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因為這理由⋯⋯暫時放棄了閱讀器,跳槽 iPad mini 6

需求是隨著使用情境、自身狀態隨著時空轉變,每個階段都是過渡。
對於像我這種 3C 愛好者,以及作為閱讀器的先驅嘗試者至今,從水貨Amazon Kindle 一路使用,參與 Readmoo 募資階段的 mooInk 第一台閱讀器,到後來 Kobo 的 Clara,其實以輕巧易攜的六吋左右的閱讀器體驗,原先我以為大概應該會一直停留在 Kobo Clara,畢竟在翻閱速度流暢上、版面安排、尺寸與重量上,甚至外觀與握感上它都是相當出色地滿足我的大部分需求——舒適、專注且順暢地閱讀體驗。
在此不談論大尺寸 (10吋以上)閱讀器,因為大尺寸的需求通常是針對 pdf 檔的手冊、雜誌,因為需通常都有彩色的需求,而我已經脫離研究生時的論文閱讀需求,自然也沒有需要論文閱讀的需要,但若作為學生時,有大尺寸閱讀器真的是滿香的噎!

那為什麼在經歷了一年的使用後,我決定棄用將 Kobo Clara 拍賣掉呢?我想有幾個主要原因衝擊導致我作出了更換:
  1. 在累積放入了較多的未保護的 ePub 書籍之後,超過原先裝置容量的一半(>4GB),它開始出現無法同步標註、開檔變慢的現象。閱讀時標註對我而言是閱讀上相當重要的習慣,甚至出現購買後無法同步的狀況。後來藉由裝置重置與恢復購買解決,但同時我所有過往閱讀的「歷史標註」也一同消失了(此針對非購買的未保護 ePub 書籍)。對於常需要回顧並寫閱讀筆記的人而言是場災難⋯⋯。mooInk 也發生過書籍如果超過一半容量的話,打開每本書與每翻一頁那個需等上幾秒的遲滯是件令人難以接受的體驗。 非 Clara 的問題,因為若僅作為 在 Kobo 上購買的書籍來閱讀的話不成問題,因為購買的書籍可不佔太多裝置容量,均在帳號內,僅需視當下需要再下載要看的書籍即可。
  2. 因為我有越來越多的非 Kobo 書籍與未保護的 ePub 書籍,佔比已經超過 20 : 1,需求已經顛倒,這些非購買自 Kobo 的書籍已經成為我的主流,具備影響閱讀體驗的關鍵因素。
  3. 雲端的書庫存放與取用需求,跨裝置同步的需求。可以說從閱讀器轉回 iPad mini 6 的關鍵來自於使用需求的比重轉變為——越來越大量的非 Kobo 書籍的累積,使用時間越來越多在這上面,導致的需求轉移。

我跳回了 iPad mini 的懷抱,因為 iPad mini 6 減低了以往平板作為閱讀使用的諸多缺點
雖然這已不是什麼新出的機種,畢竟去年已發表,但對於作為「閱讀」所需已經相當足夠。
  1. 輕量:重量來到 293g-297g。螢幕此吋卻來到 8.3吋。單手持握已經不再負擔太重而無法持握太久,重量的配重相當平均,不會有角動量太大的問題。19.5 x 13.5 x 0.6 cm 的尺寸相當適合放進大部分隨身背的小側背包內,方便度上雖沒有放在隨身外套內來的高,但也足夠。
  2. 順暢地標註:總算可搭配 Apple Pen 2代,無疑地讓標註更如同在紙書本上 Highlight。
  3. 效能平板的流暢操作:流暢的閱讀、不論開書、翻頁或捲動,
  4. 類紙膜霧面保護貼:降低反光、眩光的干擾,更優以往使用在前幾代 iPad mini 上。
  5. 夜光與夜晚模式:夜晚模式大幅改善了夜晚白光的不適,使白底色變得偏黃而舒適。以及適合微弱光線下的夜光模式。
  6. iOS 的升級,增加了勿擾模式:閱讀模式可以自訂開啟指定閱讀 App 後自動啟動,避免通知造成干擾閱讀。當然這都可自訂,因人而異。
  7. 雲端+閱讀 app 的開放式平台: iCloud 空間與內建書籍 app、Neat Reader app 搭自家 Neat 雲端,擺放無保護 ePub 書籍或 pdf;各線上書店 Kobo、Readmoo、Kindle、博客來雲端書櫃、HyRead 3 借書平台等等,隨時能將所擁有的書籍打包帶著走,卻不佔裝置空間。當然更重要的是,標註不會在無故因為裝置緣故被消失了。
  8. 基本容量已足夠:64GB 的最小容量來做為單一目的「電子閱讀」已足夠。
  9. 手機額外的裝置:減少訊息與提醒干擾、不受視訊或電話而中斷,不用擔心都用手機閱讀,而吃光需維持整天所需最重要的電量。
  10. 更高於以往的螢幕解析度:不論是對比、或是字體的銳利度都更勝於以往 iPad mini。
  11. 更長的續航力:若僅作為閱讀使用,閱讀期間不開 wifi,一天閱讀兩小時,續航至少可超過兩天。
  12. 長寬比偏長:更適合橫擺以兩欄顯示地閱讀書籍、漫畫直立單頁與橫擺全幅。
  13. 文字書本中的圖表:擁有較大螢幕尺寸與輕鬆縮放。
  14. 可以增加防水殼達到水邊閱讀。
  15. 雙欄顯示:其實我愛橫擺攤開像是在閱讀實際書本般的方式閱讀,iPad mini 6 上實際體驗字體不會過小。內建書籍 app 與 Readmoo app 均有支援。
我的書籍 app 書庫
我的書籍 app 書庫
橫擺閱讀模式

