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5期─讓發聲得以發生(上)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0/11/16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政策組
主編:吐司
副編:瑋哥

為什麼我們需要有空間可以一起討論精神疾病的經驗?

最近一週台大連續發生三起輕生案件,台大校方寄信給全校同學表示關懷的同時也透過臉書社團管理員禁止NTU台大學生交流板板上有關不幸事件的討論。儘管這樣的措施在危急的情況下有其理論依據與研究支持,然而,全然禁止相關的討論是最好的做法嗎?
本次的瘋靡雙週報將從精神疾病當事人視角以及政治學視角帶來兩篇文章,探討「經驗的發聲」一事在微觀個體身上以及鉅觀社會中所代表的意義,並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有空間可以讓有過精神困擾的人一起討論疾病經驗?
1. 精神困擾損害的不只是生理功能,更包含社會連結
「發病的時候像是掉在很深很深的洞裡,並且不斷地下墜。我看得到洞口那些伸出來的手,但是我抓不到,也碰不到它們。在那樣的黑暗中、那樣的下墜中,那是很孤獨很恐怖,同時也很自責的一件事。在這些時候,我常常覺得比起洞口那些不斷伸出來、發著美妙光芒而我卻碰不到的手,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陪我在黑暗中,讓我不要那麼孤獨那麼害怕、讓我能夠花少一點力氣自責、多一點力氣試著心疼自己的人。」——引自粉專「發瘋的助人工作者」
精神困擾帶給人的影響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以外,還包括社會連結的斷絕。患者可能因為脫離常軌的行徑而導致家人的不諒解,又或是因為經常缺課而失去和同學的聯繫。有時候即使身邊的人有意願釋出關懷,卻可能因為經驗上的落差而導致關係緊張或是溝通不良的狀況。這時候,有過類似經驗的同儕就有機會作為同在黑暗中的陪伴。相反地,若是一味地壓制疾病經驗的討論,可能更使得疾病當事人有孤立之感。
2. 醫療帶來的苦在醫療語言中難以化解
「試想,吃藥吃了好多年、換過一種又一種的藥,狀況卻仍是起起伏伏,很難不感到灰心吧?藥物往往是窮盡一切辦法都不可行之後,才訴諸的最後可能,如果連藥物都沒效,就像最後一盞燭火被硬生生捻熄了,世界又遁入一片黑暗。為了 不讓自己再承受如此致命的絕望感,所以選擇停藥。當病者(我承認就是我)說出:『要不要吃藥是我自己的事,不要管我』,在說的其實是:...我不想再經歷吃 藥卻看不見好轉的絕望。」——引自臉書公開貼文
他人或許難以想像,但醫療本身可能也是痛苦與絕望的來源。藥物的副作用導致的變笨變醜變胖、長期的治療挫敗導致的絕望感、又甚或是在強制醫療中所體會到的,主體性被剝奪的感覺,這些都是難以在現有的醫療語言中被描述與化解的。
我們訪談了小方,小方畢業於前段國立大學,在學期間曾有幾次因為情緒不穩或自我傷害被學校強制送醫以及住院的經驗。儘管小方可以了解這些強制的醫療措施都是為了他好,然後在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被懲罰」、「失去主體性」的感覺卻難以梳理開來。
「那時候我跟家裡關係有點緊張,很不想要讓家人知道自己生病的事,所以在被學校送醫之前,我就問說有沒有辦法不要通知家人,讓我在這裡休息一下就好。可是學校人員的回應是:『如果你可以從我的角度看到你現在的樣子,你就不會說這樣的話。』」——小方
小方並不反對校方當時所做的決定,然而,在「為了你好」的包裝下,強制醫療過程中的種種不舒適往往失去可以安放的地方。而這些逐一累積的、對醫療的不適感也小方往後使用醫療資源一層障礙。
「在這些過程裡,我常常有種「我的命比我更重要」的感覺。的確我知道在某些狀況下大概只能去醫院了吧,但只要想到醫院覺得蠻絕望的。」——小方
醫院絕不是一個舒適的地方,然而醫療經驗所帶來的苦與創傷,又要如何被梳理與安放,對於一個可能需要持續使用醫療資源的人來說,將會是一個需要共同討論的議題。
3. 對復元想像的缺乏
「有一種說法會把憂鬱症比喻成斷腿,既然腿斷了就不用勉強自己走路。但我覺得其實還是不一樣啊,腿斷了,可能打石膏幾個月會好。但我不知道我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好了』,即使在我比較不受症狀困擾的時候,我還是一直陷在自己隨時會失能的恐懼裡。」——小方
小方表示,他從大二開始接受學校心輔老師的建議開始服藥治療至今,如今,進入精神醫學體系的時間邁入第五年,藥量持續增加,好像離所謂的「復原」越來越遠。將憂鬱症比喻為傷殘的說法雖然在一開始減輕了他的罪惡感,然而,隨著疾病年資的增長,「作為一個有傷殘的人」卻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而所有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職涯的想望在生病之後都被打上叉叉與問號。
「醫生常常跟我說:『壓力太大了,課能不能退掉?工作能不能辭掉?』,但是我很害怕,我不知道一個因為生病而必須不斷放棄的人生該如何走下去。」——小方
醫療所著重的是症狀的消失,然而,面對高機率的復發以及可能不會消失的殘餘症狀,醫學語言所能給予的往往很少。第一次吃藥的時候可能覺得六個月會好,接著一年、兩年、三年......,身旁其他人的人生不斷地前進,看到他們參加很多活動、累積滿滿的履歷,而自己卻只有越來越厚的病歷,其中的絕望感往往是醫療難解的。
「擊開疾病的大門,才發現後面的我什麼都沒有。」——引自《精神病手記》
生病所消耗的不只是肉體與精神,因疾病而空白的人生該如何繼續前進,勢必需要更多的討論與想像進入,而疾病經驗的討論與梳理,可能是其中一條可走的路。因為疾病經驗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疾病本身,更包含了一個深層的叩問:「帶著病的人生要怎麼走下去?」
其實,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長怎樣。若是以現在的角度來探求未來的一切,必然是充盈焦慮與恐懼的。受苦經驗若能被妥善梳理,經歷了不同階段的人們,可以接力給彼此一些建議,化解這個社群裡對未來完全無望的想像。透過不那麼非黑即白的對痛苦經驗的新詮釋,理出一些「雖然天灰灰,但我們擁有了莫蘭迪色的優雅」的穿越力和想像力。

