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2005

【傲慢與偏見】2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如果可以,我想看2005年的莉琪和1995年的達西同台?!

導演:喬賴特Joe Wright

演員:綺拉奈特、馬修麥費狄恩、唐納蘇德蘭、布蘭達碧蕾辛、茱蒂丹契

一個笑起來好看的男人有多重要?我可以舉【傲慢與偏見】2005年電影版本的男主角-達西先生為例,這個角色一開始就是要讓觀眾討厭他,前頭越厭惡後頭就會覺得他越可愛,纔放心的將聰明慧黠的伊莉莎白交給他;在電影的前半段,我一直對飾演這個角色的馬修麥費狄恩Matthew MacFadyen,感覺到氣勢相當地弱,一方面是1995年BBC迷你影集版,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達西先生實在太成功了,印象深植我心(註1),另一方面,在看【傲慢與偏見】的過程中,我對綺拉奈特飾演的伊莉莎白一直沒法抗拒,有柯林佛斯的優秀範本,現在有綺拉奈特的完美選角,馬修麥費狄恩讓我的感覺就是木頭一樽,而沒了珍奧斯汀原著中該有的傲慢氣質,達西先生的演技可不能只是裝傻了事--即使以原故事來說,觀眾讀者本來就是以莉琪的角度再看達西先生。

raw-image

直到電影的中段,當伊莉莎白隨著舅父母旅行,到達西先生的家-Pemberley莊園探訪,沒想到已經翻臉的達西先生竟然在家,當兩人依舊重演感情攻防的對話時,他對著體弱又感情受創的妹妹突然露出心疼的微笑時,這個迷人至極的微笑雖然一閃而過,一舉卸下伊莉莎白偏見的心防,同時,卻也讓觀影的我瞭解原來之前的木納只是障眼法,對這個版本的這位男演員的演技,無疑也是種偏見。至此才開始放開心胸去接受這個2005年的電影版本。

raw-image

那看這個2005年電影版本的【傲慢與偏見】是否會墮入自以為是的「傲慢」?充斥不斷的「偏見」呢?我覺得答案是「會」!畢竟【傲慢與偏見】這個1813年出版的故事,多年來已經被翻拍電影、影集無數次,如賣座電影【BJ單身日記】、【電子情書】的引經據典,和過去的作品、甚至是和原著相比較,如果要用考據的態度視之,那電影本身可能得淘汰出局,要求原汁原味,那得要像1995年BBC迷你影集版的六個小時長度,才能容納書中的多樣情節與細節。

曾經製作過多部賣座英國浪漫喜劇如包括【愛是您愛是我】、【非關男孩】、【妳是我今生的新娘】、【BJ單身日記】及【新娘百分百】的Working Title影片,這次採用年僅33歲的新導演喬賴特,在不改原著的前提下,維持這個系列的浪慢水準,另一方面,也用他獨到的技法改編細節,讓本片有著新時代的風情。2005年版【傲慢與偏見】最有可能被嫌的缺點可能是濃縮太過,許多情節都略表不談,不過我覺得節奏明快不應該是個過錯,兩個小時可以容納的枝節實在有限,否則珍奧斯汀的扛鼎作品【傲慢與偏見】,也不會在時隔65年之後才有電影版本的出現。

喬賴特的改編,有別過去英國文學拍成電影的問題,因為對話的緣故,讓鏡頭顯得很呆滯,這次導演成功的避免了這個問題,許多冗長對白,都是在鏡頭不停交錯時進行,例如一邊跳舞一邊唇槍舌戰,煞時又化成只有兩人的凝望,場面調度雖然過火卻不失為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多重不歇的影像語言,處處可見如莊園廊柱、門框邊緣,繩索攪盪的切割構圖,在在突顯這個故事在那個特有年代的保守與壓抑,重現21世紀閱讀古典文學的美及新意。

