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0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NEXEN時間之血-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 @ 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圖片來源:https://01nexen10.com/)
(圖片來源:https://01nexen10.com/)
雖然展覽名稱皆為《NEXEN時間之血-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2021年於國美館展出的展品與2022年於高美館展出的展品並不相同。於高美館展出的作品,少了《台北101 -台北1號考古坑》、《雲》、《隕石》、《追隨者》,卻多了《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的作品《這一戰就是》。
《NEXEN時間之血-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融合了同系列〈勇敢世界〉2017年與〈天火〉2018年的作品,或是作為素材重新編輯、或是直接移入展示。《NEXEN時間之血-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2021年已於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展出,後於2022年移至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展出。
高美館104展覽室入口處牆面上,大圖輸出謝春德的策展與創作理念:〈NEXEN時間之血〉是屬於謝春德的創世寓言:在已成廢墟的臺北市,人類考古學家「道」向下挖掘,挖出了一層又一層的文化層,而在最深的文化層竟挖掘到自己--有種電影《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邏輯的趣味。
《這一戰就是》2016,單頻道錄像。於高美館展示時,說明牌標示為《下一戰就是》。(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ActivitiesDetailC005100.aspx?Cond=4f3d603d-cadb-41c7-9eef-70ba2c3e067e)
雖然展覽名稱皆為《NEXEN時間之血-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2021年於國美館展出的展品與2022年於高美館展出的展品並不相同。於高美館展出的作品,少了《台北101 -台北1號考古坑》、《雲》、《隕石》、《追隨者》,卻多了《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的作品《這一戰就是》,也因此,高美館的〈時間之血〉難與人類學家「道」於考古坑挖掘過程中穿越時空挖到自己既科幻又奇幻的概念相連結,也無法與道求諸天地不如反求諸己的禪意相連結,反而比較像是一份影音紀錄豐碩的民族學研究成果發表。

104展覽室:民族文化求生紀錄
《巫1X10》2016,單頻道錄像。(圖片來源:https://01nexen10.com/)
一踏進104展覽室,《優童子》、《這一戰就是》、《巫1X10》同時映入眼簾,分別布展於右側、前方與左側的牆面上,這3件作品都曾經在《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發表過。104展覽室1樓共展出4件作面,第4件作品《女武神》布展於《這一戰就是》相對的牆面上。《這一戰就是》與《女武神》都搭配詩文朗頌的音效,《女武神》甚至還配有桑布伊如泣如訴的吟唱聲及鼻笛演奏,加上《巫1X10》發出竹杖擊地聲,同一個展覽室所有展品聲音相互干涉、彼此競爭,像是一場聲勢之戰。
《優童子》2016,裝置、投影。(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ActivitiesDetailC005100.aspx?Cond=4f3d603d-cadb-41c7-9eef-70ba2c3e067e)
根據謝春德談論《優童子》、《這一戰就是》、《巫1X10》的創作理念,起因於與失智者互動的震憾,喟嘆老之將至,認為活著每一天都必須與衰老持續戰鬥,而失智者行為意識退化為孩童的狀態,靈魂先一步脫離尚未死去的身體,呈現天使狀態,有能力自由飛躍來去。然而在高美館104展覽室,《優童子》、《這一戰就是》、《巫1X10》3件作品並列呈現,卻意外展現逸出原初創理念的意函。
《優童子》部分,白衣男戰士由天而降與優童子對奕。
