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說熱性便秘。
清‧吳鞠通《温病條辨》中焦篇:
六、陽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則通體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脈沈伏,或並脈亦厥,胸腹滿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六錢 芒硝三錢 厚朴三錢 枳實三錢
水八杯,先煮枳、朴,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其實《傷寒論》中也有好多大承氣湯條文,為什麼我獨獨只列這一條?
話說2018年九月那時真有點忙碌,正忙著監工家中的後巷改建工程,突然一位不認識的鄰居來按電鈴,告知老父親在巷口附近出車禍了,急忙跟出去,只見一位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先生冷靜地關切我爸的情況,原來他是事主是外地人路況不熟,意外地擦邊以致我爸同腳踏車一起倒地,當時我爸只說痛,說休息一下就好,最後痛不可忍,事主把我跟我爸送去了醫院急診,當場證實左股骨的大轉子(就骨輪最瘦處)斷了,所以就手術換了人工髖關節,住院了一星期就被醫院催出院回家了。
出院回家當天,因為想到多日我爸在醫院飲食不下,所以我記得我弟去買了當歸麵線,我就買了一碗滷肉飯,給他當午晚飯,他也吃得很高興。但是誰知晚上十點多狀況來了,我爸突然一直叫我媽陪他睡覺,然後說要喝冷水,說肚子不舒服,才出院而已,什麼狀況我也弄不清,我只記得在醫院他多日沒大便,小便也還可以,醫院冷氣倒是很涼,多日食不下,想說不會是受涼了吧,摸額與兩手果真涼,耳温槍拿來竟只有三十五度多,卻是叫著要喝涼水,我想我爸是說胡話了吧,結果我給他温温的水,他氣得大罵,一直叫要我媽陪在旁邊,沒輒,勸說去醫院,他果斷拒絕,那怎麼辦?只好把我弟叫來跟他磨,男人對男人磨了半天,終於我弟把我爸送去醫院急診,醫生問情況,才出院我也想不出什麼情況,只告知以前曽經發生過類似膽結石的痛,發冷汗吃了中藥後就沒發作過,急診當然SOP一系列檢查包括吊點滴,搞到半夜一點多,我就回家了,因為也不能做什麼,就留我弟弟在醫院看顧。
結果,一大早四五點我弟把我爸送回來了,因為沒什麼其它狀況。接著我爸拉了四五天吧,都是來不及跑廁所,拉在床上褲子上,我媽很生氣因為她已經洗了兩三天了,還好那時九月天還很熱,不然哪那麼多床單可以換?我爸則是一臉無辜,最後也有點賭氣地說他對不起,我也清了兩天吧,最後用輪椅硬推著我爸出門去附近的中醫診所看診,就這樣水藥喝了兩週後,身體也漸漸恢復正常。
這件事一直掛在我心中,直到去黃老師那上初級班的課,有一天我鼓起勇氣提問我爸骨折的這件事,老師聽完敘述,我再問是因為出院回家吃的東西出錯嗎?老師回不知道,但馬上翻了開頭所列《温病條辨》條文給我看,問是不是這一條?一看「肢厥」,「通體皆厥」,「不瘛瘲」,「但神昏」、「喜涼飲」我認為應該是這一條了,真熱假寒證,當時我爸的確滿臉通紅,多日沒大便,手足涼,但我沒摸脈跟按肚子,而且急診回家後我爸卻是拉了四五天,可見點滴之寒泄了體內之熱卻也是寒過了頭。
我自己也吃過承氣湯類的方,可以說是中醫的寒性瀉下藥,用承氣湯劑量要很注意,不然津液會損失,特別是大承氣湯不只清熱還通便比小承氣湯厲害的多。引用老師上課說過的話:「《傷寒論》所有的劑量都是十分之一,你照他的,那煮出來的話你喝起來了真的很過癮。像那個大黃他用多少?大黃四兩,這樣子四兩喝下去的話,我看馬桶坐著不要下來了,真的玩笑不要開那麽大。」
《傷寒論》裏有桃仁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適應範症各不相同,《温病條辨》有增液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承氣養榮湯、護胃承氣湯等等。承氣湯類主要就是四味藥加加減減:大黃攻實滌下、芒硝潤燥軟堅、厚朴除滿行氣、枳實消痞破結。大承氣湯煎煮法也要特別注意,先煮枳、朴,再下大黃、芒硝。藥性熟者先行,厚朴枳實先寬腸與行中下氣,然後大黃與芒硝再把實積推出腸道外完成清熱除積的工作。
從口到腸胃道到肛門是人體對外的通道,通常上入下出,像一根水管,水管不通,上面就下不來,有病時就上吐下瀉,這也顯示人體排自我邪法除了汗還有吐與下,所以用藥就是輔助人體排邪以恢復平衡。平時多注意自己身體的飲食作息保時身體機能順暢,便秘這種事就會比較少。現在很多人都說要多吃纖維多喝水才不會便秘,我只能說要看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隨時調整。不要用齊頭式平等來看待每個人的身體,一個寒濕性虛性體質的人,你叫他多喝水恐怕不宜,因為胃寒不化只會加重病情,搞不好拉更厲害。一個燥熱的人你叫他多吃纖維,本身就可能津液不足,多喝水也可能只有部份轉成人體可用的真水,於是乎便秘就很容易發生。所有養生訊息,最好多觀察天地運作原理來看待人體,而不是人云亦云盲跟從,這樣比較容易有個通暢的人生!祝福大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4會員
54內容數
自己學中醫用中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RL-TCMstud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黃老師教《傷寒論》強在病理解說與觀天地氣候變化的能力,民國彭子益先生的則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
胡希恕的經方醫學概念,《傷寒論》來自六經八綱 1.保津液的概念。 2.發燒只是一㮔症狀,不等於是熱證。 3.陰證與陽證的辨別。
看了標題,很多人會想這怎麼可能,特別現在夏天到了,滿街飲品店,特別是假日誰人不是人手一杯!不吃水果?臺灣是水果王國,水果又大又甜,不吃那還算是住在臺灣的人嗎?奶品,補鈣不是說常常要喝牛奶,所以我在說個啥?
