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政策組
主編:邊圓人
副編:小腹編
【社會動態:從台南案談照顧者的困境】
台南驚傳人倫悲劇 母拿菜刀砍殺思覺失調症女兒(立法委員王婉諭)
引自內文:
「他們(照顧者)一方面可能扛著經濟的重擔,另一方面又要照顧家人,加上外界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與不理解,讓這些壓力也落在照顧者肩上。長期累積下來,讓他們也面臨情緒潰堤的危崖。」
「社家署應該正視精神障礙者同樣是《身權法》的服務對象,以具體政策作為,來改善目前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資源佈建不足的事實;此外,長照司也應該承接起精神疾病病人老化所需要的照顧,避免讓面臨雙老的精障家庭,獨自承擔沈重的照顧壓力。」
【政策動態:延長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年限】
法務部擬修法延長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年限(中央社/林育瑄)
立法院於10月21日舉辦社會安全網公聽會,法務部次長蔡碧仲表示,法務部計畫修正現行規定,針對刑法規範的精神障礙犯罪者,擬提高監護處分的年限,從現行最多五年修改為檢察官可無限次聲請延長,每次延長時間不超過三年;若要解除監護,則需經過專家鑑定或有相關配套措施。
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指出,司法精神病院的目標除了治療之外,還要有矯正犯罪及監禁的功能,避免讓犯罪者危及社會安全。
打開監護處分期限? 醫界:思覺失調非社會安全網破口(聯合報/周志豪)
針對法務部的修法方向,醫界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衛福部嘉南療養院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精神病患與一般人的再犯率差別不大,思覺失調不是社會安全網破口。至於美國和德國雖然無監護處分年限上限,但有專家定期評估、受處分者救濟管道等配套措施,以保障人權。高雄大學教授張麗卿、衛福部嘉南療養院院長吳文正、台大法學院教授謝煜偉等皆認為隔離可能會增加社會歧視,回歸社區仍然是最終目標。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報導者/張子午)
引自內文:
「陳昆明案暴露出監護處分在社會安全與醫療實務之間的巨大鴻溝,然而沒有公權力的醫療無法保證消滅再犯。在缺乏實證研究的情況下,監護處分的效果難有衡量的指標,卻依舊在台灣實行超過20年,整個制度猶如走不出迷宮的小白鼠,盲目地兀自前進,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社會問題醫療化」,某種程度上甚至使得醫療成為「代罪羔羊」,彷彿治療不力或關得不夠久,才使精神病患又跑出來殺人。」
【活動側寫:精神病人的房間】
他們16年看盡「精神病人」真實樣貌道破最無助根源:有時候失控的不是「病」,是「人生」(風傳媒/謝孟穎)
引自內文:
「說起一切工作有什麼終極目標,廖福源盼望的是讓精神病人有天可以成為『組織工作者』,到那時可以不必再靠專業人員協助、可以有自己的同儕互助團體,也希望用各種展覽與創作達到『文化干政』效果、消除社會偏見才更有機會推進政府的政策。更重要的,廖福源也希望有天可以有『精神病人的文化』,就像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一樣,讓人們可以自然看待精神病人的一切,不是只有污名,而是有他們『生存的文化』。」
【專題報導】
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報導者/陳德倫)
引自內文:
「外表完美閃亮,但內心被擠壓到幾乎破碎的他們,很怕辜負了自己及父母甚至是不知名的『誰』的期待。『你這麼優秀,一定沒有問題的』這句話背後,是大家對他們的想像:應該是一群被陽光普照,既勝利又璀燦的年輕人。但為何他們有強烈的情緒困擾?又為何被烈日灼身?我們如何試著理解他們?」
「走進高學業成就青年的生命,可以看見諸多壓抑自我的身影,因社會文化和教育將負面情緒看成可恥的象徵。他們是這樣一路用力對抗內外的壓力,被沒有終點的比較擠壓到幾乎破碎。」
【好書分享】
生命療養院:家庭、醫療與社會制度,如何誤判卡塔莉娜的一生(朱歐.畢尤João Biehl)
引自內文:
「隨著殘疾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所有她強迫自己習得的社會角色──女兒、姊姊、妻子、母親、移民、勞工、病患──全數遭到抹消,隨之被抹消的還有原本由這些角色支撐住的,那份搖搖欲墜的生活穩定性。就一定程度而言,這些文化實踐的痕跡仍留在她身上,一方面作為推動她回憶進行的價值觀,而當她批判把她當成藥罐子切割掉的婚姻及親戚時,也是基於同樣的價值觀。不過,這個由親緣、背叛及機構性安置所組成的網絡,似乎對卡塔莉娜造成無比巨大的影響,導致她只能透過幼兒世界中『面對困境』及『掌握確定性』的語境,來象徵化自己的處境。」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