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東魏大都督:竇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南北朝末年,勢分三國。

南梁屹立不搖,只是後來被人篡掉。

但北魏卻分裂東西。


西魏宇文泰智比孔明,德勝劉備,手下十二大將有勇有謀又有兵。更不要說他們遵奉的,是北魏名義上真正的天子。

東魏憑什麼跟西魏二分北方?賀六渾高歡,除了長得帥,到底又有些什麼籌碼。

很多事情,是單純看帝王本紀不會顯露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視角,就得慢慢轉向底下的枝葉。

這次,從竇泰開始。他是東魏重要的大將,卻在關鍵戰役中敗陣自殺,讓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

竇泰,自稱清河竇氏之後。這個是西漢時,文帝之母的世族。

坦白說,北魏入主中原以來,篡改了很多記錄。東西魏為爭正統,後來的繼承王朝也動了不少手腳。

基本上史學研究在沒有考古證據支持之下,大多只能相信記錄為真。

比方說賀六渾漢名高歡,是北魏高氏的子孫。

但疑點甚多。

高氏是北魏孝文帝之前的文武雙霸天,孝文帝之後更一度權勢無兩。高歡名義上的父親,雖然說是流放邊疆,但仍是為國效力,盡心平定六鎮之亂。

可高歡這個人不但身分低微,六鎮亂起更決定加入叛軍。

當然,北齊書給出的合理解釋,其實就是高歡屬於庶出,被送養給姊姊、姊夫。


竇氏有什麼毛病?

北魏孝文帝漢化時,要求鮮卑人改用漢姓。他自己也帶頭把拓跋氏改成了元氏。

北魏的竇氏貴族,按記錄本為紇豆陵氏。

依據北魏的說法,拓跋氏原來是軒轅黃帝的後代,在堯舜時代奉命北上拓土,就沒有回來了。先別想是不是吹牛,這個記錄跟禹啟奪權開家天下倒是異樣的相符。

也就是說,拓跋氏是從漢人,變成北方草原民族,又變成漢人。紇豆陵氏的記錄上,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法。

不過出自西魏。

西魏的大官竇熾,被記本為扶風竇氏,這是東漢大竇子,曾經聯合小鮮卑破擊大匈奴,讓鮮卑取代匈奴草原霸權的東漢將軍。

意思是,在那場大戰後,竇氏子孫鎮邊。但東漢末年黨錮之禍,三君之一竇武被宦官鬥倒,邊疆的子孫就逃入草原,變成北方草原民族。之後跟著拓跋氏一起打回中原,賜姓紇豆陵氏。

一樣吧?

從從漢人竇,變成北方草原民族紇豆陵,又變成漢人竇。有趣的是,現代的主流認定,是竇泰跟竇熾一樣,都是本為紇豆陵。

即使竇泰的墓誌出土,上面沒寫到,竇泰的北齊傳記,也沒寫到。

說白一點,北齊竇泰傳根本就在強調,他並非胡人竇氏。

這才符合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即團結西魏的核心思想,是「吾乃鮮卑,自草原來」。

東魏的核心思想,卻是「我是漢人」。

大頭目賀六渾都自稱高歡了。

在這樣的思想衝突下,我們也不難判斷,南朝的立場自是親東敵西為主軸。


回說竇泰。他的曾祖父竇羅,是統萬鎮將。統萬屬河套地區,在北魏消滅匈奴胡夏之後所立的鎮。

明白的人就會明白。

常說的六鎮之亂,通常認為是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沃野、懷荒。除了沃野,其他五鎮就是北魏一開始的首都:平城屏障。

