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後疫情效應 讀後心得(上)

前言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在關心國際情勢,或是曾經想過要了解現代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不管有沒有都沒關係!因為我也是不久前修了一門有關全球化的通識課,才開始深深著迷於「政治經濟學」。說到有關政治的書,總是會讓人懷疑不夠客觀,因為真相往往會因為作者的身分與視角而有完全不同的詮釋。因此,今天我特地選了一位成長背景在印度的CNN記者札卡瑞亞(Zakaria)的書。
  這位曾被《外交政策》雜誌票選為「過去十年十大全球思想家」的人物原本懷抱著「美國夢」離鄉背井到美國求學與工作,但在這些歲月中,他親眼看著美國從一個強大的國家逐漸衰落,同時也見證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崛起。除此之外,他就像是外國版的「陳文茜」,總能一針見血地分析各國的決策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客觀且全面地論述著現今世界的樣貌。上述的原因即是我認為Zakaria是評論疫情後全世界的政經情勢的不二人選。
  那我們開始今天的主題吧!

人類社會在各個領域,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發展。這就好像我們打造了一輛史上最快的賽車,開著它前往無人踏足之境,卻沒有想過要幫車子裝上安全氣囊,也沒有買保險,甚至沒繫安全帶。前方的道路處處險惡,是時候裝上安全氣囊、買些保險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該繫上安全帶了。                             ~ 後疫情效應 〈第一課:繫上安全帶〉

寫給世界的10堂課

  全書共有十二章,分別為十堂發人省思的課題,以及序言〈蝠蝶效應〉(介紹新冠病毒從何來)和終章〈天命未定〉(作者對未來的期許)所構成。在這裡我選了四堂課來與各位分享:

第六課:亞里斯多德說對了,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疫情爆發後,所有人都在找尋感染源頭,而在經過調查後科學家與調查員認為源頭來自中國武漢的野味市場中的蝙蝠。由於蝙蝠的免疫系統和防衛機制與人類十分不同——在飛行時提高體溫,這樣一來只有最強壯的病毒能夠生存下來。再加上,人類快速地開發造成我們必須和野生動物搶地盤,進而讓病毒更輕易地入侵人群。因此,其實不只是二〇一九冠狀病毒,近年爆發的伊波拉、SARS、MERS等病毒均都來自動物。有「病毒獵人」之稱的Dr. Peter Daszak表示:「根據我們的估計,事實上每年有一百萬至七百萬人被這類蝙蝠的冠狀病毒感染。但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例如那個倒楣的人剛好前往市場,或者這種動物感染了野生動物市場中的某人,這種病毒才會散播並成為大流行病。
  由於病毒散布得實在太快,快得許多大城市都只得緊急封城,本該充滿活力的城市一夕之間變成了空無一人的街道,唯一劃破寧靜的是一台台救護車的鳴笛聲。幸虧有Zoom和其他能夠讓民眾在家工作、上課的科技,讓我們得以逃離擁擠的車站、上班場所,大大降低被傳染的風險。然而,雖然遠距是一種出色的工具,它真的能夠完美取代實際的人際互動嗎?在書中,Zakaria寫道,「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是幸福和意義的來源。這個想法不僅來自對未來的願景,也是來自遙遠的過去。」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類在出生時並沒有完全成形,必須進一步受到周圍環境形塑,而最能把人類塑造為成熟成年人的環境,就是都市
  未來的城市會是什麼模樣?我們可以趁這機會重新再建構一次城市的樣貌。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仍高票連任的巴黎市長Anne Hidalgo有一項政見叫做「一刻鐘城市」(15-minute City),她主張讓市民在短短的步行或騎自行車的距離之內,就能抵達日常生活中可能必須去的任何地方。無論是雜貨店、工作場所、公園、學校、咖啡廳、健身房或醫院診所,都可以在十五分鐘內抵達。這樣的願景不僅違背了當代的都市規劃策略——劃分商業區、住宅區等等街區,甚至轉換了人們對於交通工具的視角——如果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在步行距離內,就算擁有一輛藍寶堅尼也不太會想要去開它。而為何Anne Hidalgo市長要在此刻提出這樣的政見呢?為何不告訴巴黎市民她要打造更便利的網路讓大家能夠不用出門也能完成該辦事項呢?最大的關鍵就是人類本質上就是社會性動物,即使是新冠病毒也無法改變這種天性。
15-minute City 概念圖 (圖片來源)