當然,缺點不是沒有。
  1. 最切身的就是手裡荷包的大失血,畢竟一台 iPad mini 6 的價位相對與之接近大小的閱讀器而言,真是貴上不少呀!單純以閱讀器這樣的「載具」功能來說太貴重。重量雖然已經低於 300g,作為一台功能強大的小平版是令人驚豔的,但對於閱讀器而言還是稍重,與 10吋左右的閱讀器重量相當。金屬霧面光滑的背板與不耐摔:建議另外保護殼來增加防護與手持掌握度。當然同時也增加了重量。難以避免的合併其他用途。畢竟 iPad mini 實在是太強大了。但我們可以主動地讓它變單純些,僅作為某幾類目的使用。除樂閱讀外,最主要地就是作為工作、生活與閱讀筆記使用。如 Notion app、Obsidian app、XMind app 等等。
  2. 重量雖然已經低於 300g,作為一台功能強大的小平版是令人驚豔的,但對於閱讀器而言還是稍重,與 10吋左右的閱讀器重量相當。尺寸大小也無法放進口袋。
  3. 金屬霧面光滑的背板與不耐摔:建議另外保護殼來增加防護與手持掌握度。當然同時也增加了重量。
  4. 難以避免的合併其他用途。畢竟 iPad mini 實在是太強大了。但我們可以主動地讓它變單純些,僅作為某幾類目的使用。除樂閱讀外,最主要地就是作為工作、生活與閱讀筆記使用。如 Notion app、Obsidian app、XMind app 等等。
  5. Kobo app 的較缺乏版面自訂選項,沒有直橫閱讀切換、沒有雙欄選擇、跨頁標註⋯⋯等。iOS 書籍 app 同樣也是叫缺少自訂選項與字體選擇。
但,我想若作為一台能幫助你暢快閱讀,增進閱讀快感、隨時可閱讀,快速切換不同閱讀平台的開放式裝置。當然,經過使用超過半年 iPad min 6 的閱讀體驗,讓我順利地增加閱讀量,我想目前已足矣。

目前使用方式
  • iOS 內建的書籍 app 搭載 iCloud+,能提供更高的雲端書籍擺放容量,對於有大量的非保護書籍,我認為是相當划算的,相對 Neat Reader app 的 cloud 付費服務而言。Neat Reader app也相當棒,支援幾乎所有裝置使用。
  • iPad mini 6 作為我取代原先 6-8 吋的閱讀器需求,主要是作為文字閱讀、有聲書的書籍為主。另外搭載 Notion、Obsidian 與 XMind app 也用於隨身筆記、靈感紀錄之用。
  • iPad Pro 11吋目前作為我看 A4 尺寸的工作操作手冊、文件與雜誌,搭載可手寫標註的 app 如 GoodNotes 相當滿意,可將標註編輯過的 pdf 檔轉進「書籍 app」或其他雲端 app 來瀏覽。
閱讀器或用 iPad mini 作為小尺寸的閱讀載具,沒有絕對的非誰莫屬,均須視「當下」各自的需求或情境為主,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沒有原先需求被顛倒,也不會有目前這樣的轉換。

後記

電子紙的閱讀器與開放式閱讀器的未來依舊在我的關注上,也可能再次吸引我跳進去使用。
也許在那不就的將來,可全彩顯示的電子紙閱讀器並且成功擺脫封閉系統侷限、開放系統克服跨平台 app 相容性、切換後不同 app 的調適時間與系統資源耗電等問題,我們終於能夠更享受閱讀當下、不受不適感的干擾。再來,剩下的只有⋯⋯需彌補紙本書籍與電子書的間最重大的差異——人類學習與記憶內容的關鍵,以類比來輔助記憶。人類還是習慣於透過觸感、書籍厚度重量,與固定頁面帶來的心中明確位置感的記憶建構過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 Jeffrey ! 是個「閱讀控」,熱衷複雜問題但簡單的道理,熱衷解決問題與關心生命議題。希望透過分享多種面向的思維與打造精密製程儀器的理念,提供設計人生的思考,與大家持續成長,成就最好的自己。過程本身即是答案。人生需要不斷前進,同時不間斷地「掌控」自己的生命,每天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與自己相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