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千年首訪伊拉克,傳遞多少政教密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3月5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飛抵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開始為期4天的訪問行程。由於伊拉克疫情防控未穩,又甫於3月3日發生火箭彈襲擊美軍基地的事故,局勢動盪不言可喻,出訪由此蒙上「最高風險」的陰影。
然就宗教層面而言,此次出行意義重大。這不僅為教宗疫後的初次外訪,亦是基督教創發千年以來,首度有教宗踏足伊拉克國土。繼3月5日於巴格達主持彌撒後,方濟各持續走訪納傑夫(Najaf)、埃爾比勒(Erbil)、摩蘇爾(Mosul)及巴赫迪達(Bakhdida)各城,既與伊拉克什葉派最高領袖西斯塔尼(Ali al-Sistani)會面,亦探訪受極端組織ISIS摧殘的加拉古什(Qaraqosh)基督社區,顯然意在宗教交流外,提振當地教徒士氣。
自歷史角度觀之,基督教雖於中東創發,但伴隨傳教途徑流轉、政體覆亡,其宗教重心已轉至歐陸羅馬,耶路撒冷則成了「失落聖城」,基督社群亦在歷史遞進中逐步消融。放眼當今中東,除伊朗、黎凡特地區(the Levant,約為今日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以色列),以及北非埃及尚有一定基督人口外,各國的基督社群皆不甚活躍,伊拉克亦然。
然回顧歐洲的基督版圖,經歷政教分離的民族國家崛起、教派分裂、世俗化力道洗禮,其信仰基礎已不如過往牢固,當今羅馬教廷所面臨的困境,亦有幾抹教徒流失的幻影在其中,恰似中東基督社群的艱難。何以凝聚全球信仰版圖、強化羅馬的特殊宗教地位,漸成歷任教宗的肩頭重擔。
上述脈絡交織互融下,方濟各擇定伊拉克做為疫後首訪地,自是意義重大。

基督世界裡的伊拉克

首先,伊拉克作為基督經典的文本背景,重要性僅次於以色列。根據記載,先知亞伯拉罕(Abraham)來自伊拉克南部的納西里耶(Nasiriya),利百加(Rebecca)、但以理(Daniel)、以西結(Ezekiel)等人亦在伊拉克出生、成長、活躍;在眾多伊甸園候選地中,伊拉克南部的風土地貌亦被認為是文本的參考源之一。
此外,伊拉克雖有古老的基督社群,但時至今日已是羸弱不振。就當地教徒人口結構觀之,自公元1世紀起便基督化的亞述人堪為多數,然諸多亞述人已在幾波伊斯蘭化力道下,喪失原初信仰,如今伊拉克最大教派乃是17世紀後傳入的迦勒底天主教會(Chaldean Catholic Church),加上敘利亞東正教等少數教派,基督徒整體約在50萬左右,佔伊拉克總人口1%。
回顧過往,伊拉克基督徒在1950年代約佔人口的10%;根據1987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基督徒人數縱有所下降,卻仍佔1,630萬人口中的8%;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全伊拉克約有150萬的基督徒。美軍入侵後,大量基督徒淪為難民與「西方代罪羔羊」,在暴力與死亡陰影下喪命、外逃;2014年伊斯蘭國崛起後,眾多基督徒被強制剝奪財產、逐出家園,離亂的命運再次降臨。
經歷上述衝擊,伊拉克基督徒大多湧入敘利亞、約旦、伊朗等地,或是就近逃至庫爾德斯坦,尋求庇護,羅馬教廷也因此在2005年後屢屢捐款庫爾德斯坦,共構了主權國家體系外的特殊互動關係。
由伊拉克本土立場觀之,方濟各此次到訪,既有經典上的朝聖意義,亦有拜訪庫爾德斯坦首長、聯絡政治感情之用,地點的挑選也頗具深意:巴格達為伊拉克政治首都、納傑夫為什葉派聖城之一、摩蘇爾曾受「伊斯蘭國」肆虐、埃爾比勒則為大量基督家庭湧入避居的城市。方濟各有意鼓舞伊拉克教徒,亦對伊斯蘭、庫爾德等非基督勢力釋出善意,顯然欲避免「十字軍再臨」的標籤,並倡導戰火後的和諧共生。

使徒之旅的地緣考量

而由梵蒂岡自身視角觀之,教宗出訪尚有基督世界的地緣考慮在其中。
在世俗化浪潮淘洗下,歐洲的基督信仰亦出現了精神危機,教宗們終由教廷踏入大眾媒體,盼能藉此再喚信仰的黃金年代,從而維繫羅馬教廷的影響力,出訪由此成了教宗要務之一。自教宗保羅六世(Pope Paul VI)起,外於意大利的「使徒之旅」(Viaggio Apostolico)漸成新傳統。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為例,其在位26年間共出訪104次,走踏127國,此般驚人數據縱有冷戰背景催化,卻始終奠基在教廷自身的生存需求上。
