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硬吃TikTok,台灣呢?

2020.10.19
繼中國OTT業者愛奇藝因違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35 條第 2 項之規定,遭限制在台灣營運後,另一間具陸資身份的英商克雷達台灣分公司「淘寶台灣」日前也宣布將於今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台灣市場,隨之引發不少人臆測,在這一波查緝陸資企業的風暴中,「蝦皮」是否將成為第三顆待引爆的地雷!
無論是從國家安全的高度,或是政治攻防的角度,政府祭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清除陸資企業,便如同美國川普政府處理大陸TikTok一般,總是可以拿出一大把充分的理由,只是若只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短期或可收產業保護之效,但若無法搭配積極且具產業發展的良效政策予以跟進,不當的保護,恐將成為一種自我抑制的安眠藥!
從大歷史發展的軌跡上,不難窺見諸多血跡斑斑的例證。 根據史料記載,1606年,荷蘭人率先將東方的茶葉帶至歐洲,從阿姆斯特丹,傳至英國,然後擴散至全歐洲。他們將東方的茶葉命名為「thee」,由此衍生出後來的「tea」。十八世紀初的英國,從宮廷貴族到庶民百姓,全面性的興起了飲茶的文化,但當時中國是「茶葉」唯一的出口國,加上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英國得靠大量走私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爆炸性的消費成長造成了當時中國與英國間嚴重的貿易逆差,而且當時的中國只出口,不進口,其原因無論是基於壁壘保護,或是因自詡為天國,而不屑與外國貿易,但長期嚴重的貿易逆差,終於引爆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藉武力處理貿易逆差的問題,強行打開了中國緊閉的貿易大門!
如今,在網路的環境中,世界已經成為一幅平坦的貿易地圖,而且是一幅可以直接創造出 B to B 或 B to C 的直效交易商業模式,企業與企業之間,或是末端的消費者,都已經跳脫出傳統貿易階層式的框架交易模式,可以直接且自由的透過網路接觸並完成任何的商品交易。
當所謂的「禁令」,若只能是一種形式上的政治手段,但卻不見得能夠發揮真正的阻殺力量時,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在形式上的政治攻防中,加入更具實質性的產業策略手段,讓我們相關產業能夠真正的長大,而非永遠長不大!
如,美國總統 川普 下令TikTok在美業務必須限時出售予美國企業,且如果最終交易實現的話,還需要給美國財政部一大筆錢,否則退出美國市場。儘管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正在與美國甲骨文、沃爾瑪商討TikTok交易案,確切的時程則是一延再後,但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TikTok事件對於美國而言,就是一件擺明了我要強取豪奪的政治手段。
TIKTOK
TIKTOK
政治形式上,政府或許必須將「愛奇藝、淘寶台灣」等陸資企業踢出台灣市場,但實質上,真正深受影響的卻是台灣這些尚未及長大的企業,正因為自己不夠大,所以早在「淘寶台灣」登陸台灣前,台灣消費者便已透過跨境電商的平台,第三方支付的渠道,在「大陸淘寶」進行大量的網購交易,根據大陸支付寶於2015所公布的資料顯示,當時台灣人民在大陸淘寶的交易金額便已達到500億元;另根據台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公布2017年台灣民眾進行跨境網購年均消費金額為16,378元,其中跨境網購族最青睞的網購平台為淘寶/天貓商城(69.5%),遠高於美國Amazon(14.2%)與eBay(7.2%)。正如同,TikTok APP是否真的會在美國消失?其實這個議題一點都不重要,因為,如今TikTok已經超越IG,躍居成為美國青少年第二大愛用社群App(來自於「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的調查報導)。
最終,消費者會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完美的通路,才不管什麼政治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