由服裝觀之,《優童子》、《這一戰就是》、《巫1X10》似乎講述著同一民族的故事,這個民族的男子頭纓白冠,上身2片短白布,前方遮蔽鎖骨後方遮蔽肩胛,下身3塊長白布,前2後1,固定於腰間遮住襠部與雙腿。無法得知該民族女性裝束如何,影片中戰士或是教育下一代的導師都是男性,受教育者著長罩袍看不出性別。只有在巫覡相關的影片中看見女子身影,女巫未著衣物,全身塗布白色粉末,男覡服裝形制同該民族男子,然而頭冠衣物全為黑色。原本天使服裝成了民族服裝,3作品分別呈現白衣男戰士民族不同面向的文化樣貌:《優童子》談論教育,戰士擔任導師教導優童子,與優童子對奕;《這一戰就是》由領導或精英階層展示民族態度,《巫1X10》則是民族祭儀活動紀錄。
  • 《女武神》2002-2018,動態影像、音樂。
《女武神》則呈現完全不同於白衣男戰士民族的服裝形制。完全沒有女戰士的民族影片與《女武神》影片放置在同一個空間中。白衣男戰士民族的女性都到哪裡去了?難道該民族女性都屬於女武神的角色,如影片詩歌頌詞所述:飛著來,大開殺戒,只留下侍奉她的人,再飛著離開?亦或是,白衣男戰士民族的《這一戰就是》正是為了迎戰《女武神》?《女武神》旁的通道通往105展覽室,由此進入人類考古學展區。看來,無論是哪種可能,白衣男戰士民族最終無可避免走向灰飛煙滅。

105展覽室:人類考古學家、文化層與民族殘影
《第五文化層-我找到我自己》2021,雕塑、不鏽鋼。五件雕塑各有各的名字,由左而右分別為:紅、連、道、奔、路。(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ActivitiesDetailC005100.aspx?Cond=4f3d603d-cadb-41c7-9eef-70ba2c3e067e)
走入105展覽室,才真正進入〈NEXEN時間之血〉所提及人類考古學各個文化層展區。
先來認識道及他的家人。根據謝春德的設定,道所在的年代社會階級為女尊男卑,家族族長名為紅,女性,道是族長的配偶,工作為人類考古學研究。紅與道育有一女一子,分別為連及路,由於路年僅14歲,同時擁有男性及女性的性徵(滿15歲成年,女性性徵消失)。家族中有一位特別的成員奔,是連與道的女兒。
《第五文化層-我找到我自己》路。男性服飾形制為上半臉面罩、立體口罩。腿上的金屬保護罩暨飛行器為男女皆可穿戴。
  • 第五文化層-我找到我自己
這個家族因為道的工作而來到此地,考古文化坑現場,今日展示這段期間的工作成果--共挖掘出5個文化層:第1文化層範圍最廣,展品由105展覽室1樓延伸至2樓及104展覽室2樓,第2、3、4文化層文物較單純,共同展示於105展覽室1樓近美術館大門側,而第5文化層挖出的文物,竟是家族成員金屬雕塑--如展覽介紹所示,人類考古學家「道」在第5文化層發現了自己--展示於105展覽室遠離美術館大門側。
  • 第二文化層-凝結在空氣中的靈魂與花粉為伍
第2文化層的「出土文物」為《凝結在空氣中的靈魂與花粉為伍》,飄浮的靈魂與花粉樣本,透過細心地搜集,裝入「採集箱」保存。箱中採集到的靈魂,性別為男性,服裝形制為上半身裸身,以一塊布打結包覆腰部以下。這個採集箱裡,還保存了來自海邊或海底的珊瑚礁石,其間摻雜各式海洋漂流廢棄物--漂流木、遊戲機塑膠代幣、破碎橡膠塊,數量最多的就是廢棄飲料鋁罐。謝春德想透過作品表達:此文化層的人類肉身已全數碳化,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惟有靈魂不滅永存,與花粉一同飛舞空中。
《第二文化層-凝結在空氣中的靈魂與花粉為伍》2021,裝置、壓克力、圖像、複合媒材。(圖片來源:https://01nexen10.com/)
  • 第三文化層-三位一體
第3文化層的「出土文物」為《三位一體》。謝春德想透過作品表達:此時人類發展出體外生殖技術,成年人的身體、性徵不再為生殖服務,只留娛樂功能。《三位一體》是一件男性崇拜的雕塑,男性(性徵明顯)坐在兩位女性(性徵不明顯)身上,只是不知為何明顯受人為橫切破壞痕跡,該雕塑中的男性面部下巴遭切除,且刻意分批拋棄。
《第三文化層-三位一體》2021,雕塑FRP、噴鍍。於高美館展出時,男性性徵完整,右側腳板有破損痕跡。
於人類考古學上,這樣的破壞有幾種可能:或許有宗教信仰的理由--比如古埃及人相信,靈魂必須透過認出自己臉,找到自己的屍身而後復活,因此,要讓一個人真正死亡、無法復活,就必須破壞棺槨上所有關於死者面貌的圖案,丟棄面罩並敲碎木乃伊屍身的面部;也可能基於當時風俗習慣,破壞塑雕面部是一種羞辱行為,例如現代人破壞雕像。妙的是此件展品左側女性向右伸的右腳板有明顯破損痕跡,且相較於國美館展示時拍的檔案照,可見雕像的男性性徵亦遭層層切割,而在高美館展出的作品,男性性徵卻是完整的。
《第三文化層-三位一體》。於國美館展示時,男性性徵呈分層切割狀、右側腳板無損傷。(圖片來源:https://01nexen10.com/)
雕塑作品損傷及變更引起我的好奇心,經徵詢高美館現場服務人員,聲稱雕塑腳上的傷是開展之時即已存在;翻閱本展於高美館開展時的謝春德親臨解說的新聞稿,也沒拍到此件雕塑,無法證實工作人員說法;網路上也查不到本展於國美館或高美館展出時遭民眾破壞的新聞。不知是搬運時意外損傷,亦或是曾遭衛道人士破壞,但未發布相關新聞?若是後者,反而巧妙呼應謝春德將雕像製成遭層切破壞並惡意除去下巴的狀態--每個時代都有懷抱高尚理由破壞他人作品的人。而面對這樣的損壞,謝春德顯然認為只需修復男性性徵,腳部破損無關緊要。