繼若望・保祿二世後,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雖只在位7年,亦出訪多達24國。綜觀其行旅足迹,有16國集中於歐洲與中東,前者多為中南歐國家,除卻教宗故鄉德國外,法國等傳統天主教國家佔比不高;中東則分別由土耳其、黎凡特諸國(以色列、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雀屏中選,本篤十六世與團隊大抵選擇具三教交匯意義、基督人口穩定的中東國家,既實踐朝聖任務,亦於出訪期間同猶太教、東正教領袖展開對話。
於本篤十六世而言,聚焦於中南歐與中東的行程規劃,折射了對「天主教身分」受西方世俗主義與東方政治伊斯蘭共蝕的焦慮;然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繼任後,「使徒之旅」目標再次轉向:中西南歐比重降得更低,中東、巴爾幹半島、高加索、美國、古巴、東南亞、非洲反成出訪新重點。如此轉變,突顯方濟各的新天主教全球身分思維:當中心幾乎崩塌,邊緣即為新中心。
自2013年起,教宗已出訪49國。在傳統中西南歐區中,僅有法國、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瑞士各一次,其餘行程多分散於巴爾幹與五大洲,中東出訪地更由傳統的黎凡特諸國與土耳其,擴張至埃及、阿聯酋、摩洛哥與此次的伊拉克,比起歷任教宗走的更廣更遠。
眼下疫情未滅,但方濟各已重啟出訪行程,面對中東與全球共有的基督社群流失危機,教宗的挑戰仍在繼續。
本文發表於:
2021年3月8日《香港01》:
2021年3月8日《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384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0月16日,遭「辱穆」疑雲纏擾多時的法國教師帕蒂(Samuel Paty)遇襲,成為2012年圖盧茲連環槍擊案以來,第257位命喪極端伊斯蘭恐襲的法國公民。
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宣布廢除1934年的內閣法令,終結了聖索菲亞(Hagia Sophia)86年的博物館歲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隨後也簽發總統令,恢復了聖索菲亞過往長達482年的清真寺地位。
於沙特而言,近來正是多事之秋,既要應對石油戰,也得防堵新冠疫情擴散。截至4月29日,沙特已有20,077例確診、152例死亡,這在中東乃至世界,都還稱得上可控案例,此般結果自是有賴於沙特的超前部署。然而疫情對沙特的真正衝擊,卻遠在人員傷亡之外。
伊斯蘭世界曾是人類的醫學殿堂,影響了歐洲近百年的醫療發展;然時移世易,在此波新冠疫情肆虐下,其終究無可避免地淪陷。從西亞、中亞、東南亞到北非,伊斯蘭世界共有超過3萬多人確診,其中伊朗尤其嚴重,已有近3萬起確診案例,並共造成2千多人喪命。
在宗教實踐與維穩思維下,伊朗首先錯失了預警時間,也缺乏良好的監控追蹤系統,導致疫情向中東擴散;但當其開始應對後,又碰上美國制裁緊咬不放的困境,實在力不從心,疲於奔命間,顯得氣喘吁吁、面色蒼白。
談起"阿薩辛派",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刺客、伊斯蘭異端、鴉片等關鍵字,這大概要歸功於文學與電玩作品的宣傳。
10月16日,遭「辱穆」疑雲纏擾多時的法國教師帕蒂(Samuel Paty)遇襲,成為2012年圖盧茲連環槍擊案以來,第257位命喪極端伊斯蘭恐襲的法國公民。
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宣布廢除1934年的內閣法令,終結了聖索菲亞(Hagia Sophia)86年的博物館歲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隨後也簽發總統令,恢復了聖索菲亞過往長達482年的清真寺地位。
於沙特而言,近來正是多事之秋,既要應對石油戰,也得防堵新冠疫情擴散。截至4月29日,沙特已有20,077例確診、152例死亡,這在中東乃至世界,都還稱得上可控案例,此般結果自是有賴於沙特的超前部署。然而疫情對沙特的真正衝擊,卻遠在人員傷亡之外。
伊斯蘭世界曾是人類的醫學殿堂,影響了歐洲近百年的醫療發展;然時移世易,在此波新冠疫情肆虐下,其終究無可避免地淪陷。從西亞、中亞、東南亞到北非,伊斯蘭世界共有超過3萬多人確診,其中伊朗尤其嚴重,已有近3萬起確診案例,並共造成2千多人喪命。
在宗教實踐與維穩思維下,伊朗首先錯失了預警時間,也缺乏良好的監控追蹤系統,導致疫情向中東擴散;但當其開始應對後,又碰上美國制裁緊咬不放的困境,實在力不從心,疲於奔命間,顯得氣喘吁吁、面色蒼白。
談起"阿薩辛派",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刺客、伊斯蘭異端、鴉片等關鍵字,這大概要歸功於文學與電玩作品的宣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Thumbnail