孝文帝之前,鎮將基本上都是鮮卑貴族的缺。那六鎮之亂就是沃野爆發,他鎮響應的。

西元524年,統萬鎮將名為楊鈞。這個時候也沒辦法從姓名分辨胡漢了啦。

當時竇泰的父親跟兄長都隨楊鈞戰死,竇泰就帶著父兄的屍體逃離,投靠當時打著朝廷旗幟的最大勢力:爾朱榮。

身為邊民,竇泰擅長騎射,有勇有略。出生前母親得見異相異人,預言此子將來富貴不可限量。這種知道就好也不用太認真。

不過家裡面自然也是要好好培養培養。

竇泰讀了很多書,特別喜歡兵法三略六韜。因為在統萬鎮也算小有名氣,爾朱榮就任命他總管兵車。幾次跟賊兵交戰下來,箭無虛發的竇泰立下了不少戰功,逐漸得到爾朱榮信任。

接下來,爾朱榮入京「清君側」,竇泰更封虎賁中郎將。

理論上是要掌管部分禁軍啦,但朝廷要是有部隊,還容得爾朱榮進來撒野嘛?所以,竇泰實際率領的,是爾朱榮的前鋒部。

說到底,就是爾朱榮外出作戰時,監控天子與朝廷的重要武力。


這段期間,朝廷也沒出什麼亂子,爾朱榮對竇泰的評價,那是又高了一層。打敗賊寇葛榮後,爾朱榮還朝改元,調竇泰為射聲校尉、諫議大夫。

竇泰不只要武力控管,更可以干涉朝政了。

這邊很有趣的是,北齊竇泰本傳,在他投靠爾朱榮之後就空白了。以上事蹟,是從他的墓誌還原出來的。

那在竇泰幾乎成為爾朱榮朝廷代言人之後,墓誌又跳了一大段。偏生本傳又給補上了。

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爾朱榮又離開,南朝陳慶之趁隙北伐,奪取洛陽。魏帝倉皇逃亡。

竇泰出了什麼大包嗎?其實沒他的事。

陳慶之北伐時,爾朱榮最主要在對付山東河北的叛軍,以及南朝對荊州北部的攻擊。其中,山東有個天統漢王十分頑強。爾朱榮發了三次兵才擊破,可想而知,攻勢肯定是一波強過一波。

到第三波時,領兵的是爾朱榮手下最厲害的高歡跟元天穆。連鎮守京師朝廷的竇泰,也被抽調出來加入戰爭了。

從這邊可以發現,爾朱榮已經在拚命了。

要不是高歡他們打贏這場仗,大軍閥爾朱榮體系可能就此崩潰,歷史也不知道將往何處去。

戰後,爾朱榮對高歡頗有疑忌,要高歡去鎮守山西邊疆,不用參與洛陽奪回戰。

有了竇泰的記錄,這邊我們就可以多一層理解。高歡功高震主了嘛。

爾朱榮調兵遣將打了三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將士對他的信心都要消耗殆盡的時候,高歡帶領大家得到了勝利。

再讓這個賀六渾高歡身處核心,明天黃袍加身的就是他了。

那派去旁邊蹲,也要有監軍啊。

爾朱榮下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決定自己回返朝廷,竇泰帶兵跟高歡一起去。名義上總管是高歡,實際兵權是竇泰掌握,當時看起來很合理。

但爾朱榮沒有想到,魏帝元子攸在算計他啊。

結果,爾朱榮被魏帝所殺。而竇泰,卻成了高歡的親家。

原本被架空的高歡,在竇泰的支持下,搖身一變成為可與爾朱諸子平起平坐的軍閥。

這樣就對了。

不然我先前怎麼也想不通,爾朱榮就在防高歡了,哪有可能給他可以跟爾朱兆、爾朱天榮等人抗衡的兵力?