第七課:世界愈來愈不平等
  病毒之前,人人平等。如同墨西哥藝術家波薩達(Posada)曾說:「死亡對所有人都一樣,無論你是白人、黑人、婦人還是窮人,我們終歸都會化成白骨。」然而,事實卻更像是Posada最著名的《卡翠娜骷髏》,骷髏本是人人平等的象徵,但是畫中的骷髏卻打扮成上流社會模樣,不僅諷刺墨西哥國內的階級差距,同時也在諷刺墨西哥與其他更富裕的西歐國家的貧富差距。而令人悲傷的是,新冠病毒也確實擴大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的差距。為何疫情爆發後,不平等現象變本加厲?
  我們先來看看一些數據,作者在書中寫道:「在孟加拉,每一萬人擁有的病床不到八張,是美國的四分之一,歐盟的八分之一。在二〇一九冠狀病毒爆發之際,四十一個非洲國家擁有的呼吸器加起來卻不到兩千台,相較之下,美國則有十七萬台呼吸器。《紐約時報》冷諷道,擁有一千一百萬人口的南蘇丹(South Sudan),整個國家的副總統比呼吸器還多。」先天的不足,讓這些醫療較落後的國家在疫情面前面臨了兩種抉擇:政府如果選擇關閉經濟活動,人民會挨餓;倘若選擇繼續開放,病毒就會擴散。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會造成重大的損失,到底該怎麼辦才好?然而,醫療量能充裕的國家往往也是較富裕的國家,不僅擁有更好的醫療服務能降低死亡率,還能夠藉由龐大的金融市場努力撐過疫情。作者寫道,「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向那些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開放邊境,但繼續禁止易傳染地區的人進來,像是巴西、俄羅斯這些未能控制疫情的國家,遺憾而令人震驚的是,美國也名列其中。」
  另外一個造成世界愈來愈不平等的原因是「馬太效應」。這個效應我在《深度思維的讀後心得》有提過,但這次要告訴大家的是:「愈大的企業,就愈能在疫情衝擊下繼續保有優勢,結果大者就更大。」等等,這種現象怎麼會發生?因為小型新創公司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接觸各地客戶,這樣世界會因此變得更平等才對!然而,Zakaria在書中解釋道,「事實上,網際網路這個平台並不利於促進競爭,它的本質反而製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壟斷。舉例來說,客戶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即時比價,總是可以盡可能買到便宜的價格。因此,大量營收有辦法打平固定成本的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有優勢。」而這也是馬太效應應用在經濟上最經典的例子之一。
  事實證明當全球一起面對共同困境時,有些國家恢復力就是比較強,而有些卻因此深陷泥沼。我們不太可能要求所有國家都「自掃門前雪」,因為有些國家就是必須跟其他國家借雪鏟。而現今的世界也如布萊斯子爵(Lord Bryce)在一九〇二年宣稱:「全人類因為經濟的關係,正迅速成為一個民族。」未來,我們十分有可能在面對另一場大瘟疫,因此我們應該要意識到Zakaria的論點:「這個世界必須讓每個窮人和富人活得同樣安全又健康,我們應該要努力實現這樣的平等。」也許不平等一直存在,但道德上人皆生而平等,這是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曾高舉的理念,而今,疫情要我們再次將之化為現實。
Posada所畫的《卡翠娜骷髏》成為墨西哥亡靈節的象徵 (圖片來源)

下課時間

  在書中,Zakaria曾多次提及臺灣,因為臺灣在疫情剛爆發時的防疫措施確實令各界大為吃驚。Zakaria分析,臺灣最初防疫成功的原因:
  1. 社會較平等:較無種族歧視,沒有嚴重分歧的人權問題。
  2. 信任專家: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從科學角度和數據分析了解疫情。
  3. 「全民戴口罩」政策有效實施:人民願意配合政府政策。
  4. 追蹤傳染鏈:雖然這是小地區才適合的方式,但確實有效控制疫情。
  我想這是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有目共睹也應該覺得榮耀的事情,但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一起撐過這波疫情吧!

書籍資訊:
  • 書名: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
  • 作者: Fareed Zakaria (法理德.札卡瑞亞)
  • 譯者:盧靜、廖崇佑、廖珮杏、劉維人
  • ISBN:9789865250416
  • 出版社:天下文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