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動盪不安的軍閥時期

北洋軍閥的代表人物: 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
北洋軍閥的代表人物: 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
袁世凱稱帝失敗,至國民革命軍完成統一,即1916至1928的一段時間,被稱為軍閥時期。據估計,軍閥時期經歷超過一百場大小戰役,先後出現七位總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
軍閥時期的出現,或說是晚清地方勢力興起的延續,或說是列強扶持政治盟友所激化,或說是長期派系對峙的結果。這些原因的背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袁世凱之後沒有政治強人的誕生,中央政府不但未能控制全國,未能駕馭軍閥,反而成為他們爭取政治利益的對象。
軍閥派系林立,時離時合,勢力最龐大的是源於袁世凱部屬的「北洋派系」,包括皖系段祺瑞、直系馮國璋、和奉系張作霖,他們進而操控中央,退而鞏固據點。除了北洋軍閥,勢力較強大的,北方還有閻錫山和馮玉祥等,南方則有唐繼堯和陸榮廷等。
張勳的辮子軍, 以留辮以示忠於清廷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認識軍閥時期的動盪。其一,中央政府不斷的內鬥,如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院總理段祺瑞,藉如何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展開權力鬥爭,被稱為「院府之爭」。其二,不同政治集團謀求政治利益,如張勳率領其辮子軍,乘院府之爭的機會,擁立宣統帝復辟。其三,軍閥派系混戰,其中最具規模的有直皖戰爭及先後三次的直奉戰爭。
或說,軍閥時期的另一個特色是南北分裂。張勳復辟只維持了十二天,段祺瑞重掌國務院,並拒絕恢復民初憲法「臨時約法」。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於廣州另設政府,但受南方軍閥牽制,流於政治姿態,結果不了了之。所謂南北對峙,只是一個概念,廣州政府實力有限,沒有清晰的統治範圍,沒有國際的認受性,與北平政府是一個不成比例的對峙。
軍閥時期的政治漫畫, 諷刺軍閥帶來百姓的沉重負擔
軍閥時期不但障礙經濟發展,更進一步摧毀脆弱的經濟。長期的戰亂,加上政府的不穩定,中央政府難以推動改革及落實措施。此外,各地軍閥為了籌募軍費,於是濫發鈔票,橫徵暴斂,令百姓生活更形困苦。
軍閥是民初政局下的政治角色,以歷史學家張玉法的說法,軍閥「是一群自樹武力,與中央政府若即若離的軍人。… …他們以武力為後盾,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但這不等於軍閥都擁有一副相同的面孔,共通的性格。
軍閥的面孔與性格是多元的。在出身方面,北洋軍閥大多出身於正式軍事學校,吳佩孚出身於傳統科舉,張宗昌有革命派背景,當然也有不少軍閥出身低微而透過行軍冒升的。在政治風格方面,如段祺瑞下野後過著兩袖清風的生活,吳佩孚堅持不借外債以維持自主,當然也有不少只為私利而不擇手段的。在政治理念方面,如閻錫山長期維持山西的安穩,吳佩孚提倡召開國民大會謀求和平統一,當然也有不少只見眼前利益的軍閥。
軍閥時期是一個動盪時期,也是一個從統一至再統一,從一個巨人殞落至另一巨人誕生的過渡期。但動盪同時也是一種歷練,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國民黨改組、共產黨成立都在這個時期發生,成為社會政治新面貌的蘊釀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