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曾經紅極一時的「先買後付」業者為什麼如今四面楚歌?】

蘋果在6月初時舉辦了「全球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簡稱WWDC),這是蘋果每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今年的大會上,它們了兩款最新的筆電和最新的作業系統,還發表了新的晶片和新的軟體升級,但相較於這些最新科技,另外一項新服務或許引起了比較少人的注意。
蘋果推出了名為「Apple Pay Later」的服務,讓iPhone和Mac使用者可以將費用分成四筆在六週内支付,背後是透過萬事通(Mastercard)的網絡,讓使用者不管是透過Apple Pay、網路或實體店面都可以享受這種服務,然後透過Apple Wallet管理付款情況,不過目前這項服務僅限於美國的使用者,這也是蘋果在今年3月買下英國金融創新公司「Credit Kudos」後,許多人都猜測蘋果即將推出的服務。
當蘋果宣布推出「Apple Pay Later」後,美國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龍頭Affirm股價應聲下跌5.5%,因為這是已經面臨許多困難的BNPL業者所迎來的另一場挑戰。
當全球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時,BNPL興起成了最火紅的金融科技產業之一,這些公司提供使用者在線上購物結帳時不用支付全額,而可以選擇分成四到六期付款,除非付款延遲,否則不用支付利息或其他費用。
相較於信用卡的分期付款要支付利息,加上年輕世代對大銀行和信用卡的不信任感,還有全球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的低利率環境,都幫助了BNPL產業的竄起,當大家不能出門時,待在家裡購物是最常見的消遣之一,而BNPL所提供的服務正是時候。
歐洲的BNPL龍頭Klaran擁有1.47億用戶,和超過40萬商家有合作關係,它在2021年六月得到軟體銀行願景基金注資,那時它的估值高達456億元,成為歐洲價值最高的金融創新公司,而在2020年九月時,它的估值只有110億元。
根據估計,美國BNPL業者在2021年經手的交易可能高達550億元,到2022年則可能增加到740億元,而在大西洋彼岸,根據英國主管機關估計,2020年利用BNPL服務的交易總值約是27億英鎊,在2021年則是增加了一倍到達57億元。
但是當通貨膨脹憂慮隱然出現,各國央行開始升息打擊通膨時,BNPL產業的收益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BNPL本來就不是一個獲利率很高的產業,因為使用者原則不需支付利息,它們的收益來自於向商家收取的費用,大約是在4%左右,根據英國股權研究公司Redburn的分析,這其中有大約2%要用在支付其他公司費用,平均資金成本大約是0.5%,剩下1.5%是收益,但是還要扣掉違約損失,依據Redburn,平均違約損失大約是1.2%,所以淨利只剩下0.3%,比率並不高,但如果處理了大量的交易就很可觀。
但是當央行升息時,一方面資金成本將會提高,另一方面違約損失也會增加,因為當經濟前景不明,企業開始紛紛收手和緊縮投資時,可能受到最大打擊的就是經濟上處於弱勢的族群,而這些人很可能剛好也是BNPL的主要客戶群,畢竟當初他們就是無法或不願意申請信用卡才開始使用BNPL這項服務。
根據信用報告機構TransUnion的統計,從2019年第四季到2021年間,購物時利用BNPL或貸款的使用者中,有大約43%屬於信用較差的消費者,而這群佔全美人口的15%。
而根據「金融知識能力中心」(The Centre for Financial Capability)的統計,在英國18歲到34歲、曾經使用BNPL服務的成年人中,沒有準時付款的比率從25%增加到 35%。
「這些數字顯示這產業可能讓已經是潛在弱勢的族群,有陷入債務危機風險的可怕性質。」該中心信託人Carol Knight這樣說。
根據Klarna在二月底公布的數字,它們在2021年第四季的淨損失來到約瑞典克朗45億元(大約4.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瑞典克朗7.55億元大幅增加,全年損失也從2020年的瑞典克朗14億元增加到71億元。
儘管公司解釋,這是因為進軍新市場快速擴張的代價,如果以交易量來看,每筆交易的損失其實是減少的,但這樣的虧損依然很可觀。
除了財務面上的隱憂外,其他問題則來自於美國和歐洲主管機關的疑慮,因為操作簡易方便的BNPL很可能會鼓勵用戶做出財務能力所不及的消費,進而支付大量的延遲費用,並且深陷於「債務陷阱」當中。
原來消費者利用BNPL服務並不會出現在他們的信用報告上,因為這性質上並不是貸款,但是這樣可能會誤導消費者對於自身財務狀況的理解,其他BNPL業者或金融機構也無從全盤得知消費者的財務狀況,所以從今年開始,BNPL業者陸續將消費者的使用狀況申報到包括Equifax、Experian和TransUnion這類信用報告機構。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簡稱CFPB)在去年12月要求Afterpay、Affirm、Klarna在內的數家BNPL業者提供它們分期付款的相關資料,CFPB的擔心主要集中在消費者保護這塊,例如消費者是否清楚理解付款的時程和延遲費用的約定。
