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高祖孝文帝,名拓跋宏。
是北魏的第七個皇帝。
不過其中有一個只當了半年的無號廢帝,以及一個沒當上皇帝卻有廟號的太子就是了。
孝文帝於西元471年即位,時為太后與太上皇帝並立。
年僅五歲的阿宏,不過就是個擺飾。
南朝的皇帝,這時是宋明帝。也是第七任,不過南朝的廢帝又更多了,到這時已有三人,也沒啟動過太后制。
南北政局各有紛亂。
阿宏的爸爸受不了太后挾政,想要平起平坐,並且採用先祖戰功奪權術來成為真正的皇帝。
所以,退位。
過去皇帝的爸爸只有劉邦的父親,尊稱太上皇而無實權,所以這邊改一下變太上皇帝。
然而,經過了五年的努力,二十三歲的太上皇帝拓跋弘暴斃。
當時人們都說,他是被馮太后給殺掉的。
隨著太上皇帝逝去,馮太后也正式升上太皇太后。
而北魏的大改革,也隨之啟動。
第一詔,獎勵農桑。
減少百姓的徭役,鼓勵種田織布。地方官府發起徵集,若侵犯農時,有罪。
人民如果不願意種田織布,同樣有罪。
隔年第二詔,是過去曾經頒布的:禁止階級通婚。
當時是行政命令,效果不彰,這次是立法入律,再犯要抓去關的。
其他清吏治,獎工匠,扶孤老,送免費老婆之類的命令,更是如流水般而來。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孝文帝十八歲時進行的改制。
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從一開始因為與中土的交流跟管理,引用了不少中國式的官制。
不過一來位於中國邊疆,可以借鑑的主要是地方制度與中國的屬國管理模式。
在文字語言上,鮮卑人也覺得中國官太拗口,大部分都隨便叫一叫。
這樣的作法,就產生了管理的盲區。
嗯,就像你跟武藤遊戲玩遊戲王卡牌一樣。
所有的規則都是他說了算。
也正因如此,北魏一度發生漢人宦官掌握政權,任意廢立皇帝的危機。
開頭說到的廢帝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鮮卑人大致明白尚書台玩法,又一次出現奪權政變。
馮太后當年深受其害,差點就被燒死,想要徹底大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次的調整,就是要叫武藤遊戲把規則全部寫出來,大家以後就照著玩你不准再突然說這張卡可以加十倍攻擊力。
改名稱出說明書嘛,很大件事嗎?
事實上,這就是漢語與漢學的深化。
一千五百年後,中國人要學西方的制度,就再次上演了。
制度與文字,是文化的大門。
但這裡有個很不一樣的問題是,清廷改革,是學習那個時代中最有成效的做法。
北魏改革?是學習「過去」最有效的做法。
西晉滅亡一百多年了,中國北方在這段期間,衍生出很多新的規則,是朝廷制度所不能顧及的。
比方說地方世族的宗主督護制。
當時北方戰亂,老百姓都要投靠有錢人的塢堡,求一個棲身之所。
而五胡政權進來,只能透過交易的方式,跟塢主買人買資源。
時至北魏,這些宗主底下有多少財富?仍是政府的黑區。
掌握不到的。
不論馮太后如何推廣新制,國家的命脈依舊掌握在那些地方豪族手中。
於是,隨之而來的是「三長制」。
即黨、里、鄰三長。
發揮守望相助精神,讓最底層的家戶能與政府緊緊連繫。進而脫離宗主的庇護,成為真正的「大魏國民」。
北魏的改革,就這樣從政府中心,往地方擴散開來。
而這其實就表示著,國家中央集權日漸穩固。
三長制啟動四年後,馮太后駕崩。
北魏孝文帝終於可以掙脫阿嬤的掌控,從此天高任鳥飛,漢武帝再世……
並沒有。
孝文帝真的孝,馬上下詔說他要先服個三年孝。
不是,在馮太后幾年改制下,這個國家已經「蛇無頭不行」。
沒有元首蓋章,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動。
大家連忙出來規勸孝文帝啊。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事實上,漢人的帝制,在兩漢兩晉早就玩壞掉了。
南朝劉宋在同一段時間內,也換了三個皇帝然後被南齊取代。
北魏的帝制集權效果奇佳,除了歸功於太上皇帝拓跋弘的軍隊國家化加強,以及馮太后的改革。
最重要的是,這個朝廷一大堆都是「外國人」。
他們還在學習漢人制度的「表面」,對於裡面的「黑暗玩法」,還不是那麼熟悉。
那就像我們剛上小學,讀了一年,仍然覺得老師是神的時期。
等到上國中就知道了啦。
總之,孝文帝還是服了九個月的喪,並且很快跟內朝大臣一起維持政務運行。
而在我們這樣的說明下,不知大家看不看得出來呢?
真正要展翅高飛的,不會是孝文帝。
是那些高年級的大臣。
鮮卑系,才剛脫離中年級。
真正懂玩皇帝的,肯定是漢人。
史稱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就此加速開展。
馮太后過世後的第三年,北魏遷都洛陽。
當時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率百萬大軍南下。實際上的行為,倒是巡視領地,灑幣撫卹。並且在洛陽宣布停止南征,開始進行遷都準備。
背後的設計何其精密。
遷都不是一件小事,牽涉到方方面面。
兩漢兩晉唯一的正式遷都,其實就只有曹丕。
而萬變不離「利益」。
首都的經濟活動,房地產價值,絕對都是最強最大的。一旦宣布遷都,那就等於跟原首都的全部有錢人叫板。
而孝文帝此刻手握百萬大軍,要論打架他是皇帝他怕誰?
