瞭解他,最後發現他真的不錯。反之,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很差,你就會挑剔他、排斥他,最後發現這個人就是不行。 以上,不論是正面/負面的循環,都是會深深地影響我們的想法、情緒、態度及自我評價的。
總體來說,創造型思維主導的人:
1️⃣.有安全感,知道一點小挫折不算什麼;抗打擊力更高。
2️⃣.️有自主性,執著于自己的目標,努力解決問題,把限制和困難當作是有趣的挑戰。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有勝任感,知道自己可以;不行便再成長,沒啥大不了。 從而不斷迎難而上,成長茁壯;形成正循環,這也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
而防禦型思維則與以上一切相反, 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這類人不願意去探索世界,不願去面對一些必要的難題。他行動的所有重心,都在想方設法地迴避可能的傷害上。他通過縮減自己的活動空間,來獲得一種安全感。 爲了讓世界看上去可控一些,他會非常在意頭腦中的規則,以至於看不到現實發生的變化。有時候他也很努力,可這並不是自發的,而是被頭腦中「應該如此」的概念驅動的。 他很在意被人讚揚和接納,所以,別人的一點點批評意見,都會讓他焦慮萬分。因為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就失去了行為的自主性。這樣,他就陷入另一種循環——不斷尋求安全感的循環😐。
數年後回看,先前的我,不就是深深的陷在了防禦型思維裡?甚至最後在這個循環中,想要去尋求不正確的解脫(尋死)。 而這不正確的解脫,甚至也是一種害怕別人評價,不敢承擔後果、逃避式的選擇!
我不是指:朋友的消逝,一定與這些有關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莫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也為此難過、婉惜😥,希望他在那頭,一切安好。 而啟發的思考,寫給自己,期許自己將來回看,可以借鑒與參考。
事物不是非黑即白🚫,這兩種模式也沒有絕對分界,我們能做的,就是覺察並識別;然後更多的勇敢往其中一邊多做一點。 而改變從行動開始,更需要從心智模式開始改變,驅動機器的底層程式不變,那行動的結果可能為負➖。 能不能走出自我的舒適區,及對安全感的束縛,取決於對世界的基本認知,若認為世界充滿敵意,充滿剝削,有迫害自己的可能。而總想防禦和不承認這種惡,會阻止我們走出舒適區,阻止成長。 生命的美好之一在於對可能性的崇景與想像,但束縛也會來自於此。而成長便意味著做出選擇;會放棄掉一些可能。 但若我們執著於想像中的美好,不做選擇並逃避,最後就只有一種結果:現實剝奪可能性,使我們沒有選擇,或者不得不選擇。【如果你不去按你所想的過活,遲早你就只能按你所過的方式所想。】
因此,最重要的: 提醒自己,不要總想著窩在舒適的環境, 去主動容納更多的不確定、模糊與不安全、不舒適,因為那才是現實。 【我希望看見更大的現實。希望,我禁得起摔打。】
謝謝你看到了這裡, 最近的你被哪個心智模式💭所主導呢?又用了什麼辦法去解決?
附上一首好喜歡的歌,悼念並且給自己、給需要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3T2Nzcqcs這首歌,是日本歌姬中島美嘉在人生最高峰中,失去一切後卻永不放棄的真實故事與抒發。 曾經伴我,療癒了無數的感傷的夜。 分享給你~ Have a good day;and great day. 希望我們彼此都過得更好;讓自己與親愛的人都過得更好。
旺旺先輩-葉旺旺
旺旺先輩-葉旺旺
【 成為營火,發光發熱;需要的人可以在這找到溫暖、提供光亮】 我對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熱愛學習,更喜歡尋找各種工具,做各種實踐和思考。 讓我們分頭努力,各自向好;彼此認同、守望相助, 一起當時間的朋友。 希望這火,可以點亮屬於你的火把,他或可陪著你繼續在這充滿不確定的路上繼續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