值得注意的是,CFPB還提到了「資料探勘」(data harvesting)的問題,因為BNPL的收入來源並非使用者,而是向商家收取的費用,BNPL業者的說法是它們的服務可以鼓勵消費者在商家消費,為了吸引更多商家合作,BNPL業者可能會利用消費者資料導引它們到商家消費或是精準行銷。
向這些BNPL業者索取資料,有助於CFPB「向社會大眾報告這產業的運作和風險」,局長Rohit Chopra這樣說。
Affirm的發言人說它們歡迎CFPB的檢視,並且支持對消費者有利,而且增加這產業透明性的主管機關動作。Klarna發言人也說,這項檢查可以讓BNPL服務充分透明,「我們相信適當的法規是件好事,並且可以設下標準,為提供消費者在信用卡之外,可以得到無利息、公平且永續的選項。」
在英國,財政部在去年10月就開始檢視BNPL產業,而Klarna則在檢視前就做出數項改變,包括更清楚告訴客戶這是一種信貸和遲繳會面對的費用,它還加上一個「現在付清」(Pay Now)的選項。
12月時,英國廣告標準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對Klarna的幾則廣告發出禁令,因為它們「不負責任地鼓勵消費者利用借款來改善心情」,並且發布規定要求清楚表明BNPL是一種債務(debt)。
今年二月時,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簡稱FCA)要求包括Klarna在內四家BNPL業者重新草擬它們和使用者之間的合約約定,因為先前的約定讓這些公司可以不經告知,就終止、暫停或限制使用者的權利。除此之外,先前的約定讓使用者對於退貨商品必須持續支付款項,直到商家通知業者已經收到退貨為止,這樣的約定也需要調整。
另一方面,FCA也說會在今年公布對BNPL產業的法規草案讓社會大眾發表意見。
當BNPL業者面臨來自各方挑戰時,它們還得注意虎視眈眈的各方挑戰者,傳統銀行像是桑坦德銀行(Santander)和巴克萊(Barclays)已經準備提供BNPL這項服務,新興的純網銀像是Monzo和Revolut也不會落後,就連像是蘋果這樣的商家也打算自己提供BNPL服務給消費者,至於Amazon則是和Affirm結盟。
這些動作讓人回想起一個曾經被提起的問題,那就是BNPL到底是一種具有獨特性的業務,或者它只是支付時所附帶提供的服務?
對BNPL業者來說,它們仍在努力證明自己屬於前者。根據媒體報導,Klarna正在尋求另一輪約10億元的投資,但是它的估值已經降低到約300億元,比去年最高時要下跌約三分之一,本來曾經有過的上市計畫,目前看起來並不是最急迫的需求。
Klarna執行長Sebastian Siemiakowski在五月時宣布,將會裁員10%,目前該公司的全球員工數大約是7,000人。
「在面對狂風暴雨時保持冷靜當然可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不要對於現實視若無睹。我們在全球看到的問題並不是短期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採取行動……基於此原因,Klarna的資深領導者得要做出一些真的很艱難的決定。這是我們做過最艱難的決定之一。」Siemiakowski這樣說。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更聚焦在短期獲利。「我們決定要改調整投資的比重,更專注在短期獲利,而不是長期的、有潛力的投資。」Siemiakowski這樣說,但是對於金融創新公司來說,這聽起來未必令人放心。
在大西洋彼岸的Affirm也並不好過,它的股價在今年來已經跌了75%,使得它的市值來到約72億元。在2020年時,Affirm營收的六成來自商家所支付的費用,其中最大的商家是聯網健身器材大廠「派樂騰」(Peloton),但隨著疫情減緩,派樂騰本身也遭遇到不小困難,現在Affirm營收主要來自於將客戶貸款證券化或出售給第三人的收入,或是靠著帳上資產的利息收入,在最近一季,這些收入已經佔了Affirm營收的五成。
儘管如此,Affirm執行長Max Levchin依然謹慎樂觀,他在五月時說:「我們的使命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這樣的需求,但是再說一次,我們的方法是給那些我們相信可以、而且會還款的人們信用額度。」
但分析師沒有這麼正向。
「這類混合的金融科技公司,當它們成長非常快速時,它們的交易就像是科技股一般,而它們營運的財務面沒有什麼問題。」分析師Chris Brendler說:「但是當你開始有比較大的虧損或資金問題時,他們的表現就開始變得跟金融股一樣。」
全球最大空頭對沖基金尼克斯(Kynikos Associates)創辦人Jim Chanos或許更直接:「每一次,一群透過網路放貸的公司試著說服市場說,它們有個更好的模型可以檢視信用狀況。其實它們只是借錢給那些不該借到錢的人,而我們要到信用循環下落時才會看出這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