raw-image

我覺得電影最精彩的是加重故事裡的貧富差距,過去描寫這家道中落的班內特一家,再怎麼糟糕,也還是個鄉紳身份,但電影開場隨著伊莉莎白的跟拍,家徒四壁、豬鴨鵝亂走的影像,絕對是過去【傲慢與偏見】眾版本所沒見過的落魄,突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年代,女性無法繼承家產的不合理處之餘,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班內特太太處心積慮的想把女兒們嫁到上流社會去,和一群花癡女人肖尪的可笑情境,推衍至姐姐珍與好友夏綠蒂的後續遭遇,也合情合理。這樣的改編自然有其危險在,過去惹人愛憐的莉琪,如今會不會變成見錢眼開的麻雀女?當然不會!因為飾演伊莉莎白的女演員是綺拉奈特,她的演技讓伊莉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愛變得可愛且正直。

如果以原著的標準來說,伊莉莎白絕對沒有大姐珍的好看,但是以角色重心來分,扛得起票房的漂亮女演員如綺拉奈特,自然得要接下這個可能被用放大鏡檢視的角色,況且綺拉奈特的二十芳齡,終於還原過去拍【傲慢與偏見】各個版本所沒做到的事,那就是找到一個真實年紀的女演員來飾演這個世故又天真的伊莉莎白(註2)。

戲捧人、人包戲,導演在影像上匠心,像是開場時綺拉奈特飾演的伊莉莎白,悠閒地在屋內穿梭,帶領觀眾走進珍奧斯汀筆下描寫的那個「無所事事但又不會無聊」的世界。導演喬賴特曾以綺拉奈特過於漂亮,雖然差點讓她接不到這個角色,可是看她青春加上現代感的臉孔,流洩著聰明慧黠、男孩氣,她的唸白自然不矯揉造作,誰不喜歡這樣生長於貧窮卻可愛靈動充滿主見的女子,對身邊許多荒謬的生活情況有著自己天真的解讀,多次行走於草原天地間,來回出現在白屋莊園及鄉野別墅,表現女主角的活力;綺拉奈特的表演,讓伊莉莎白這一角不作第二人想,也讓電影在討論珍奧斯汀時代,不能外出工作,苦無家產的貴族女孩,如何能夠經營自己、活出自己,特別具有說服力,尤其是在面對家族衰敗所需承受的多樣壓力,讓伊莉莎白獨立於天地懸崖上,裙擺迎風翻飛的畫面,如此讓人震撼。

raw-image

小說家黛柏拉莫高琪主導的劇本,在艾瑪湯普遜不掛名的潤飾下,盡得人情況味,像是前面提到達西先生的一笑,布蘭達碧蕾辛飾演的班內特太太,做作、聒噪且多事,卻在一句「等你當了五個孩子的媽,你就知道做母親的苦心」,讓人一解這位費盡心思將女兒銷往上流社會的動機;或者如唐納蘇德蘭飾演的班內特先生,對生活這些缺陷只是一笑置之,懶得去約束他那幾個小女兒的狂妄輕率的作風在對莉琪被母親施壓嫁給牧師表哥時說:「你如果不嫁給他,你母親不理你,但是如果你嫁給他,那…我不理你。」這樣體貼愛女心意的父親,在最後擒淚時說:「不管現在有誰要跟我女兒求婚的,全部滾進來吧!」,笑中帶淚的成了觀影時情緒的最佳出口。

raw-image

若不是珍奧斯汀對人情世故的理解,以及作品中充滿著機鋒相對的語言魅力,用現在角度視【傲慢與偏見】的文本故事,簡直是繁瑣到一個不行,一群花癡女人肖尪,兩個無聊男女鬥心機,明明相愛卻嘴硬,上流社會的繁文縟節,狗屁糕糟的事層出不窮;不過經典之所以為經典,自然有其化世俗不堪為良話的功效,【傲慢與偏見】的2005年電影版本,在原來的古典味道中加入新式英倫喜劇的橋段,自然也有其可觀處。對我來說,這個版本唯一的缺憾處,就是我希望達西先生能夠是1995年版的柯林佛斯主演,不過這自然又是我的一種偏見囉!!

