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1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0/09/21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政策組
主編:龍龍
副編:邊邊

社工人力嚴重不足 社會安全網破洞(2020/08/31,華視新聞)

本報導介紹台灣社會安全網計畫中,社區關懷訪視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為接觸社區精神病人第一線的關懷訪視員,人力卻十分不足。全台僅有99位關懷訪視員,卻要負責三點四萬位被列管的精神疾病患者(註:原文資訊有誤,在此勘誤)。除此之外,需要負責精神疾病合併自殺、毒品、家暴等更複雜個案的心衛社工,也面臨人力缺口、流動率過高,以及專業訓練不足的困境。
精神病人如何在社區中,能夠過著有意義的社會生活,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持續思考與致力倡議的目標。雖說社會安全網仍然跳脫不出將精神病人處遇視作「風險管控」的一環,而尚未更加積極地降低精神障礙者納入社會的阻礙、將其納入社會之中。然而本篇報導也點出目前精神病人社區處遇中,一個至為關鍵的問題,即社區關懷訪視員的重要性,以及其資源和人力的始終匱乏。

精障康復機構不足 社會安全網缺一角(2020/09/04,華視新聞)

承續上一篇報導,本文則更進一步介紹精神病人社區處遇的另一個關鍵節點,即精神復健機構的角色以及困境。以「孫媽媽工作坊」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精神復健機構能夠作為精神病人復歸社會路途上的樞紐以及庇護所。然而在社區資源不足之下,復健機構仍為匱乏,此外學者也點出社政、勞政與醫療之間銜接的斷裂。
在社區之中,資源不但缺少,在許多部門之間也面臨許多溝通、轉銜以及串連的阻礙。社會安全網雖從「風險管控」出發,但也可能作為從基層開始進一步串接資源、進行整合的起點。仰賴人們的持續倡議與監督,才能讓精神障礙者真正走出家門、經過機構,並且走入社區。

世外桃源或與世隔絕──荷蘭如何處置犯下重罪的精神疾患者?(2020/09/03,詹惠雅@報導者)

本文介紹荷蘭如何處置犯下重罪,卻缺乏行為能力的精神疾患者。針對這樣的精神疾患者,荷蘭以《TBS法》對精神疾患影響犯罪者處以類似台灣的「監護處分」,採取免刑或刑責之外的醫療處置。在經過多次評估與治療,仍不能降低再犯風險者,則會提供長期精神照護機構進行收容,以穩定身心作為原則,並提供個人化且志願性的治療計劃。
若只是單純將收容人「關起來」,長期監禁的狀況下,只會讓人失去自主性與對未來的希望,其實並無助於治療,也讓人更難復歸社會或降低再犯率。在討論精神疾患者時,我們面對未知風險的恐懼,常常忘記在眼前的也是個完整的人。往往希望採取嚴刑峻法等等極端的做法,卻反而與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背道而馳。荷蘭的例子提醒我們,風險與人權並非完全互斥的兩端,而是可以共存並進的。

吸毒弒母無罪背後,處在精神醫療與司法判決交界的多重困境(2020/08/31,黃聿斐@報導者)

本文討論梁男吸毒弒母案判決的許多困境之處。首先,施用酒精或藥物對於精神狀態的影響本就難以評估。其次,本案困難的地方更在於《刑法》第19條第3項「原因自由行為」的適用與否,法官認為因為梁男用藥之前並無殺母動機,因此不適用於不得減刑的「原因自由行為」,而可以減刑。然而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觀點,包括認為應該視作沒有使用藥物而一律處罰的「工具理論」,以及主張應該是做過失犯的「前置理論」。文末也討論二審判決將梁男無預警責付衛生局,是否適當。
雖說本案介於精神鑑定與司法判決的困難地帶,但文中深入淺出介紹何謂媒體、輿論爭論不休的「原因自由行為」,提供我們思考在精神狀態受影響之下而犯罪者的責任歸屬。雖說一時之間尚難定論,但理解這些爭議的細節,是促成更多對話與共識的開端。

警察「配合法院」強制執行?兼談社會新聞中的「思覺失調」(2020/08/26,司法流言終結者@鳴人堂)

本文檢視近日新聞事件中,員警執行強致執行過程中遭到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民眾攻擊,並且依《精神衛生法》送醫,以此拆解媒體報導中對於精神病人常有的偏見與謬誤。首先提醒我們,強制執行中警方仍有協助民眾的義務,而非如某些批評中認為這並非警察的業務範圍。更重要地,精神衛生法中強制送醫與住院的手段,是作為醫療功能的處置,而非因「違法」而做出的處罰。也反省媒體在報導過程中揭露攻擊警方的民眾患有思覺失調症,是否構成無端洩漏民眾病史,並且也強化了對於精神疾病的標籤與污名。
精神病人造成暴力犯罪的比率,其實比一般人口大眾更低。然而由於對於精神疾病的不了解,以及繼之而起的恐懼,讓我們容易將疾病與不實的印象進行連結,並且在日常生活以及媒體中,不斷再製這樣的標籤。這樣的污名化,不但讓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認識更加悖離事實,也導致精神病人背負上更多不必要的標籤,而更難接受適當的資源並參與社會。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撰文者/100談 奕廷 先說,撰文者本人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社工系,其中專業學習以社工背景為主,若有些微偏頗的地方,敬請見諒   這一次,我想先從不同的角度評論虐童案,在去年十二月事件發生之後,保母隨即被檢察官收押,到了今年三月此事件登上新聞頭條,隨即社工被收押。大家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檢討社會安全網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沒有一個社工希望自己的個案出事。沒有一個社工願意孩子在手上出事。我不相信一個社工該受到這樣的對待。不只是社工,任何人都不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Thumbnail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影響著全球對身心障礙者權益的重視。臺灣雖非CRPD的正式締約國,但透過施行法承認CRPD人權保障規定,並逐漸在法律上受到重視。藉由介紹國內外案例,探討CRPD在生活中的落實,以及對應法律問題的解決。唯有尊重每個人的價值,才能建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撰文者/100談 奕廷 先說,撰文者本人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社工系,其中專業學習以社工背景為主,若有些微偏頗的地方,敬請見諒   這一次,我想先從不同的角度評論虐童案,在去年十二月事件發生之後,保母隨即被檢察官收押,到了今年三月此事件登上新聞頭條,隨即社工被收押。大家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檢討社會安全網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沒有一個社工希望自己的個案出事。沒有一個社工願意孩子在手上出事。我不相信一個社工該受到這樣的對待。不只是社工,任何人都不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Thumbnail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影響著全球對身心障礙者權益的重視。臺灣雖非CRPD的正式締約國,但透過施行法承認CRPD人權保障規定,並逐漸在法律上受到重視。藉由介紹國內外案例,探討CRPD在生活中的落實,以及對應法律問題的解決。唯有尊重每個人的價值,才能建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