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現象級科幻動畫短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季,在一片呼聲中終於上線。如今已半月有餘,相比一戰封神的第一季,和差評頗多的第二季,第三季的表現也是賺回了不少口碑。
第三季9 集的體量當然是一口氣刷完,其中不乏亮眼驚喜之作,但也有讓人忍不住吐槽的存在,觀眾可是越來越挑剔了,網飛最近又遇到了用戶量和股價雙跌的坎兒,第四季會好嗎?
期待中的問號不可避免,由此引發到另一個相關問題——我們的科幻寫作會好嗎?什麽樣的科幻作品才是讀者喜歡和期待的呢?
或許結合《愛,死亡和機器人》的觀影體驗,我們能給出自己的思考。
《愛死機》整三季共計 35 集,除去第一季的第 3、第 5 集是原創劇本,其他均由原著小說改編(相關原著小說簡中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其實整個《愛死機》系列的策劃思路,就是將那些在體量上不太適合做常規電影或劇集的幻想小說進行影視視覺化處理。
請相信網飛選擇作品的眼光,33 個短篇小說無疑都是精挑細選的上乘佳作,也可留意《愛死機》三季的中簡版是如何宣傳這些作者的吧,他們中有現任世界科幻協會主席、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代表人物、當代奇幻怪談文學大咖、雨果獎星雲獎得主等等,毫無疑問,作者們聲名顯赫。
如此強悍的文學原著加上網飛的絕頂製作,三季各自帶來的觀感卻各有不同:第一季原地封神,第二季原地崩塌,第三季雖然多少挽回了些顏面,但和預期仍然有不少落差。
我們在這裏不去做具體的主客觀分析,只從受眾和創作兩個角度的心理層面做簡單的研習。毫無疑問,文學性有了、視覺奇觀有了、不一般的尺度也有,但主創們多少有些忽視了受眾對科幻作品那種特殊的「喜新厭舊」情愫——這一點在第二季尤其明顯——以及科幻與目標受眾之間某種天然的距離感。
用「最熟悉的陌生人」來給《愛死機》三季如此跌宕的表現做註腳是再合適不過的了。當然,這用來解釋當下科幻小說的創作,在某些時候,也並不為過。
中國科幻小說長期處於邊緣地位,甚至科幻作家們都自嘲為「寂寞的伏兵」,隨著新生代作家劉慈欣斬獲雨果獎,更新代作家郝景芳又拍馬趕到,伏兵們不再寂寞,科幻元年蓬勃而出,科幻及相關產業如巨人般在地平線上蘇醒,於是乎,末日廢土、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絲綢朋克、克蘇魯等並不屬於新知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觸摸到(這些概念亦是《愛死機》宣傳文案中的關鍵詞),這是真正的第一次觸摸,類似人類對頭頂上的星辰第一次發出贊美那般。
愛看熱鬧是人類基因中的「頑疾」,熱鬧之後的情緒又往往首尾兩端——「哇哦,YYDS!」或「切,我以為是個啥」,這在《愛死機》給人帶來的觀後感中尤為明顯。
概念被受眾迅速熟知(第一季),然後被迅速拋棄(第二季),受眾更加關註的是故事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概念的一遍遍被翻新或者再次的呈現(一直是這樣)。
其實不管是這些概念的拋出,或者世界觀的構架及想象力,《愛死機》的劇集都沒有突破科幻黃金時代或者科幻新浪潮的範疇。
比較苛刻的說法是,《愛死機》的部分原著作品若不是成名已久,有商業屬性的積澱,用當下國內的市場體系來梳理的話,若其是新鮮出爐的產物,可能在文學價值和商業價值上都會趨於平庸。當然這樣去評判前人的作品實屬大逆不道,但邏輯是可以成立的。
科幻短篇的創作原本是以腦洞創意或語言風格見長,而從短篇創作的邏輯上來說,以情節取勝往往更能俘獲讀者。科技發展到今天,過往的科幻所立足的由技術發展帶來的奇觀和震撼感已經漸趨日常和平庸,又加上文字的視覺沖擊力遠不及影像便利,那些在開篇鋪排場景及世界觀的寫法即便是在長篇創作中也是需要警惕的。創作者更需要去琢磨科幻奇觀退卻的沙灘上,我們可以書寫的到底是什麽?
科幻小說無論描寫未來,還是回望歷史,其創作目的其實與其他文學並無二致,都是映照於現實,關註人生。
科幻前輩鄭文光早就提出過「科幻要剖析人生,反映社會」的創作理念。更新代科幻作家陳楸帆也提出過「科幻現實主義」的說法並被廣泛接受。科幻創作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早就不應該是敝帚自珍的幻想文學了,更應是一種貼合我們日常生活和個體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文學。
這也是為什麽前文提到的「科幻與受眾之間的天然距離感」,如果距離感不取消,小眾可能永遠會伴隨科幻文學左右,而我們的創作也會逐漸成為圈子裏自嗨的玩物。當科技暫時無大的躍遷式發展時,當下我們已無力再對科學進行更多幻想時,科幻的創作一定不是運用無法突破的想象力在奇觀上疊加 Buff,而是包括創作者和受眾在內,能讓普通個體都感同身受的當代現實主義。
說到這裏,還想壓一下某種苗頭。有部分創作者在其作品受到冷落時,會揭竿而起,覺得是讀者不懂我們那顆為科幻而律動的心,並因此給他們一個白眼,或者就此批判他們的所謂外行。這種傲慢的現象是存在的,創作者需要的是冷靜和調整,而不是舉起批判的武器回敬這些樸質的讀者們,也請不要以「你永遠叫不醒一個沈睡的人」來自我安慰——即便身為作者,我們已經在創作這條篳路上襤褸不息,但顯然,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還需要再啰唆的是,不要去糾結科幻創作的軟硬之分,不要過多地在科幻是姓「科」還是姓「幻」上做過多糾結討論。也不要為了科幻而科幻,從講好一個故事的初心出發,其他你所關心的,往往在這個好故事的基礎上都會紛至沓來,急什麽?
另一個值得我們警惕的是,《愛死機》第二季的整體策劃,是基於網飛在對第一季的大數據分析後產生的結果。不能說數據分析就是第二季坍塌的原罪,但第二季的故事情節相對第一季有了明顯的退步,這和主創們忽略了原著小說各自的獨特性,固守數據,生搬第一季的一些創作模式相關。這讓原本可以加分的影視視覺成了減分項。對原著黨來說,實屬遺憾。
這同樣給我們拋出了個問題,在和「愛,死亡和機器人」相似,有著對受眾強親和力,且又有非常廣大的敘事空間的主題下,我們的科幻創作者如何寫好一個個獨立而又有特點的故事?
第二個問題,《愛死機》的主創們顯然也註意到了第二季的坍塌,在早已確定要出第三季的情況下,如何讓該系列回歸巔峰就成了必要的目標。
但仍然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第三季沒有回歸巔峰,只有部分回暖。這種回暖顯然是對第二季坍塌的修修補補——畢竟第三季的 9 部作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面對前三季不同的結果,《愛死機》的第四季又會是怎樣的呢?作為科幻創作者,如果你的作品經歷了前面的波折,再次提起筆時,又該何去何從呢?
歡迎留言討論^_^
(完)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個「追蹤」哦,你的支持和喜愛就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