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革命運動的成與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黎元洪, 武昌起義後, 被迫加入革命, 被推舉為臨時政府都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推黎元洪為臨時領袖,隨後十七省宣佈獨立,形成南北對峙局面,革命一方,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次年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滿清一方,授予袁世凱軍政實權,以龐大軍力的威勢下開展南北談判。最終結果,孫中山讓位予袁世凱,袁世凱迫令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政權被確立,革命運動也劃上了句號。
究竟革命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在討論之先,要弄清以甚麼準繩來量度成與敗。或許一個比較公允的準繩,就是革命運動是否達至預期的目標,而同盟會作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以其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來量度成敗,也是合情合理。
驅除韃虜。滿清入關建立政權,從順治帝至宣統帝,共歷十位君主,革命運動成功推翻滿清政權,以民國政權取而代之,結束了滿清政權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換言之,革命運動完成了政權的更替,是成功了。
或說,新的政權不屬於革命派,但這已是革命派在現實條件下取得最大的成就,就是推翻他們眼中不濟的政權。革命派本身沒有強而有力的軍隊,沒有運籌帷幄的政治領袖,沒有建立中央政府的條件,革命派是在種種限制下,誘使袁世凱倒戈,算是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清廷頒布宣統帝退位的詔書 (網絡圖片)
恢復中華。滿清以外族入主中原,雖然有滿漢一家的口號,有康雍乾的百年盛世,但始終擺脫不了「部族統治」的思維,清廷視漢族官僚冒升為威脅,晚清的「皇族內閣」進一步引證了這種心態。經革命運動,政權重回漢族手中,孫中山、袁世凱及民國政治領袖都屬於漢族。換言之,革命運動讓漢族取回政治權力,是成功了。
值得補充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一個極具排他性的政治口號,那個「中華」單單代表漢族。「五族共和」最初是由立憲派提出,作為分享權力的理據。民國建立前後,革命領袖也迅速調整這種「大漢族」心態,提倡五族平等共處的「中華民族」概念。
建立民國。「民國」不但代表政權,也代表政治模式。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至明清實施君主集權,中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君主體制。從拆毀性的角度,革命運動不但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更加結束了君主體制,從建設性的角度,革命運動建立了共和政體。當然這個「建立」是否成功,實在有爭議之處,但說成一種「失敗」又未免過於嚴苛。
或許革命後的共和體叫人失望,但卻不能被完全否定。從評論革命運動成敗的角度,袁世凱操控民主,卻說明了革命的「成功」,袁氏不是簡單地發動軍事政變,而是透過「民主」程序來擴權,以至被選為皇帝,正好反映了革命運動帶來遊戲規則的改變。
袁世凱就職中華民國總統
平均地權。這顯然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不過,從預期效果的角度,究竟有多少革命領袖以此為參與革命的目標,有多少國民等候著革命帶來全國財產的再分配,這是存疑的。當時的革命宣傳,主要是煽動對滿清的仇恨,仇恨的主要原因來自對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感,遠遠強烈於對經濟結構的社會不滿。換言之,革命運動的確沒有帶來平均地權的承諾,但「失敗」卻是預期之內。
革命運動是成是敗,是一個具討論性的議題,但革命運動後,中國民國未能建立穩固的中央政府,進入了一個政治動盪的年代,這個客觀現象,就該沒有爭議了。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貞節觀念指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保持專一,宋代理學盛行,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把慾望妖魔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清時期,理學深入民間,女性追求貞節,由個人的道德選擇,變成社會給予女性的沉重枷鎖,由社會鼓吹的道德價值,變成國家推動的社會制度,女性的獨立自主被否定,被視為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時期。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貞節觀念指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保持專一,宋代理學盛行,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把慾望妖魔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清時期,理學深入民間,女性追求貞節,由個人的道德選擇,變成社會給予女性的沉重枷鎖,由社會鼓吹的道德價值,變成國家推動的社會制度,女性的獨立自主被否定,被視為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時期。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11年,中國湖北省的武昌,發生清朝新軍的革命叛亂,史稱辛亥革命。 @新軍佔領湖北省,不久,中國南方十幾個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成立民國,旅美的孫中山迅速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很多新軍士兵闖入旗人社區,將社區中的清朝滿人後裔屠殺殆盡,旗人作為清朝特權階級,不用工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Thumbnail
『辛亥革命』爆發一百多年了,但人們對其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就『辛亥革命』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就有分歧。在我看來,這不能一概而論,『辛亥革命』有著多重目標,有些目標成功了,而有些目標則失敗了。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這個目標成功了。1911年10月10 日武昌起義槍響,敲響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孫中山先生強調人民應該擁有選舉、罷免、創制和複決(直接民權)等權力,並隨時可以罷免政府,回收國家的大權。他認為民主制度下的關鍵在於人民能否控制政府,提出直接民權的重要性。此外,有關民國笑話也是文章的一部分。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11年,中國湖北省的武昌,發生清朝新軍的革命叛亂,史稱辛亥革命。 @新軍佔領湖北省,不久,中國南方十幾個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成立民國,旅美的孫中山迅速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很多新軍士兵闖入旗人社區,將社區中的清朝滿人後裔屠殺殆盡,旗人作為清朝特權階級,不用工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Thumbnail
『辛亥革命』爆發一百多年了,但人們對其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就『辛亥革命』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就有分歧。在我看來,這不能一概而論,『辛亥革命』有著多重目標,有些目標成功了,而有些目標則失敗了。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這個目標成功了。1911年10月10 日武昌起義槍響,敲響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孫中山先生強調人民應該擁有選舉、罷免、創制和複決(直接民權)等權力,並隨時可以罷免政府,回收國家的大權。他認為民主制度下的關鍵在於人民能否控制政府,提出直接民權的重要性。此外,有關民國笑話也是文章的一部分。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