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3 禮拜前篇:洗腳!|種子萬婚禮回顧

洗腳!
洗腳!

設計禮拜的前提

我婚禮真正的重頭戲,其實不在吃飯、衣著、地點(也就是上一篇所談的那些東東),而是「禮拜」本身。也因此,我花上非常多心力去構思、發想禮拜的種種細節。
我很快就訂下一些前提(基本上在我的原則裡就提過了):
  1. 基於我的神學觀以及我的取向,我不認為世界上有任何人,可以在我的婚禮上,藉由上對下的講台,以言語傳達任何關於「相愛」的道理,或代理上帝來見證我婚姻的神聖性。因此我不希望有所謂的講道者或證婚人。
  2. 續前,我認為更好傳達「相愛」此一主題的方式,是透過適當設計的儀式本身,盡量去中心化地讓所有參與儀式的人浸淫在其中。因此,應該盡可能讓所有會眾能夠在儀式之中有所行動、有所感受、有所思考。詩歌吟唱與啟應都是不錯的做法。
  3. 這仍然是一個基督教式的禮拜,應該以聖經經文、以禮儀傳統為基底去發想、做合理的改變,不應偏離其核心的神學架構。
而我也很快決定要刪除某些傳統環節:
  • 我不要有父親牽女兒進場、交給丈夫的行動。
  • 如上段所提,我不要我的婚禮有又臭又長的講道。
  • 我不要用「我願意」或「我欲」來回答一些傳統問題。
  • 我也不要交換戒指、掀婚紗。
然而我所剪除掉的這些環節,其實正是傳統婚禮上最重要、最有儀式感的幾個環節。因此,我自己所發想的版本,一定要能更好地帶領會眾感受到儀式背後的意義。
唱歌!

證婚的思考與發想

證婚是一場婚禮裡最核心的部分,傳統上經常是由牧師主持,透過一問一答來確認新人彼此的心意以及與上主的約定,強調婚姻是神聖、公開、被祝福並且需要負責任的。若試著回推證婚(甚至是婚禮)更本質上的作用,其實就是藉由行動,向眾人傳達「我們彼此相愛」的訊息。
重新發想證婚環節時,我給自己兩個提問:
  1. 什麼樣的形式,比我願意問答或互戴戒指,還更能表現出新人相愛的決心呢?
  2. 什麼樣的形式,比眾目睽睽看牧師祝禱、鼓吹接吻,還更能展現會眾確實在其中參與見證呢?
第二個問題比較早被解決,來自我跟老公很早期就幻想過的婚禮藍圖———親密好友非常沙龍式的談話聊天(當然是難以執行),我擷取其中的精神,採取一種啟應的禮拜傳統形式,來重新架構這個想像——由會眾隨機的簡單祝福與短詩歌〔Lalulug Meyrang(感謝上主)〕進行一搭一唱。
第一個問題則困擾我許久,我考慮過用現場刺青、穿耳環這種訴諸肉體疼痛的強烈方式,考慮過互戴花環項鍊這種〖其實跟戴戒指沒有兩樣的〗方式,考慮過互相寫詩朗誦這種文青唯美的方式。但最後我認為,它們也許多少能表現「相愛」的意涵,但在神學上都不夠深刻,也不夠簡潔有力。於是我又轉往回想一些基督宗教傳統儀式。沈澱了一些日子之後,一個絕佳的的點子就慢慢浮現、成形了,也就是——「洗腳禮」。
(真心感謝拍下這張照片的朋友)

「洗腳」是一個意義大禮包!

  1. 「洗」本身就是一種「潔凈」,是實際上將身體弄乾淨的行動,也是舊人經過「水洗」的禮儀之後,重生為新人的象徵;此外,「腳」是另類的私密部位,「洗腳」展現了某種程度的信任,甚至是親密感
  2. 聖經裡多處提及「洗腳」一事,不是每一次都有神學上的意義,而是遊牧民族文化脈絡下自然而然的生活樣式——在外奔波後,進屋之前的淨身。施洗者與被洗者經常是屋主對客人,或者僕人對主人的關係。因此為人洗腳是一種「服侍」,願意被洗腳是一種「尊重」。
  3. 在幾次耶穌基督洗以及被洗腳的聖經經文裡,「洗腳」這項日常行動被翻轉、重新詮釋,包含著宗教意涵,並且發展出儀式的味道。比如我在禮拜程序中實際上引用的——「耶穌應伊講:『我無給你洗,你就及我無干涉。』」(約翰福音13:8)以及「耶穌給in講:『我作主,作先生,尚且給恁洗腳,恁亦著相共洗腳。』」(約翰福音13:14)都傳達著:洗腳使得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不僅僅如此,他還象徵著在「你們要彼此相愛」這道誡命意義下的共融/團契(Communion)。
當我選擇在婚禮上與我未來的丈夫「彼此洗腳」,即意味著:我們願意建立關係,我們願意彼此服侍,我們願意干涉對方的生活,我們願意相互信任,我們願意在主裡相愛,並讓眾人指認我們是祂的學生,最重要的是,我們因著對方為我們所做的潔凈,都成為了新人。
全場看得津津有味

關於進場與講道,我要說的其實⋯⋯不多
進場的再設計其實相對容易,「不要爸爸牽,難道要媽媽牽嗎?」想了想這樣也很不公平。考慮到最後,自然而然就有這樣的結論:我們這對新人單獨進場就好。比起使用傳統的進場音樂(你們知道的),我把聖經裡「創造」的主題放進來作為禮拜的開始———這本來也就是是人與一切關係的開始
噓。
講道的環節則按照我的想像,直接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詩歌、更多的經文、更多的啟應。數了一下,我的程序裡總共有十一首詩歌(包含兩首有啟應效果的,一首用唱的主禱文,以及一首由詩班負責的祝歌)、七段經文(不包含主禱文、啟應文)、四段啟應(包含兩首用唱的),在不合理不順暢的安排之下,它會太多XD 但我的每一個安排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而做,有靈的感動、也有智慧的運作。下一篇會論文般地一一分析。
總之,一個好的儀式,必須要用心用腦去設計及執行。不是推託搪塞幾句上帝會看顧blablabla就可以解決的。ok?
腦子是個好東西,衷心希望你也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