是高歡在山西經營有道?還是天子傳奇掩蓋了什麼。

原來掩蓋的就是這條「美人計」。

高歡妻子婁昭君的妹妹,嫁給了竇泰。

婁昭君家裡,也是北魏一等一的高官貴族,當年要下嫁高歡,她爸媽可是不爽啊。現在這個竇泰雖然出身也不高,爵不過子,但誰看不懂時代的風向,拳頭大就是真理。

想跟當紅炸子雞爾朱氏結親,是他們挑你。

能夠買進竇泰,那可是划算的不得了啊。


而爾朱榮的死亡,更催化了竇泰必須表態。正因如此,高歡一定要打「大仁大義為國效忠」旗幟,讓竇泰的出力有台階可以下。

「獻武皇帝茹荼切蓼,志在匡復,操盤大誓,辭涕俱流,義動其誠,實參本囗。」(最後一個缺字)

當然,這種都是政治藉口。

竇泰立刻幫高歡規劃了一套反間計,打得前來找麻煩的爾朱兆大敗。爾朱兆求和,高歡為了對抗各地群雄,也不急於撕破臉。

待到局勢逐漸明朗,高歡趁著正月初一,爾朱兆大軍在過年的時候,以竇泰為先鋒,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里,消滅了爾朱兆(物理)。


534年7月,西魏朝廷驅動大都督長孫稚,命其下屬賈智等出擊。

賈智少年時跟高歡是好友,兩人於爾朱榮死後,爾朱內戰期間開始對立。因為賈智當時就是「皇帝守護者」,討平爾朱氏後,高歡要他們交出皇帝,他們就不要。

竇泰奉命迎擊,啟動了東西魏分裂之戰的開端。


高歡跟著上,宇文泰也趁隙出擊。趁著「皇帝守護者」們勢弱啊。

最終,高歡攻入了洛陽,但宇文泰也帶走了皇帝,高歡只能另立新帝。兩魏正式並立。

竇泰重操舊業,擔任監視小皇帝的侍中,領大行臺。同時為京畿大都督,掌內外軍事。更兼御史中尉,握有最高執法權。

竇泰是高歡的外戚屬,雖然他並沒有嚴格執法,但大家也是怕得要命。

西魏宇文泰是大將軍特別多,東魏高歡則是大都督為主軸。不過就是個名詞,有什麼奇怪嗎?

有的。

爾朱榮死後,他的勢力原本有五份的話,高歡得其四。

宇文泰僅得其一。

但宇文泰靠著這一個份額,讓隴西諸軍閥服從,是以西魏的體制,實為軍閥共和國。大家,都是將軍,自己有自己的兵,自己的地。

而高歡是拿到了很多兵,分派給自己親信的將領管轄。所以東魏的體制,是大家分別率領朝廷(高歡)的兵馬。

都是都督,只能督人家給的兵。

兩種體制各有優缺點,但能夠鎮得住就是本事。

雖然宇文泰的作風似劉備,高歡更像曹操。但運作上西魏卻是類似曹操,東魏反像劉備。

竇泰,就是夏侯惇的身分,關羽的地位。

關羽的地位。

關羽人生最大的汙點,很多人都會認為是他鎮守荊州卻沒有好好保持和平,擅自出兵攻打襄樊等等。但以協同劉備的漢中作戰來看,關羽的出動絕對是正確的。

很快的,竇泰也不得不行動了。

西元536年,高歡正式發動西征。

當時鄴城就有歌謠:「竇行臺,去不回。」

這麼哭夭的歌謠,大行臺竇泰一定要查啊,看看是不是有間諜潛入,動搖民心士氣。

一天半夜,突然有大批人馬,著朱衣冠幘,進入行臺,表示要「收」竇泰。

值夜守衛的士兵嚇呆了,不敢阻攔,只能任來人搜查。

竇泰晚上當然是在家睡覺,這種官省搜查是找犯罪證據嘛。只見他們很快的進出各個屋室,不久就離開了。

等到天亮,士兵們想要清點被帶走什麼東西,又一次驚呆了。

昨晚可沒人跟他們拿鑰匙,本以為應該門窗都給拆了。結果一切完好如初,連鎖頭都還在原處。

看到鬼逆?

《北齊書》記下了這個神怪故事,預言了竇泰的必敗。而竇泰確實也在抵達前線潼關後,僅僅三天內就被宇文泰打敗,自殺身亡。

當時西魏諸將都認為,應該先迎戰高歡,只有宇文泰一系表示竇泰才是主力。只要打敗竇泰,高歡必會撤退。

看到鬼逆?

