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入校服務的核心思想

    沒想到有一天會在這裡記專業筆記,哈哈~
    先講結論:
    入校服務時我們要對學生先有自己的想法與推論,針對學生建立起一套微理論,之後再將老師提出的問題放入這個獨特的微理論中去做解釋與推理,最後得出結論,才進行建議與策略使用。
    對學生建立起的微理論就是我們的專業所在,就算老師無法精確地說出我們入校的目的是什麼,也會因為從我們身上得到新的觀點、能夠預測學生的方法,而產生一個無法定義但很清楚的專業印象。
    延伸連結:我們在對學生做的事情就像是建立FOR,裡面包括
    • 理論基礎
    • 功能-障礙的連續
    • 評估
    • 關於改變的假說
    • 實務應用
    下次分析學生的時候試著用這個架構來寫看看~
    發現這個想法的過程,是因為給學妹們上課時,講到"拿到一份IEP時,請把你覺得重要的地方圈起來",之後是"IEP裡面,最關鍵的資訊是什麼?"的討論中,發現學妹們都圈"特殊需求"、"能力現況"之類的地方,居然沒有人把最重要的"智力測驗"提出來,讓我很驚訝~
    接著問她們,是否知道智力測驗的各分項內容是什麼、測驗什麼能力、不同障別的測驗結果會有不同特色,她們全都搖搖頭。
    於是我說,我們去學校需要對學生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有明確診斷那就可以先參照,但學前多半給發展遲緩診斷,我們要自己從智力測驗裡面先分析學生可能是哪種障別,再從其他資料或老師身上得到印證。先有自己對學生的推理,才開始解決老師提的問題,也才能幫老師找到共通影響這個學生的表現要素是什麼。
    後來晚上睡覺時想這件事,突然有個清楚的想法產生(就是上面的結論),它解開了我這幾次督導學校的疑惑:治療師們都認真的解答老師疑惑,為何還是被老師認為"不夠專業"?我想問題就在這裡,治療師沒有先建立對學生的一套推理,也沒有講給老師聽,而讓老師認為都是我在問問題,治療師自己的評估與看法是什麼呢?
    有機會希望能讓大家知道,先記在這裡提醒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