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情慾催眠,也就是用催眠來實現色情的情境。每當談到情慾催眠時,我最常被問到「催眠安全嗎?」、「我會不會被控制啊?」畢竟,單純性愛情慾就已經有風險了,再搭上催眠,會有這樣的顧慮相當合理。
是的,催眠有風險,但不是多數人想像的那些。這篇文章討論催眠的安全迷思,以及風險,如果你對催眠,或是情慾催眠感到好奇,卻有所顧慮,相信這篇文章能讓你更認識催眠。想更認識情慾催眠的話,請看
催眠高潮是真的嗎?。
催眠安全嗎?
拜影視媒體所賜,大家容易把催眠想像得又強大又危險。下面剖析幾個常見的安全迷思:
你不想要,就不會被催眠
大眾對催眠最常見的疑慮是:「會不會我與催眠師一對視就陷入催眠,完全沒有機會抵抗?」
不會的。催眠是一套程序,執行這套程序需要時間,也需要被催眠者主動配合。拿最經典的放鬆催眠舉例,它包含一系列的步驟:閉上眼睛、調整呼吸、放鬆身體的肌肉、想像畫面等等,每個步驟都需要被催眠者主動配合催眠師的引導。這是最常見的迷思:催眠師與被催眠者並不是對抗關係,而是合作關係。
催眠師無法催眠不願意配合的人。假如你不想被催眠,很簡單,當催眠師要你閉上眼睛,就盡量撐開你的眼睛;催眠師要你放鬆,就盡量吵吵鬧鬧,你就不會陷入催眠。
你不想要,就不會接受指令
催眠指令五花八門,在綜藝節目的催眠秀上,會出現諸如「聽到音樂就會想跳舞」、「以為自己是一隻貓」的指令,常讓觀眾半信半疑。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指令,實際上都是可行的,但有一個大前提:被催眠者願意接受這些指令。
會讓人以為被催眠者是被迫地接受指令,是因為他們通常都是閉眼、癱軟,沒有反應。其實,被催眠會沒有反應,並非失去意識,而是身體放鬆到不想動、不想回應。被催眠者仍然聽得到指令的內容,也能思考。如果他們聽到不想要指令,只要起身走人便是了。
但也有那種指令乍聽下極為誇張,卻還是能成功生效,又是為什麼呢?要知道,人在不同的前提跟環境,會有不同的接受度。比如催眠節目來賓「以為自己是一隻貓」太過羞恥,催眠師會附加一些條件:「你會以為自己是一條貓,你可以享受當一隻寵物無拘無束、被人寵愛的快樂,你會在安全、合理的行動範圍下模仿貓的行為,在任何時候當你想停止時,你可以馬上切換回人的行為模式」。這些條件強調自主性與安全性,又提供些許誘因,來賓或許便能接受。
(小小備註:根據我讀過的催眠書與催眠課程,「被催眠者不想要,就不會接受指令」是催眠界普遍認同的金律。但我必須承認,我沒有驗證這條準則的真偽,因為,我想不到一種實驗方式,能夠在「萬一」對方接受了他不願意的指令時,還不傷害到他。)
你不會醒不過來
也有不少人擔心自己深陷催眠之中,會再也醒不過來。
催眠有點像睡覺,你睡覺不會擔心醒不過來,催眠也是這樣。我遇到催眠後沒反應的人,通常就只是舒服到睡著,放著不出半個小時就會自己醒來。
催眠危險嗎?
沒有風險的事不存在,催眠也不例外。下面是幾個催眠常見的風險:
接受你不願意的指令
前面才說「你不會接受你不想要的指令」,現在又將「你不願意的指令」列為風險之一,似乎互相矛盾?
這是因為,有些事是你乍聽之下願意,但並非是你真正想要、或對你有益的。比方,今天小明想要減肥,如果催眠暗示小明:「現在起,你再也不會被食物所吸引」,小明八成會欣然接受這樣的指令。但小明的暴飲暴食或許有更深層的理由,比如他習慣靠吃美食來紓解生活壓力。催眠讓小明不被食物吸引,是抑制了他宣洩壓力的管道,治標不治本,反而導致小明的壓力無處釋放,陷入更難受的處境。
另一種接受「不願意的指令」的可能是,雖然下指令的當下你同意,但經過了時間推移,你的喜好改變,指令的內容不再適用。當情侶在許諾白頭偕老、專一忠誠時,往往不會考慮到分手的可能。不幸地,關係總可能會改變,曾經情願接受的催眠指令,一旦關係改變或終結,就會有如繡著對方名字的紋身一樣刺眼。
因此,事前溝通好催眠指令的內容,並且確保每個指令都能解除,是很重要的。
催眠詞設計有瑕疵
所謂的瑕疵,通常是設計催眠指令時,忽略了某些狀況。比如這個指令:「當你聽到彈指聲,會立刻像個木偶一樣,不能移動。」會有什麼問題呢?多的呢。如果不是催眠者彈指,而是第三者不經意的彈指聲,這個指令也會觸發;要是聽到彈指的時候,被催眠者正在走路,就會失去平衡而受傷,要是被催眠者正在騎車的話,就更危險了;如果有不知情的旁人在場,看到被催眠者突然僵住,或許會嚇壞他們。有漏洞的催眠指令無法應對突發狀況,容易造成意外。
另一種可能是,指令帶有模糊地帶,導致指令的成效無法預測。拿前面提到的指令「以為自己是一隻貓」作為例子,被催眠者會怎麼具現「自己是一隻貓」呢?也許在他的心目中,只要四足爬行、喵喵叫就像是一隻貓。但如果他的認知裡,貓能夠從高處躍下,於是被催眠時也這麼做,後果可就不怎麼有趣了。這也是為什麼在下這類的指令,會附加「你會在安全、合理的行動範圍下模仿貓的行為」這個條件。
要降低這樣的風險,仰賴催眠師的經驗與細心,考慮各種情形,並且使用精確的詞句。
碰觸到創傷
在催眠時碰觸到過往的傷痛,或者是心理疾病,都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催眠治療為了處理心理創傷,比較容易激起被催眠者的負面情緒,需要格外小心應對。情慾催眠不太會去碰觸到創傷,相較下風險比較低。但萬事都有意外,比如催眠情境設計是「想像躺在雲朵上,越飄越高」,偏偏被催眠者有懼高症等等。
如果事前溝通時把創傷跟恐懼症告訴催眠師,可以幫助催眠師避開不適合的催眠詞。催眠師也需要時時去觀察被催眠者的狀況。
結尾
情慾催眠可以玩得很安全。只要學習催眠的知識與技巧,就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減低催眠的風險。
要化解對催眠的迷思與擔憂,最有效的還是實際體驗一次簡單的催眠,便能了解「你不想要,就不會被催眠」是怎麼一回事。我遇到許多人一開始多少有點疑慮,不過在體驗過催眠後,都願意再試試進階的指令。
如果你讀完這些安全與風險後,覺得催眠的樂趣不值得冒這些險,那也很好。要是你依然躍躍欲試,歡迎你進入催眠的奇幻世界,祝你玩得安全,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