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到家訓就縮了,這部家訓其實提供了很多「非史官」的南北朝資料。會給我們更遠離「英雄故事」的時代視角。
所以花了點時間作一部分翻譯,就併在一篇看吧。
先介紹作者顏之推。
我們小時候學書法,嗯很少人會從王羲之那派學起吧。最常用的楷書入門,莫過於柳公權跟顏真卿二選一。
顏之推就是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玄祖父。
在魏晉南北朝這種當大官即化身世族的年代,顏之推也是建立起顏氏家譜的重要人物。
顏之推主要生活在南梁朝,他的父親給當時坐鎮江陵的親王蕭繹當參軍。親王開府,參軍算是滿高的職務喔。
像馬謖就是諸葛亮的參軍。
那這個蕭繹,就是後來西梁的開國君主:梁元帝。
哇,那顏之推富貴可期嗎?
沒有喔,所謂西梁,就是蕭繹建立,一秒被西魏打爆的政權。那幹嘛講?因為西魏並沒有消滅西梁,而是自己扶植其為「控南傀儡」。
這招以前北魏常常用的。
西魏即北周,但顏之推的事蹟,卻是記在隔壁《北齊書》中,你說奇怪不奇怪?
這就是他傳奇的地方啦。
顏家的祖學,是《周官》、《左氏》,顏之推很早就從爸爸那裡開始學習。他十二歲的時候,蕭繹辦講經,收門徒。
這算是梁武帝蕭衍大力推廣的一種模式。他自己最常講佛經,他兒子昭明太子也常常舉辦。
嗯,應該知道原本「經」是指「經史子集」、「四書五經」吧?
蕭繹宣導的,則是老莊道德經之類。那就比較偏清談。
原本顏之推是要藉講經會進入蕭繹門下,但他實在不喜歡道家的部分,就退出回家習儒了。
其實他名字有「之」,大概可以看出爸爸有依附道教的部分。
年輕的顏之推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漂亮的文章,也算自己闖出名號來。雖非門生,蕭繹照樣是徵辟他來當官,一樣是府內官而非地方官,地方官基本要朝廷才能任命的。
少年得志大不幸,顏之推變得很愛喝酒,不修邊幅,儼然就是標準南朝權貴公子哥的模樣。
後來,顏之推跟蕭繹的兒子出鎮地方,碰上侯景之亂被抓。待到侯景手握大權,顏之推返回江陵,蕭繹已經稱帝反對侯景政權。
顏之推這時被錄用為「散騎侍郎」,作為呈文書給皇帝的近侍官。
但就像上面說的,很快蕭繹就亡國了。
當時南征軍中,有個大將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遠的弟弟,覺得顏之推挺不錯的,就推薦給哥哥,要顏之推前往弘農報到。
然後下一句他就出現在北齊了。
WHY?
不知道顏氏家訓會不會寫,先由目前所知來看。
李遠身為西魏八柱國,就表示他原本是宇文泰十二將之一。你的直覺也沒錯,李遠是隴西李氏來著。
那在宇文泰洛陽大敗時,隴西李氏,獨孤信,趙貴等將都是「先撤」。宇文泰是沒算帳,但後來宇文護主政立周,這帳就算起來了。
以趙貴為謀反之首,獨孤信,李遠的兒子也都捲入。後來李遠也被賜死。
樹倒猢猻散,顏之推在這時趁亂逃走也是很合理的。不過他並沒有南歸,而是去了北齊。
時為北齊高洋為帝,對這個南學之士很是喜歡,把他留在了身邊。
顏之推聰明有才,得到北齊各任皇帝欣賞,也自然很多人想要除掉他,不過他本身無所爭,也是平平安安活到北齊滅亡。
當時顏之推就建議齊後主,不如我們逃往陳朝吧?齊後主覺得可行,但其他大將反對,最後大家還是被北周抓去了。
北周滅齊之後,迎來的不是太平盛世,反是大亂。一直到楊堅完全執政,顏之推才被復起。
楊堅篡周後,太子楊勇就招募了顏之推這個飽學老儒。不過沒多久老儒就過世了。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這人對於南北三國都是略懂略懂。
比起紙上談天下,顏之推的作品,將會帶給我們更多不一樣的風貌。
【序致】
聖賢之書,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是原版就有的。