還真的被宇文泰說中了。

你知道,關羽之死,有一說是諸葛亮故意讓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襄樊曹軍作戰。

《北齊書》留下的鬼話,也在說著類似的事情。

只有高歡,能夠派出那樣大批朱衣使者前往行臺搜查竇泰的犯罪證據。同樣的,也只有高歡,能夠出賣竇泰。

時年三十八的竇泰戰死,是否也正式宣告高歡在東魏至高無上的地位呢?

這不過就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即使可能性非常的低,史書還是要透過某種方式保留下來。

這樣的史料當成「實驗結果」,非常不科學。

但,卻是非常科學的「實驗記錄」。

有很多人認為,《二十四史》就是中國最具權威的「正史」。

真正的歷史。

其實,不過是這場歷時兩千年的人性實驗記錄「之一」。

時光的長河中,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都具備著同樣的記錄價值。


COVID-19至今,有人第一波就得病,險死還生。

有人21年末才中,跟流感差不了太多。

也有人根本沒得過,始終相信這是一個巨大的陰謀。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記錄。

存在於同一個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7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2022/07/31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Thumbnail
2022/07/31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末期。 北方大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分別為權臣高歡、宇文泰所掌。在兩人接連去世後,西魏變成了北周,東魏變成了北齊。 北周,不是宇文泰的兒子發動的禪讓。 事實上,分裂之始,宇文泰接走了北魏當時的皇帝。也就是非常明顯的,高歡「另立新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末期。 北方大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分別為權臣高歡、宇文泰所掌。在兩人接連去世後,西魏變成了北周,東魏變成了北齊。 北周,不是宇文泰的兒子發動的禪讓。 事實上,分裂之始,宇文泰接走了北魏當時的皇帝。也就是非常明顯的,高歡「另立新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Thumbnail
西元316年,統一天下的晉朝喪失了北方的治理權。群雄並起,各自征戰,進入了所謂「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一百二十年的混亂後,由鮮卑拓跋氏與北方漢人合作,一統北方,是為北魏王朝。 近百年的穩定後,北魏內亂再起,始於六鎮。 但歷史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北魏不是被分成兩邊而已。事實上,最少是三塊。
Thumbnail
西元316年,統一天下的晉朝喪失了北方的治理權。群雄並起,各自征戰,進入了所謂「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一百二十年的混亂後,由鮮卑拓跋氏與北方漢人合作,一統北方,是為北魏王朝。 近百年的穩定後,北魏內亂再起,始於六鎮。 但歷史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北魏不是被分成兩邊而已。事實上,最少是三塊。
Thumbnail
南北朝末年,勢分三國。 南梁屹立不搖,只是後來被人篡掉。 但北魏卻分裂東西。 西魏宇文泰智比孔明,德勝劉備,手下十二大將有勇有謀又有兵。更不要說他們遵奉的,是北魏名義上真正的天子。 東魏憑什麼跟西魏二分北方?賀六渾高歡,除了長得帥,到底又有些什麼籌碼。 比方說賀六渾漢名高歡,是北魏高氏的子孫。
Thumbnail
南北朝末年,勢分三國。 南梁屹立不搖,只是後來被人篡掉。 但北魏卻分裂東西。 西魏宇文泰智比孔明,德勝劉備,手下十二大將有勇有謀又有兵。更不要說他們遵奉的,是北魏名義上真正的天子。 東魏憑什麼跟西魏二分北方?賀六渾高歡,除了長得帥,到底又有些什麼籌碼。 比方說賀六渾漢名高歡,是北魏高氏的子孫。
Thumbnail
