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跟我一樣是第一次閱讀這位作者的作品,溫馨提醒:作者雖然是華人,並曾經譯介中國的科幻作品進入英語市場,但這部是經由其他人翻譯成中文的,不是直接由他本人撰寫為中文。此外,我們看作者序言:
至少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小說藝術的核心有個矛盾:它的媒介是語言,它是以溝通為主要目的的技術,然而,我卻只有在避開溝通目的時,才能寫出令人滿意的小說。
(略)
身為作者,試圖打造能取悅所有想像中未來居民的房子,令我感覺綁手綁腳、難以施展、動彈不得。比較好的方式是建構一幢我在其中能感覺平靜、像回到自己家的房子,在真實與語言巧計的交互同理中得到撫慰。
經驗顯示,我最不以溝通為目標時,結果最存在詮釋的可能性;我最不掛念讀者是否安適時,他們最有可能把故事化為他們的家。唯有全心專注於主觀, 我才有機會達成互為主觀(intersubjective)。
從序言中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打算跟讀者溝通,無論他指的是取悅讀者(揣測讀者的想法或感受,以期讓讀者有愉快的閱讀體驗),或試圖以讀者較能理解的文字來敘事(讓讀者容易進入故事裡,明白他要表達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想見本書並不會太「好讀」,講白一點,就是沒有那麼「大眾化」。
這當然有好有壞,壞的我們不講,好的地方就在於讓作者在撰寫過程能忠於自我、得到心靈的解放,對有才華的作者而言,也就能提高作品的藝術高度。
是的,劉宇昆是一位有才華的作者,文案介紹的「巧妙融會東西方元素與軟硬科學,揉合知識、傳說、親情、社會反思、個人認同,探索地球的未來,也探索愛的樣貌與極限,開創獨樹一格的閱讀體驗」完全沒有騙人,我確實鮮少讀到這樣跳躍又繁複多元的作品。
其中我覺得最不科幻的一篇,正是吸引我閱讀、亦即本書的同名短篇〈隱娘〉。〈隱娘〉以〈聶隱娘〉為藍本,沒有做太大的更動,只是放進一個「切面」。這種空間中的縫隙,老實說我已經看多了,「能理解鏡子背面的其他維度」給了隱娘和磨鏡郎走的理由,然而仍跟我預期的科幻改編有點落差。到頭來,我最喜歡的是「神祇」系列的幾篇,情緒和經驗比較有代入感,轉折也讓人意外。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