魏晉之後,大家紛紛著書,寫來寫去重新詮釋第一次就上手,其實也不過都是相同的東西。
我是覺得啦,這跟屋子裡面蓋屋子,床上再放一個床沒兩樣。
這個我是顏之推。
今天我寫下這部家訓,不是要來糾正世道,單純就是要給我家小朋友的兒童讀物。
人啊,聽到同樣一句話,只相信跟自己親近的人。明明在同一個命令下行動,卻只挑選自己信服的部分來做。
這樣想要管小孩?老師朋友的告誡,都比不上家裡無知無識的奴僕。
想要治理天下?堯舜的大道都不如「我媽媽說」。
就算你們忘了家長是誰,也千萬不要忘了我在這本書裡面說的事情。
顏之推不是歧視女性啦,雖然他真的寫了「傅婢」跟「寡妻」。但其實那跟他的一生經歷很有關。
人的一生,要服侍過兩個末代皇帝,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講「傅婢」,是說梁元帝不信大將大臣,只依賴親信。
講「寡妻」,則是指齊後主時代,胡太后弄權。
顏之推表示:救狼喔。
我大顏家的家教可是很整密的……
順便劇透一下,顏之推寫祖譜是把顏良也寫上去的。
顏之推還在換乳牙的時候,每天就跟著兩個哥哥,早晚苦修。修咩?在歐洲叫做貴族禮儀的東西。
在君長面前可以做什麼動作,怎樣走路,怎麼說話,要有什麼樣的表情。
原來中國士人從小就讀演員訓練班,所以這些人在朝廷上說什麼做什麼真的不要太相信。
就像他的本傳隻字不提,自己寫家訓就說了,九歲時就喪父母,由哥哥繼續扶養。然後哪裡都不寫,可我們把本傳和家訓合在一起就知道,顏之推是個叛逆少年。
他十二歲的時候,荊州親王辦學,哥哥送他去學老莊,他跑了。
好吧,那哥哥在家教他家學周禮,他又說他愛寫文章。
真的很愛。
我們現在介紹的序文,他就是用四六文寫的,而且順暢之至,你不仔細根本沒注意到他有在玩格式。
凡人為格式所宥,大師駕馭格式。
不過自介中也說了,顏之推少年就是不修邊幅,跟本傳同。十八九歲後,他才開始認真,努力到二十歲,他就不太會犯大過錯了。
顏之推認為,人會犯錯,就是口不對心,本性跟當下的情感相衝突。他經常半夜反省自己的過失,最後決定都是they的錯。
關鍵的成長時刻失去父母嘛。
所以,才要做這篇家訓:就算你們忘了家長是誰,也千萬不要忘了我在這本書裡面說的事情。
那將讓你們一生受用無窮。
不用太認真,我也不會翻太多他的個人價值觀然後去吹捧。
就慢慢看而已,只是沒有打算整理重編,所以其實也不用勉強看。
【教子】
聰明的人,不用教也很聰明。愚笨的人,你再怎麼教也沒用。
但我們一般人,不教就不會懂。
古時候就有「胎教」之法。從小教育孩子應對進退,就可以少揍他一些。如果不教只愛,那就會養出糟糕的小孩。等到你發現他已經很糟糕的時候,就算你把他打死也改不了了。
一般人不教小孩,也不是說想要養出一個大壞蛋啦。
附帶一提,其實胎教不是在教小孩,是在教媽媽。因為女性從小不會學習這些禮法規矩,可成為媽媽之後,一舉一動必然影響小孩。
好啦,顏之推也知道一直靠邀沒人要看,開始說故事了,我們挑幾個。
比如說,齊武成帝的兒子瑯琊王,從小就很聰明伶俐。武成帝跟皇后都很疼愛他,給他的衣服飲食,都是太子等級。
太子即位之後,瑯琊王仍然擁有比其他親王更好的待遇。
注意了,齊武成帝不是死掉換後主,他是退位太上皇。但母親,太后仍然覺得不夠,常常跟太上皇說齊後主對弟弟不好。
瑯琊王不過十幾歲,已經驕縱得無人能制,娛樂服飾都要比照皇帝哥哥。
有一次他進宮,看到送來的新冰跟早李,就說他也要一份。
魏晉南北朝,冰窖已經開始流行,皇家有專門的官員,要在固定的時間去取冰回宮。
早李就是季節還沒到的李子,皇家獨享尊榮。
總之,瑯琊王沒討到,很是生氣。後來要是有東西先往後主那邊呈,官員工匠必定遭到太上皇的責罰。
顏之推又說,瑯琊王高儼之放肆,居然連宰相都被他殺了,有夠壞的。
殺完之後還帶兵拒捕,最後被齊後主幽禁到死,你看小孩不教就是這麼壞國棟樑。