沒那麼簡單,你知道百萬大軍會帶動多少經濟活動?沿途更是各種灑錢。
孝文帝此行,宣示了人力跟財力的「絕對無敵」。
前面十數年的德政,是否能夠支持這樣的調動?
除此之外,「曹丕經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名為遷都,實設五都。
這是曹丕的做法。
我們不是搬家,而是增加各位的投資標的。
國家帶頭炒地皮,獎農桑工商,收益可期。
北魏遷都洛陽,加設鄴都宮,連代京平城本身在內,也有三都。
隔年,封宋王劉昶為大將軍。
劉昶是宋文帝的第九子,封於彭城。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前降魏,引發了一場彭城爭奪戰,由北魏勝出。
如今封宋王加大將軍,北魏的意圖十分明顯。
對南朝的戰事,依舊是不可避免。
當時南齊蕭鸞亂政,北魏孝文帝遂下令靜觀其變,莫犯荊州邊境。不久,襄陽守將曹虎請降,荊州爭霸戰於焉展開。
按照南齊說法,其實是北朝勸降進兵,曹虎努力抵抗。真實的情況大概是詐降吧。
不過戰爭不是這次的重點。
又隔年,西元495年6月,北魏孝文帝又下令,此後洛陽朝廷禁止再說鮮卑話。
並要求跟隨南來的鮮卑人落籍洛陽,即使過世也不得還葬北土。
八月,洛陽遷都正式完成,皇室六宮與文武百官正式於洛陽開工。
並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
最具標準的,就是拓跋氏本身改為「元氏」。
就在這時候,六宮之主:皇后出事了。
北魏孝文帝是一個軌跡跟漢武帝劉徹非常相似的皇帝,其後宮風流,同樣影響甚鉅。
這裡簡單提過:原本的皇后,是阿嬤幫他選好的馮氏女。孝文帝膩了,想要自由戀愛,卻著了馮皇后姊姊的道。
結果馮氏二號機把後宮弄一個大亂,大大影響了馮氏的外戚地位。高家,趁勢崛起……
後來北魏分裂,東側便是高氏所扶,最後篡立為北齊。
除了後宮的動亂,孝文帝所治理的北魏,地方叛亂也開始變得頻繁。
雖然我們只是很簡單的在敘述這段時代,但多少也看得出,富國德政在馮太后。孝文帝則是揮霍著阿嬤的遺產。把完成的中央集權用在提升漢人的地位,財富,以及透過對南戰爭來解決問題。
北魏政權的急速漢化,必然刺激了鮮卑貴族與百姓的不滿。
終於,在穩定荊州北部後,北魏孝文帝重拾了對北方的重視。
可惜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西元499年,年僅三十三的孝文帝元宏一天比一天病重,卻仍是奔波於荊州與鄴城之間。
四月,病逝於穀塘原行宮。
據說,孝文帝從小就很聰明孝順,對於父親跟阿嬤都沒有怨恨。
五歲受禪,悲泣不能自勝。顯祖問帝,帝曰:「代親之感,內切於心。」
文明太后以帝聰聖,後或不利於馮氏,將謀廢帝。乃於寒月,單衣閉室,絕食三朝。
進食者曾以熱羹傷帝手,又曾於食中得蟲穢之物,並笑而恕之。
宦者先有譖帝於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數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後,亦不以介意。
親政之後,從善如流,愛民如子。
他喜歡讀漢人書,即使沒有老師,也能夠學得很好。
寫文作詩,也是信手拈來,無需修改。
二十歲以後的詔書,都是他親自手擬,可不是個蓋章皇帝而已。
除了文采極高,孝文帝的武力也很強。不過十五歲之後,他就不殺生了。
《魏書》最後補述了孝文帝的生平,更誇讚他行聖人之事,是一個上好的皇帝。
雖然我的意見是剛好相反,也不能不錄。
是的,剛好相反。
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文武雙全性格滿分。
事實上,孝文帝幼時,馮太后對他並不好。但這個過度聰明早熟的孩子,完全就處之泰然。
他真的是過度聰明嗎?
撇開「漢化聖人之事」,北魏孝文帝的執政,也不見得有什麼絕頂聰明之處了。
甚至連政權最重要的「平衡」他也不懂。
不可否認的是,孝文帝絕對是個好人。
從被馮太后苦毒到親政,他都表現得非常善良。
善良的好皇帝?
還是另一種傀儡皇帝?
他從善如流。
他親擬詔書。
他不是蓋章皇帝,卻是個文章皇帝,大家都誇他寫得好棒棒,一個字都不用改。
這種就神童幹話。
才高八斗的曹植也寫不出一次完成,在「政治圈」中挑不出毛病的文章。
善良的北魏孝文帝,或許一生都活在謊言之中。
別人為他編織的謊言,還有他自己編織的謊言。
最後想一件事就好。
一個從小被虐待的孩子,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處。
是誰,讓拓跋宏成為了「孝」文帝?
是誰,在「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中得益最多?
這個孩子最令人悲傷的是,即使漢儒給了他一個安身之處,他卻決定信奉佛教。
他內心的傷口,並沒有被儒家大道撫平。
答案,或許更在過去未來百千萬億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