聖索菲亞位於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早年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後來被改造成清真寺,現在又被轉變為清真寺,象徵著土耳其宗教與世俗問題的複雜性,值得全人類珍惜的文化遺產。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空白」的伊斯蘭史?真正空白的是我們貧乏的腦袋 本書講伊斯蘭發展史,是從創始者穆罕莫德的崛起談起,經歷了麥加、麥地那的戰鬥,與歷代哈里發(伊斯蘭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擴張與轉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之後,取得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北非、伊比利半島,最後成為定都巴格達的伊斯蘭帝國…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06/02/2017 傳說   聖墓教堂中,香火鼎盛。 雖然來到耶路撒冷這個聖地,但用我仍用我們習慣的話語來描述。   許多人知道耶路撒冷是三個宗教的聖地,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不是教徒,不能用宗教的方式來說明。 但用政治,歷史來解說又太嚴肅了些。 因此我總用比較綜藝化的方
Thumbnail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保加利亞主教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位於巴爾幹半島。建於18世紀末,紀念在俄土戰爭中為保加利亞獨立而陣亡的20萬俄羅斯士兵。教堂內禁止拍照,需另購拍照或錄影許可。享受更多內容請收聽「生活週記」。
Thumbnail
前段時間我安排了一趟探訪土耳其和希臘的旅行。土耳其和希臘乍看之下是兩個語言、民族和宗教信仰都截然不同,甚至有點敵對的國家,但實際上卻有不少共同點。在所有這兩個國家的共同點裡面,基督教遺產是我認為很有趣的一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Thumbnail
聖索菲亞位於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早年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後來被改造成清真寺,現在又被轉變為清真寺,象徵著土耳其宗教與世俗問題的複雜性,值得全人類珍惜的文化遺產。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空白」的伊斯蘭史?真正空白的是我們貧乏的腦袋 本書講伊斯蘭發展史,是從創始者穆罕莫德的崛起談起,經歷了麥加、麥地那的戰鬥,與歷代哈里發(伊斯蘭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擴張與轉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之後,取得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北非、伊比利半島,最後成為定都巴格達的伊斯蘭帝國…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06/02/2017 傳說   聖墓教堂中,香火鼎盛。 雖然來到耶路撒冷這個聖地,但用我仍用我們習慣的話語來描述。   許多人知道耶路撒冷是三個宗教的聖地,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不是教徒,不能用宗教的方式來說明。 但用政治,歷史來解說又太嚴肅了些。 因此我總用比較綜藝化的方
Thumbnail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保加利亞主教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位於巴爾幹半島。建於18世紀末,紀念在俄土戰爭中為保加利亞獨立而陣亡的20萬俄羅斯士兵。教堂內禁止拍照,需另購拍照或錄影許可。享受更多內容請收聽「生活週記」。
Thumbnail
前段時間我安排了一趟探訪土耳其和希臘的旅行。土耳其和希臘乍看之下是兩個語言、民族和宗教信仰都截然不同,甚至有點敵對的國家,但實際上卻有不少共同點。在所有這兩個國家的共同點裡面,基督教遺產是我認為很有趣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