瑯琊王當時不過是十四歲的中二生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抓這故事的原因了。
顏之推作為齊帝近侍,他的角度是這樣。但在北齊史書中,可完全是另一回事。身為北齊亡國之君,齊後主被描寫成一個大大的昏君,任用奸臣小人。
奸臣和士開很囂張,瑯琊王高儼也很囂張,大家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結果就是一山不容二虎。
於是和士開打算對高儼下黑手,被高儼察覺。
(這些都在牛弘篇提到過)
高儼就請侍中去通報哥哥,索討詔命殺和士開。那這個侍中也很高拐,想說齊後主一定不會同意,就把一堆雜七雜八的文件跟高儼上表放在一起,讓齊後主胡里胡塗簽了。
好,高儼得了命令,要帶兵去抓和士開。
當時的禁軍小隊長覺得不可能啊,請人去通報,又被侍中大大攔下來。抓到和士開之後,就直接送往御史臺問斬。
這時候,《北齊書》說高儼身旁的同夥逼他把其他奸臣也一併收拾了。
高儼召集了三千兵,京城皇宮無以為抗,情勢一下變得很緊張。雙方都趕快連絡外部軍閥來幫忙。
蘭陵王?假咖賣咧,蘭陵王要是這時入京,只怕皇帝就換他當了。
朝廷跟高儼聯絡的,居然都是大將斛律光。
斛律光表示,笑死,殺得好。然後就趕來當和事佬。
跟這些擁兵自衛屁孩不一樣,斛律光闖蕩沙場多年,直接就走進軍陣中,先面見後主,再孤身前往高儼陣營,把他帶出來請罪。
結束了這個回合。
那個搞事的侍中雖然不是顏之推本人,但其實顏之推的工作項目跟他也差不多。
關於這個事件,《北齊書》跟《顏氏家訓》有一段幾乎相同的描寫。也就是新冰早李那段。
《北齊書》:於南宮嘗見新冰早李,還,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無!」
《顏氏家訓》: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
《北齊書》的口白,應該來自於注記官的記錄,更接近高儼原話。以高儼無禮的人設,他叫哥哥尊兄是比較合理的。
甚至爸爸當時還在呢。
而顏之推所述,要嘛他避諱,要嘛是他聽人口述。時人一定是說至尊,不可能跟著原句稱兄道弟。
重點倒不是誰對誰錯,其實就是不同的視角看著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
【兄弟】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兄弟的形體,肉體是分開的,但「氣」是相連的。
這邊的氣當然不能解釋成內功,理解成氣運會更好一些。家人的命跟運是連結在一起的。特別是古時候,人們在成年之間,兄弟幾乎是過著同樣的生活。
圍繞在父母左右,走在一起。一起吃飯。衣服從哥哥傳給弟弟,學業從哥哥學到弟弟……對不起我拙於敘述,大概就像弟弟拿哥哥的一年級課本接著學那樣。
啊對,顏之推覺得姊妹的情分比不上兄弟,當然,那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年代。
姊妹之所以緣薄,就是因為她們的人生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你要姊妹像兄弟一樣友愛,就像拿圓蓋子去蓋方盒子一樣,終究是合不來的。
雙親過世之後,兄弟更應該像身體和影子一樣,聲跟音一樣。
「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
這很棒,其實你可以看出當時的科學概念。
因為有形,而後有影。
因為有聲,而後有響。
那其實顏之推很講究,也是他本身有好哥哥的緣故。
不過當他講到兄弟不友愛,家族分崩離析,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得到天下,卻不能愛自己的兄弟,那就很政治了。