西元535年,陽曆一月,北魏在權臣高歡的「叛亂」下,正式分裂為二。史稱東西魏,實際上當時是北魏跟東魏 南朝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再次派出北魏降將建立偽政權。 這次走的是徐州老路,荊州這邊始終闖不過。不過不管哪邊,都是東魏的管轄區。 說得更準確一點,是東魏南霸天,侯景的管區。 先安內,再攘外。
Thumbnail
西元535年,陽曆一月,北魏在權臣高歡的「叛亂」下,正式分裂為二。史稱東西魏,實際上當時是北魏跟東魏 南朝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再次派出北魏降將建立偽政權。 這次走的是徐州老路,荊州這邊始終闖不過。不過不管哪邊,都是東魏的管轄區。 說得更準確一點,是東魏南霸天,侯景的管區。 先安內,再攘外。
Thumbnail
由鮮卑人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在經過孝文帝的盛世頂峰後,開始衰敗。 如同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北魏的六鎮亂起,引發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先是由軍閥爾朱榮率軍入京挾天子展開。內亂,南朝侵攻,天子反殺權臣,北魏進入全面崩潰。 高歡的兵力,並不足以跟所有北方群雄交戰。 曹操當年也是。 為什麼要多待一日?
Thumbnail
由鮮卑人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在經過孝文帝的盛世頂峰後,開始衰敗。 如同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北魏的六鎮亂起,引發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先是由軍閥爾朱榮率軍入京挾天子展開。內亂,南朝侵攻,天子反殺權臣,北魏進入全面崩潰。 高歡的兵力,並不足以跟所有北方群雄交戰。 曹操當年也是。 為什麼要多待一日?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結束於隋朝的一統天下。 源自北方的隋朝跟北魏之間,有一段北方的分裂期。先是分裂為東西魏,繼而各自被篡,成立了北齊與北周。 自從北魏孝文帝過世,北魏的情況江河日下。最關鍵性的,就是引發北方全境叛亂的「六鎮之亂」。 大亂起,英雄也隨之登場。 地方大族,將要尋找新的投資對象。 失敗。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結束於隋朝的一統天下。 源自北方的隋朝跟北魏之間,有一段北方的分裂期。先是分裂為東西魏,繼而各自被篡,成立了北齊與北周。 自從北魏孝文帝過世,北魏的情況江河日下。最關鍵性的,就是引發北方全境叛亂的「六鎮之亂」。 大亂起,英雄也隨之登場。 地方大族,將要尋找新的投資對象。 失敗。
Thumbnail
北魏高祖孝文帝,名拓跋宏。 是北魏的第七個皇帝。 不過其中有一個只當了半年的無號廢帝,以及一個沒當上皇帝卻有廟號的太子就是了。 孝文帝於西元471年即位,時為太后與太上皇帝並立。 年僅五歲的阿宏,不過就是個擺飾。 南北政局各有紛亂。 所以,退位。 當時人們都說,他是被馮太后給殺掉的。 掌握不到的。
Thumbnail
北魏高祖孝文帝,名拓跋宏。 是北魏的第七個皇帝。 不過其中有一個只當了半年的無號廢帝,以及一個沒當上皇帝卻有廟號的太子就是了。 孝文帝於西元471年即位,時為太后與太上皇帝並立。 年僅五歲的阿宏,不過就是個擺飾。 南北政局各有紛亂。 所以,退位。 當時人們都說,他是被馮太后給殺掉的。 掌握不到的。
Thumbnail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時間再稍微早一些,現在是桓靈二帝的年代。 對於三國有識(字)之士而言,桓靈二帝根本欠噴到一個極致。 原因無他,這兩位皇帝親信宦官,引爆東漢最大的災難。 受災戶基本以士人為主。 凡是你跟士人有沾上邊,不批評一下,都讓人覺得你不愛台灣了。 錯了,是不愛大漢。
Thumbnail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時間再稍微早一些,現在是桓靈二帝的年代。 對於三國有識(字)之士而言,桓靈二帝根本欠噴到一個極致。 原因無他,這兩位皇帝親信宦官,引爆東漢最大的災難。 受災戶基本以士人為主。 凡是你跟士人有沾上邊,不批評一下,都讓人覺得你不愛台灣了。 錯了,是不愛大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