《第四文化層-雌雄同體》2021,琉璃雕塑。
  • 第四文化層-雌雄同體
第4文化層的「出土文物」為《雌雄同體》,謝春德如此解釋這件作品:人類性別在這裡重逢,也在這裡分家。沒有頭的琉璃雕塑架設於兩片互為垂直的鏡面之間,許多隻手分別狎玩雕像上的男性性徵與女性性徵,但不見這些手掌的手臂,完全無法判斷是本人或是他人的手。
第5文化層,人類幼年雌雄同體,15歲另一性別性徵才會消失,或許正因為人類性別演化至第4文化層成為完全雌雄同體,性別又於此文化層重新分家,才有第3文化層有男性亦有女性的兩性新世界。
《第一文化層-蘭嶼肖像1973》1973,攝影、藝術微噴。
  • 第一文化層-蘭嶼肖像1973、白馬、家景1985
第1文化層分布區域極廣,自105展覽室1樓、2樓綿延至104展覽室2樓,共包含3件作品,分別為《蘭嶼肖像1973》、《家景1985》與《白馬》,其中《蘭嶼肖像1973》部分布展於105展覽室1樓左右牆面,另一部分則布展於104展覽室2樓。
《第一文化層-家景1985》1985,攝影、藝術微噴。
謝春德設定,人類考古學者「道」來到廢棄臺北市進行考古工作,而101大樓猶原矗立,只是荒廢,因此,第1文化層即是20世紀及21世紀遺跡文化層。《蘭嶼肖像1973》紀錄了1973年的蘭嶼,那時的達悟女子仍穿戴由大型海魚脊椎骨磨製而成頸飾與耳飾,不是每艘拼板舟都有資格以達悟三角形圖騰裝飾。《家景1985》是謝春德私人家族照片,看似被水浸等各種變質,製作出「出土文物」的質感。
《白馬》2002-2018,裝置、燈箱、布。
《白馬》本是一件獨立作品,不屬於任何一個文化層,只是在高美館展出時,《白馬》正巧布展在第1文化層數件作品之間,105展覽室由1樓往2樓的梯間,而《蘭嶼肖像1973》與《家景1985》皆為20世紀的紀錄,《白馬》則是21世紀的作品,由布展的位置,猜想謝春德企圖以《白馬》補第1文化層21世紀文物的不足,而綿延長長梯間的白布,像是引誘,也像是指示,引導參觀者前往2樓,欣賞《家景1985》與《蘭嶼肖像1973》。

自我探求與考古挖掘的相似與矛盾
《蘭嶼肖像1973》部分。謝春德早期的作品,有如人類學者作研究時拍攝的紀錄照片。
謝春德以考古挖掘呈現自我認知與探求,對自己的理解越深層,越多發現與獲得,終於在最深處重新認識最初、最真實、最根本的自我。
只是,人性或人格的層理邏輯不同於考古文化層。人性或人格,表淺處虛偽浮華,故意表演遠多於自然展現,越深層越少作態掩飾,越多放鬆伸展甚至直覺反射,當面臨不得不的改變,通常是表淺的行為先改變,虛應故事,而後層層向內浸潤,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打從心底認同改變的必要。至於文化層的演進邏輯正巧完全相反,越深層年代越久遠文化越原始,越表層年代越接近現代也就越進化,由下而上層層演化進步。
《白馬》局部,隨著時間經過,謝春德的作品更多計畫與編輯,更像一齣戲,非僅是某個時空的切片。(圖片來源:https://01nexen10.com/)
偏偏謝春德對於各個文化層演進的次序,描述成第1層向第2層演進--第2文化層人類,靈魂脫離身體而自由,接著第2層向第3層、第4層演進,進入第3層,人類擁有體外生殖技術,進入第4層,人類進一步無需性別差異,成為雌雄同體......這樣的演進路徑,與在第5文化層找到自己一樣奇幻。
還好謝春德給每個文化層極寬闊的可詮釋空間,透過參觀者自行腦補,無論是由第5文化層向第1文化層演進,或是由第1文化層向第5文化層演化,都能找出自圓其說的邏輯。
謝春德的作品,由人的肖像與家庭生活照開始,而後開始對性、對暴力、對儀式、對作品中的戲劇效果感興趣,在接觸失智症患者後,開始長考生命意義與衰老本質,進而重新回到對家族與人的關注,或許這就是謝春德的「重新找到自己」。
----------
展期|2022.4.16-2022.6.19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官網|https://01nexen10.com/ 總策展人|陳郁秀 計劃主持/藝術總監|謝春德 詩展策展人|陳芳明 影音/互動媒體策展人|陸君萍 音樂總監|李奕青 雕像藝術指導|陳少維 主視覺設計|劉安儒 模型製作|禾果美術模型 影像後製|江寶德、胡學琳 服裝製作|鄭經中 模特兒|黃彥翔 科技顧問|黃文浩 行政總監|詹雅雯 製作總監|林曙清 現場執行|張博洋 攝影助理|古皓丞 製作助理|古皓宇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太界文化
《女武神》影音 影片 : 影像製作|陳宏一 攝影原作|謝春德 音樂: 詩作|謝春德 作曲|陳主惠 朗讀|胡德夫 吟唱|桑布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justone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