顏之推主要的人生,都是在禽獸王朝北齊度過的。從高洋稱帝後不久一直待到北齊滅亡。
北齊不算高歡高澄,六個皇帝有三個是兄弟,其關係透過顏氏家訓,也算是不言而喻了。
那這邊他又偷換了一個概念。
前面寫「娣姒」在說姊妹,後面寫「娣姒」卻在寫「多爭之地」。其實就是娣姒的另一個意思:姬妾。
身為皇帝的近侍,顏之推不但明白北齊皇室的兄弟內鬥,對於後宮姬妾們的戰爭,看來也是略懂略懂。
他是覺得啦:「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講白了,不要爭繼承權就沒事,不過就是緣木求魚罷了。
【後娶】
娶到不好的後母,你的兒女們就要倒大楣了。
過去,顏之推在南朝生活。
南朝的習慣是,正妻過世,就由妾室來主持家務。一些雞毛蒜皮的麻煩事免不了,不過總是大節不虧,比較少家庭紛爭。
咁有影?從帝王本紀中其實也很難看得出來,大概就是南朝后妃比較不鬧事吧。
響應主題,顏之推的意思應該是,正室妾室的地位在南朝有絕對性,你再怎麼爭也沒有用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就是不爭了。
至於像蕭衍那種已經分家出去的叛亂者,我們就還是歸在兄弟不友愛好了(笑)。
那北朝的社會風氣就不一樣了。他們極度瞧不起側室,所以一旦正妻過世,就是重娶。三妻四妻,意思是娶好幾次都正常。
有趣,這點與其說有鮮卑人風氣,還不如說很兩漢。
劉備會一直娶正妻,沒有在把側室扶正的。
你說,曹操會啊……可曹操就是當代怪人,他不只不歧視側室,還很博愛這樣(笑)。
那,純推一下。
北朝應該還是維持著,身分低下才會給人當妾的習俗,這沒什麼問題。
不過南齊都還有:「姨女可為婦,不可為妾」、「姨家猶是寒賤,政可為妾耳」的說法,那麼應該是到梁武帝才轉換過來的。
蕭衍的老婆,在他稱帝之前就死了,之後蕭衍只追封她為皇后,四十年內不再立新后。
這就很符合顏之推所說的南朝風氣了。
而北朝這樣搞,很多人家裡的正妻,年紀比長子還要小。
前妻是貴族所出,後母則出身低下,結果同一家的兄弟,卻有著不同樣的待遇。甚至老爸死後,兄弟就打起遺產官司。
哥哥說後母是妾,沒資格;弟弟說哥哥不算嫡子,沒資格。
雙方把父親祖先的醜事全挖出來互相攻擊,這邊一直看一直想到袁紹袁術啦。
顏之推又表示,男人對待拖油瓶,通常都是很不錯的。你跟孟德很熟是不是啦。
但是後母一定都會虐待前妻的孩子。
他強調這不是性別歧視,是因為拖油瓶沒有繼承權,跟養狗狗沒兩樣,可愛就寵你啊。
但前妻的兒子,年紀十有八九比後母的大,各種結婚任官繼爵分家產的順序,都是靠前的,能不爭嗎?
而且這兩種,一樣都要糟糕的。
爸爸對拖油瓶太好,以後你的兒子一定埋怨,請洽曹丕。
繼母對前妻子太壞,兄弟之間感情一定不好,王祥表示我跟我弟很友好,你懂個屁。
顏之推的結論倒是不錯:「家有此者,皆門戶之禍也。」
字面第一層解釋,叫做家裡面有繼母有拖油瓶然後寵愛失當,都會造成家門不幸。但其實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稱「門戶」的。
白話點說,你家有頭有臉有錢,才會有這種禍。
很有趣的是,前面「教子」、「兄弟」的負面案例,顏之推大都取當代之人。這邊都拿古人出來說嘴。
明明嗆的是現在呢。
好的,家訓篇都不要太長,細水長流。
小地方就有興趣自品,我想開頭到這裡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顏之推看起來好像歧視女性,但其實他又強調自己並沒有。
魏晉南北朝之後,后妃的名諱相當顯著的在增加。最稀缺的就是北魏,跟幫他們做史的北齊。
而遊走於天下的顏之推,慢慢在感受不同國家價值觀的變化。
下一期,顏之推會帶我們更深入這個議題。
女性的地位,並不是「尊卑」兩字可以說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