邁向未來:同儕支持的可能

目前外國的實證研究已肯定意向性同儕支持(Intentional Peer Support)於精神疾病病人復元歷程之重要性。而在台灣,儘管有少數草根團體(如: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服務使用者聯盟、失序盟)試圖發展出某些對話的實驗場。然而,這樣的團體不僅是少數,它們也大多因為各種資源的不足及種種因素而在發展上遇到許多困境。的確,學生交流版很可能不是一個討論疾病經驗的好地方,而有過類似經驗的同儕也無法直接成為同儕工作者。然而,在禁絕無益的資訊散播的同時,有沒有可能長出空間讓有過相關經驗的人藉由一同梳理疾病經驗並開創帶著病的人生故事?比起不談,或許我們更要一同思考的是:要怎麼談論才會比較有助於拓開集體意識裡的瘀青、重塑舒朗的連結與支持感,而不是整個社群一起糾結受困在幽深的洞穴裡

相關連結: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瘋靡雙週報〉 第3期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瘋靡雙週報〉 第2期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與評論。
〈瘋靡雙週報〉 第1期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瘋靡雙週報〉 第3期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瘋靡雙週報〉 第2期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與評論。
〈瘋靡雙週報〉 第1期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我是一個有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患者。 在病發時,就像常人所理解的,會有痛苦、大哭、想自我了斷的念頭等等狀況出現,那是沒生過病的人無法體會的、地獄般的感受。 自己斷藥的那段期間 因吃藥胖了20公斤,對於一個女大學生來講是多麽嚴重的酷刑。雖然我表面不在意,但在台灣審美下,看到別的
Thumbnail
改寫自我於2022年焦傳金老師「腦與心智」課程的期末報告。 我長期在吃抗焦慮的血清素,最近醫生還幫我補充了多巴胺。面對近日心情起起伏伏的狀態,我不得不再次研究焦慮與憂鬱......。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重新接受憂鬱治療的心路歷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作者感到絕望和困惑。儘管她曾嘗試減藥並調整生活方式,但現實的轉變仍讓她感到不知所措。這段文字突顯了作者對治療過程中種種矛盾情緒的掙扎,以及對未來前路的不確定感。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憂鬱症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從中汲取的力量和成長。文章激勵人心,呼籲人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和同理心,對憂鬱症患者給予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面對憂鬱症患者,這一次,我們就靜靜的當個聽眾就好。 剛開始真的很難接受,覺得世界天崩地裂,如同夜晚降臨,慘淡的月光照映著大地,荒寂的雜草在冷清的照耀下,生出無數神秘暗影,遠遠望去,像是寂幽森林的亡靈火焰,生生不息。而我認為,憂鬱症就像飄忽不定的罪孽之影,是雙重枷鎖,在交錯的時光和黑暗中浮現,於生死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我是一個有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患者。 在病發時,就像常人所理解的,會有痛苦、大哭、想自我了斷的念頭等等狀況出現,那是沒生過病的人無法體會的、地獄般的感受。 自己斷藥的那段期間 因吃藥胖了20公斤,對於一個女大學生來講是多麽嚴重的酷刑。雖然我表面不在意,但在台灣審美下,看到別的
Thumbnail
改寫自我於2022年焦傳金老師「腦與心智」課程的期末報告。 我長期在吃抗焦慮的血清素,最近醫生還幫我補充了多巴胺。面對近日心情起起伏伏的狀態,我不得不再次研究焦慮與憂鬱......。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重新接受憂鬱治療的心路歷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作者感到絕望和困惑。儘管她曾嘗試減藥並調整生活方式,但現實的轉變仍讓她感到不知所措。這段文字突顯了作者對治療過程中種種矛盾情緒的掙扎,以及對未來前路的不確定感。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憂鬱症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從中汲取的力量和成長。文章激勵人心,呼籲人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和同理心,對憂鬱症患者給予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面對憂鬱症患者,這一次,我們就靜靜的當個聽眾就好。 剛開始真的很難接受,覺得世界天崩地裂,如同夜晚降臨,慘淡的月光照映著大地,荒寂的雜草在冷清的照耀下,生出無數神秘暗影,遠遠望去,像是寂幽森林的亡靈火焰,生生不息。而我認為,憂鬱症就像飄忽不定的罪孽之影,是雙重枷鎖,在交錯的時光和黑暗中浮現,於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