由我這個病例,就可以明白很多毛病是吃出來的,內因外因都有,治病不能只看標不著本,這兩天在臉書上看了一則貼文,也在此分享一下,希望有助於大家對於求醫與檢驗療效時,自己要有正確的心態。醫生不是萬能,沒有醫生卻萬萬不能,自己成為自己醫生,或許才是個省時的路!
新冠疫情持續了兩三年,我觀察到從2020庚子年,不少人因為氣候的異常而得了皮蛇即帶狀皰疹。其實我也不知道皮蛇看起來是怎樣,但也聽說這個毛病很厲害,所以也專門的斬皮蛇服務存在。 大黃、黃連、石膏、荊芥、地丁、玄參、黑山梔、赤芍、生地、桔梗、木通、甘草、牛蒡、薄荷、枳殼。
(滾動式動態更新 2022.06.17) 【最近置頂】 蒲輔周:胃氣不強時,損穀才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 徐文兵 夏天就應該多出汗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黃老師教《傷寒論》強在病理解說與觀天地氣候變化的能力,民國彭子益先生的則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
胡希恕的經方醫學概念,《傷寒論》來自六經八綱 1.保津液的概念。 2.發燒只是一㮔症狀,不等於是熱證。 3.陰證與陽證的辨別。
看了標題,很多人會想這怎麼可能,特別現在夏天到了,滿街飲品店,特別是假日誰人不是人手一杯!不吃水果?臺灣是水果王國,水果又大又甜,不吃那還算是住在臺灣的人嗎?奶品,補鈣不是說常常要喝牛奶,所以我在說個啥?
由我這個病例,就可以明白很多毛病是吃出來的,內因外因都有,治病不能只看標不著本,這兩天在臉書上看了一則貼文,也在此分享一下,希望有助於大家對於求醫與檢驗療效時,自己要有正確的心態。醫生不是萬能,沒有醫生卻萬萬不能,自己成為自己醫生,或許才是個省時的路!
新冠疫情持續了兩三年,我觀察到從2020庚子年,不少人因為氣候的異常而得了皮蛇即帶狀皰疹。其實我也不知道皮蛇看起來是怎樣,但也聽說這個毛病很厲害,所以也專門的斬皮蛇服務存在。 大黃、黃連、石膏、荊芥、地丁、玄參、黑山梔、赤芍、生地、桔梗、木通、甘草、牛蒡、薄荷、枳殼。
(滾動式動態更新 2022.06.17) 【最近置頂】 蒲輔周:胃氣不強時,損穀才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 徐文兵 夏天就應該多出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大承氣湯方 酒大黃3、厚朴2、枳實2、芒硝1沖服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利,余勿服(大便出來了就不要再吃)。 大黃2、厚朴3、枳實3、芒硝2:原方的劑量。而大黃
「嘔而脈弱」,嘔會喪失胃裡面的津液,跟下利一樣,會造成胃裡面虛掉,中焦虛寒,「小便復利」,小便很多,一直跑廁所,而且小便都是透明的,代表下焦是虛寒的,「身有微熱」,這是裡面寒濕很盛,陽被迫出去的關係,「見厥者,難治」,手腳冰冷,胃氣很弱,很難處理,「四逆湯主之」,用四逆湯救逆。 外陽內陰,在易
「下利,欲飲水者」,拉肚子又口渴,「以有熱故也」,熱邪內結下重,熱利下奪津液,求水以濟乾也。少陰證自利而渴,也會有裡虛而引水自救的情況,但是小便出來是透明的,脈是微細的。所以兩者區別的方式在於大便是味臭或是味淡,脈數或是脈微細。讀者可以參考傷寒論少陰篇第二九六條辨。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病者手足厥冷」,厥陰病患者手腳冷到手肘膝蓋,「言我不結胸」,陽邪結於上,陰邪結於下,不結胸代表無熱,所以此為寒所造成,「小腹滿,按之痛者」,中極穴到關元穴這一帶,也就是膀胱附近會有壓痛感,「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這是下焦寒,冷結膀胱造成的少腹痛,小便透明,用真武湯來治療。 倪氏曰:膀胱結到的