註一:柯林佛斯在飾演這個1995年BBC迷你影集版前的銀幕形象,或是八卦新聞,都比較是花花公子、遊戲人間型,只是這個版本實在太成功,日後他的許多作品都走達西先生路線。

註二:【傲慢與偏見】過去有1940年電影版的女主角葛麗亞嘉遜Greer Garson飾演此角已經三十六歲,比這版老,成熟有餘天真不足;1995年BBC迷你影集版的女主角珍妮佛艾莉Jennifer Ehle是26歲,外型沒這版搶眼,較為知性,貼近原著描寫的第二眼美女型;至於1980年版的伊莉莎白葛薇Elizabeth Garvie,因片源難尋,至今未一探究竟。

avatar-img
楚天闊/影音亞空間的沙龍
44會員
427內容數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J有喜】最大的敗筆是加入前兩集的回憶片段,看到芮妮齊薇格與柯林佛斯的那種今非昔比容顏改變,活生生的愛情喜劇頓時變成恐怖片,驚覺原來一轉眼,自己也看BJ系列過了15個年頭了。
【BJ單身日記2:男人禍水】從電影一開始,編導就直接點明王子和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後,接下來該怎麼辦?在愛情的熱情退卻後,開始面臨到兩人間的相處問題...
就電影來看,以女性為發言主體,寫日記的方式書寫情慾、宣洩壓力,以及細膩刻畫女性心理、思想、生活的情節安排,【BJ單身日記】是一部很女性思維的電影,可是這並不是一部女性電影。
不管是『熔爐』還是『沉默』理當是照顧弱勢孩子的神職人員或社會福利機構人員、家長,卻成為傷害這群有苦說不出口的孩子們的兇手-不管是直接或間接動手。
在過去【使女的故事】並不是沒影像化過(1990年沃夫崗彼德森就改編成電影【世紀滴血】),只是不若這回影集版的反應熱烈。在時代氛圍下,【使女的故事】影集成了研究美國當代文化的顯學。
這個禮拜的颱風天在家看了@Steve Lee推的【她的危險遊戲Elle】,這部讓女主角伊莎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獲獎無數的作品,不知怎麼地,腦海裡一直出現另一位法國女演員伊莎貝拉艾珍妮Isabelle Adjani。
【BJ有喜】最大的敗筆是加入前兩集的回憶片段,看到芮妮齊薇格與柯林佛斯的那種今非昔比容顏改變,活生生的愛情喜劇頓時變成恐怖片,驚覺原來一轉眼,自己也看BJ系列過了15個年頭了。
【BJ單身日記2:男人禍水】從電影一開始,編導就直接點明王子和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後,接下來該怎麼辦?在愛情的熱情退卻後,開始面臨到兩人間的相處問題...
就電影來看,以女性為發言主體,寫日記的方式書寫情慾、宣洩壓力,以及細膩刻畫女性心理、思想、生活的情節安排,【BJ單身日記】是一部很女性思維的電影,可是這並不是一部女性電影。
不管是『熔爐』還是『沉默』理當是照顧弱勢孩子的神職人員或社會福利機構人員、家長,卻成為傷害這群有苦說不出口的孩子們的兇手-不管是直接或間接動手。
在過去【使女的故事】並不是沒影像化過(1990年沃夫崗彼德森就改編成電影【世紀滴血】),只是不若這回影集版的反應熱烈。在時代氛圍下,【使女的故事】影集成了研究美國當代文化的顯學。
這個禮拜的颱風天在家看了@Steve Lee推的【她的危險遊戲Elle】,這部讓女主角伊莎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獲獎無數的作品,不知怎麼地,腦海裡一直出現另一位法國女演員伊莎貝拉艾珍妮Isabelle Adj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