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0/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只是陳述事實。」——當「你覺得」變成「標籤」

《動物方城市》裡,茱蒂兔子警官的記者會。
《動物方城市》裡,茱蒂兔子警官的記者會。
「我只是陳述事實。」
(溫馨提醒:內含《動物方城市》劇情翻轉雷)
  《動物方城市》裡最精采的劇情反轉,是茱蒂兔子警官發現了市長秘密將發狂傷人的肉食動物囚禁並調查原因,記者會上擔心受怕的人們自然亟欲知道為何動物們發了狂。證據全部顯示,發狂的只有肉食動物們,茱蒂也如實告知。然而當記者繼續追問原因時,茱蒂將之歸咎於肉食動物的本性──幾千年前便留在肉食動物DNA的捕獵本能。
  記者會上的一席話,不僅破壞了方城市(Zootpoia)原本各種類動物和平相處的模式,更撕裂了她和狐狸尼克的友誼。
發狂了都是肉食動物,是事實嗎? 是。
但那是因為他們的暴力本性所致嗎? 不知道。
  茱蒂其實不知道,那只是她的推測,她依據過往對於肉食動物的恐懼所做出的推論。她也不知道她的一席話,會帶來如此大的傷害。誠如她在記者會後和尼克的對話,「她只是陳述案件的事實」,尼克跟他們不一樣啊,尼克是隻好狐狸,不會傷害兔子的好狐狸。
「喔,現在倒有個『他們』了是吧?」
  對尼克來說,茱蒂輕易地去畫出了「我們」與「他們」,即便好狐狸的和善尼克與那些肉食動物不一樣,也改變不了尼克是一隻肉食動物的這件事,「肉食動物=危險」的標籤並沒有因為尼克不是一隻壞狐狸而被撕掉。事實上,對於特定團體的刻板印象之所以難以消除,正是因為我們容易去劃出特例。例如看見了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女性,我們稱呼她為「女強人」,她與其他女人不一樣、她不是那些沒有能力的女人。因此,我們繼續鞏固了心中「女人比較難有事業成就」的刻板印象。

  回到電影,茱蒂不知道的是,當她站在麥克風前,她的話語是具有權力的。當她輕易的將某個「統計事實」歸咎於某些「缺乏科學論證的原因」時,撕裂就造成了。「標籤」的用意,原先只是方便我們的大腦去區別不同類型的人,然而這個分類往往讓我們遺忘了標籤底下,仍然是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人。「標籤」另外可怕的是,那些被標籤著的人們往往會因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而變成刻板印象中的模樣。一如電影中尼克和茱蒂談到他兒時滿懷熱血去參加童軍,卻被其他草食動物強掛上口罩、避免身為狐狸的他開口咬人的創傷經驗,尼克對茱蒂說:
「如果整個世界都認為狐狸是奸詐狡猾的,那我也沒什麼必要努力去成為別種樣子了。」
  尼克在同伴的眼中當不成那個熱心善良的童子軍,他只好成為人們印象中狡詐的狐狸,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其他的可能性。

  故事的最後發現之所以只有肉食動物發狂,其實是綿羊副市長想藉由恐懼操弄草食與肉食動物對立的奪權陰謀。「恐懼永遠有用」,羊咩咩副市長透過草食動物對於肉食動物的恐懼,差一點便詭計得逞。而她的邪惡計畫之所以差點成功,只是因為茱蒂那些根據事實所做出的推斷。
  許許多多的族群衝突都是來族群之間的不夠了解(甚至導致恐懼)所導致,《動物方城市》裡兔子茱蒂和狐狸尼克兩人在互動中,慢慢發現自己對於對方族群的許多印象並非事實。也是藉著這些平等的交流,才讓他們慢慢撕掉貼在對方身上的標籤。於是,尼克雖然是隻狐狸,他同時也不只是一隻狐狸,他可以擁有世人對於狐狸這個標籤以外的所有可能。撕掉標籤之後,才能達到動物們對於方城市這個烏托邦所嚮往的:
「只要你願意,你可以成為任何人,無論你是誰。」

後記: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是2017年賴清德時任行政院院長時的發言:「現在感染愛滋病的主要來源已不是共用針筒,而是由男男同性戀所引起」。恰好前一年《動物方城市》這部相當優異的電影很適合拿來談刻板印象,也因此有了此文。原文在 2017/09/26 發表於臉書粉專,可見此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