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法國恐襲再起,中東抵制潮何以淪為情緒狂歡

10月16日,遭「辱穆」疑雲纏擾多時的法國教師帕蒂(Samuel Paty)遇襲,成為2012年圖盧茲連環槍擊案以來,第257位命喪極端伊斯蘭恐襲的法國公民。
綜觀事發脈絡,此案既涉移民,又與近期開庭的2015年《查理周刊》恐襲事件相關,一劍刺入兩處軟肋,自是引發全法輿論爆燃,不僅民眾上街示威,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於事發當晚迅即發表演說,稱此案為「具有伊斯蘭極端主義特徵的恐怖襲擊」(un attentat terroriste islamiste caractérisé),同時宣誓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愛舍麗宮也於21日為受害教師帕蒂舉行國葬,備極哀榮。
然而除卻「法蘭西憂傷」的暗色氛圍,穆斯林世界則是一片怒氣沖天。早在10月2日,馬克龍便因一句「伊斯蘭已在各地陷入危機」,而成中東媒體劍靶,並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等政治人物公開指謫;16日恐襲案後,馬克龍的相關言論再成焦點,埃爾多安更是重出江湖,在媒體鏡頭前兩度要求馬克龍「接受精神治療」,法國即以召回大使響應。
案後的立場交鋒形塑了輿論壁壘,「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與「反對法國歧視伊斯蘭」意外匯為兩股情緒,於網絡場域對峙發酵。在此氛圍下,《查理周刊》加碼出擊,讓埃爾多安成為新一期封面男主角;中東地區則爆發了「法國商品抵制潮」,諸多商品被迫下架,政府更呼籲民眾拒用法貨。
然而,前者看似堅持理念,實是為趁此案,於資本主義市場詐取利潤油光,正如其於2015年槍擊案後,也曾有過一期狂銷800萬份的紀錄般;而後者看似務實狙擊法國,卻註定要受既有貿易結構束縛,難收政治目的外的經濟實效。

微不足道的殺傷力
綜觀此次中東抵制潮,其源頭乃是富庶的海灣地區。10月23日起,科威特、卡塔爾逐步撤下超市架上的法國商品,科威特更有430餘家旅行社註銷飛往法國的行程項目,卡塔爾也取消了些許法國藝文展。
順此情勢,半島以北的土耳其在埃爾多安鼓舞下跟進,約旦、摩洛哥也漸現拒用法貨潮,阿拉伯世界的社群媒體更是一片激憤,「真主的使者不容冒犯」(#إلا_رسول_الله)、「抵制法國貨」(#مقاطعه_المنتجات_الفرنسيه)、「馬克龍侮辱先知」(#ماكرون_يسيء_للنبي)等標籤在各處湧現,宛若燎原野火。
然而對此發展,法國雖表抗議、要各國求停止不理性抵制,卻實未真正在意,原因便在法國與中東既有的貿易結構,註定了抵制潮難有殺傷力。就法國2019年的出口數據觀之,前十大出口對象分別是德國(佔法國全球總出口量的14.1%)、美國(8.5%)、意大利(7.6%)、西班牙(7.5%)、比利時(6.9%)、英國(6.8%)、中國(4.2%)、瑞士(3.6%)、荷蘭(3.5%)、波蘭(2.1%)、新加坡(1.7%)與日本(1.6%)。
上述數據已佔法國全球出口額68%以上,卻無一中東國家;看似抵制洶洶的土耳其(1.1%)勉強位居第12名,與18名的阿爾及利亞(0.99%)、19名的摩洛哥(0.96%)共構前20名唯三中東代表,其餘國家皆遠在其後。雖說單憑出口數據難見雙方互賴深淺,卻足以披露此次抵制的力不從心:對法進口額如此低迷,中東單欲藉此形成貿易槓桿,無疑是緣木求魚。
此外,細究科威特、卡塔爾、土耳其、約旦等國的抵制策略,除了政府呼籲民眾勿至法國賣場家樂福(Carrefour)消費外,主要力道皆體現在各大超市對乳製品、化粧品的下架上。然而這般舉措不僅難傷法國分毫,更意外暴露此次抵制的虛幻本色。
綜觀法國對上述國家的出口產品類別,科威特、卡塔爾、土耳其三國皆以機械、鍋爐、航天器、飛機零件為大宗,土耳其更多了鐵、鋼與醫藥產品,諸國此次所狙擊的法國進口產品,無論是乳製品或化粧品,皆非關鍵品項;約旦雖多進口法國農產品,但其整體貿易數據位居法國出口額排行榜第95名,着實人微言輕。
換言之,此次抵制看似有意反法,實則暗藏各國政府與企業的自制力道。而之所以會有這般現象,與各國的內部需求息息相關。

抵制與政治的博弈
放眼此次抵制運動的背後結構,既有民間與商界的自發情緒,也不乏官方的推波助瀾。
在海灣地區,科威特、卡塔爾先是企業界自發撤下商品,再由民間跟進配合,自始至終,官方雖未高調鼓吹,卻顯然默許其成,用意便在突顯國家對伊斯蘭世界的話語權,也盼能借抵制運動的浪潮,塑造集體愛國意識;類似邏輯,也在土耳其上演,但雙方差異在於,土國總統埃爾多安強力鼓吹群眾參與此事,並屢屢公開抨擊馬克龍,政治目標更為強烈。
然而此次抵制運動雖難傷法國,卻勢必衝擊中東各國的本土市場與就業境況,故在埃及等國,便出現政府嚴厲譴責法國,卻同時釋放「抵制法國貨只會傷害埃及市場」等訊息,顯然不願國民過度跟風。阿聯酋、沙特等雖也抨擊法國,卻與埃及策略相近,有意遏制國內的對法抵制潮,沙特更因目前正時興「抵制土耳其貨運動」,尤要避免再闢新戰場。
綜上所述,此次中東抵制運動的性質與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伊朗經濟制裁皆不相同。自始至終,經濟狙擊皆非首要目的,全然與法交惡更不可求,踏上此途的中東國家,實是以本國市場內傷,換取所欲的政治目的,不論是塑造領導地位,抑或汲取民粹能量。
10月16日後,法國再於29日、31日爆發恐襲,尚未癒合的社會傷口又遭撕裂,馬克龍雖於11月1日接受《半島電視台》專訪,並於言談間放軟姿態,仍是難平民怨,穆斯林社群與聲援教師者皆然。見此境況,中東依舊沉浸在焚燒馬克龍肖像、拒買法國貨的激情中,與法國的反伊斯蘭情緒共構了平行時空敘事。這般失語錯位,不僅加劇對立態勢,也終究無助緩解在法穆斯林的生存困境。
本文發表於:
2020年11月2日《香港0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