這是邪從少陰轉屬到陽明,胃家實證,此為熱實,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寒實便秘就是用「大黃附子細辛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少陰病下利都是水水的,「色純青」,還帶有一點點綠色,這是膽汁,「心下必痛」,心下指的是胃,胃痛,「口乾燥者」,就是口燥咽乾,「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要趕緊用大承氣湯攻下。 少陰證,腸胃的蠕動本來就差,大便「完全」堵住大腸了,只剩下一點點空間可以讓水通過,膽汁是青綠色的,膽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少陰病患者口燥咽乾的情況已經兩三天了,少陰屬腎水,胃腑的實熱不停的消耗腎水與腸胃津液,造成口燥咽乾、大便燥實在腸子裡面,這是傳經入腑,從少陰證轉成陽明證的現象,這是好現象,用「大承氣湯」把宿便攻出來,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沒有咽乾口燥,代表腸胃裡面津液還有、舌苔白、大
Thumbnail
「少陰病,吐利」,太陽寒水內陷於脾臟,造成胃的熱度不足,併胃中宿食下走大腸而自利腹痛,大便狀如爛泥,這是太陰證的下利;當太陽寒水內陷到腎臟,則併手少陽三焦為病,因為三焦為疏瀉的管道,屬於淋巴系統,當腎臟寒,功能差,無法排除氾濫的寒水之時,寒水往中焦入胃,胃熱不足無法氣化則吐,往下焦水道系統疏瀉不及則
大承氣湯方 酒大黃3、厚朴2、枳實2、芒硝1沖服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利,余勿服(大便出來了就不要再吃)。 大黃2、厚朴3、枳實3、芒硝2:原方的劑量。而大黃
「嘔而脈弱」,嘔會喪失胃裡面的津液,跟下利一樣,會造成胃裡面虛掉,中焦虛寒,「小便復利」,小便很多,一直跑廁所,而且小便都是透明的,代表下焦是虛寒的,「身有微熱」,這是裡面寒濕很盛,陽被迫出去的關係,「見厥者,難治」,手腳冰冷,胃氣很弱,很難處理,「四逆湯主之」,用四逆湯救逆。 外陽內陰,在易
「下利,欲飲水者」,拉肚子又口渴,「以有熱故也」,熱邪內結下重,熱利下奪津液,求水以濟乾也。少陰證自利而渴,也會有裡虛而引水自救的情況,但是小便出來是透明的,脈是微細的。所以兩者區別的方式在於大便是味臭或是味淡,脈數或是脈微細。讀者可以參考傷寒論少陰篇第二九六條辨。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病者手足厥冷」,厥陰病患者手腳冷到手肘膝蓋,「言我不結胸」,陽邪結於上,陰邪結於下,不結胸代表無熱,所以此為寒所造成,「小腹滿,按之痛者」,中極穴到關元穴這一帶,也就是膀胱附近會有壓痛感,「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這是下焦寒,冷結膀胱造成的少腹痛,小便透明,用真武湯來治療。 倪氏曰:膀胱結到的
這是邪從少陰轉屬到陽明,胃家實證,此為熱實,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寒實便秘就是用「大黃附子細辛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少陰病下利都是水水的,「色純青」,還帶有一點點綠色,這是膽汁,「心下必痛」,心下指的是胃,胃痛,「口乾燥者」,就是口燥咽乾,「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要趕緊用大承氣湯攻下。 少陰證,腸胃的蠕動本來就差,大便「完全」堵住大腸了,只剩下一點點空間可以讓水通過,膽汁是青綠色的,膽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少陰病患者口燥咽乾的情況已經兩三天了,少陰屬腎水,胃腑的實熱不停的消耗腎水與腸胃津液,造成口燥咽乾、大便燥實在腸子裡面,這是傳經入腑,從少陰證轉成陽明證的現象,這是好現象,用「大承氣湯」把宿便攻出來,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沒有咽乾口燥,代表腸胃裡面津液還有、舌苔白、大
Thumbnail
「少陰病,吐利」,太陽寒水內陷於脾臟,造成胃的熱度不足,併胃中宿食下走大腸而自利腹痛,大便狀如爛泥,這是太陰證的下利;當太陽寒水內陷到腎臟,則併手少陽三焦為病,因為三焦為疏瀉的管道,屬於淋巴系統,當腎臟寒,功能差,無法排除氾濫的寒水之時,寒水往中焦入胃,胃熱不足無法氣化則吐,往下焦水道系統疏瀉不及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