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終極薛曼-M4A3E8薛曼中戰車

M4A3E8中戰車
M4A3E8中戰車
作品:M4A3E8薛曼中戰車 套件生產商:日本田宮(車體),台灣戰鷹(履帶) 比例:1/35 塗裝:美國陸軍第4裝甲師第37戰車營所屬車,1945年4月於德國中部
隨著薛曼戰車開始換裝長管的M1 76mm 50倍徑主砲,薛曼面對德國「動物兵團」或多或少開始尚可一戰,而非總是挨揍。但在歐洲戰場陸續有報告傳出,薛曼面對泥濘地形時經常會受困、動彈不得。另外,當薛曼被敵火擊毀時,經常隨之發生彈藥殉爆,造成車組乘員的慘重傷亡。讓美軍兵工部門苦思良久,不斷開發試作車以尋求解決之道。最終以成果最佳的T23試作車為藍本,對薛曼戰車進行如下的重大改良:
1.加寬履帶尺寸,寬度從原本的16.5吋改為23吋。
2.搭配加寬的履帶,懸吊系統從原有的垂直彈簧平衡懸吊(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VVSS)換裝為水平彈簧平衡懸吊(Horizont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HVSS),以適應加大的承載輪和成對配置的路輪。
3.主砲再次升級,從M1/M1A1 76mm 50倍徑砲換裝為M1A2 76mm 52倍徑砲,新型主砲有更高的砲口初速,並裝備砲口制退器以改善排煙和射擊效率。
4.戰鬥室內的彈藥庫改裝為濕式彈藥庫,彈藥架之間的空隙全部灌入水或冷卻液形成水箱,當彈藥被誘爆時,爆炸的威力和高溫就會先被水箱的水中和,從而大大減少大量彈藥殉爆或延燒的機率,增加車組成員的生還率。往後所有配備濕式彈藥庫的薛曼,在型號中都會加上W字母作為識別。
稍後這種大改版薛曼車型,於1944年3月起開始在生產線上製造,其中又以A3型產量最多(2,539輛)。該版本的M4A3後來型號改為M4A3(76)W HVSS,或稱M4A3E8,又名「簡單8號」(Easy Eight),被視為薛曼車系中最強的改良型。
第一批M4A3E8在1944年11月運抵歐洲,交付第8裝甲師,其後其他裝甲師也陸續獲得「簡單8號」。而第一支將其投入戰鬥並獲得功勳的,是在突出部之役率先打破德軍巴斯通鎮包圍網,解救守軍的第4裝甲師。
戰後,大多數「簡單8號」跟隨駐德美軍留在歐洲,或是當作軍援物資援助歐洲各國,另有部分於1950年韓戰爆發時,被轉運至韓國以替換面對T-34/85毫無辦法的M24輕戰車。
本車塗裝隸屬於美國陸軍第4裝甲師,這個師於1941年4月15日成軍於紐約州德拉姆堡(Fort Drum , NY)。該師是二戰美軍少數沒有官方綽號的部隊,1944年7月底登陸歐洲後被納入第3軍團第8軍麾下,並立即參與了著名的「眼鏡蛇作戰」(Operation Cobra),從諾曼第一路轉戰到亞爾薩斯-洛林地區。突出部之役時被第3軍團司令巴頓中將作為反攻的矛頭,於聖誕節隔天突破德軍的巴斯通包圍網,救出受困的第101空降師。而在是次反攻擔任先鋒重任的,即是第37戰車營,營長是日後其名被冠名在M1主戰車上,曾任駐越美軍總司令和陸軍參謀長的克雷頓.艾布蘭(Creighton Abrams,時任中校)。
二戰結束後,裝4師和「大紅一」-第1步兵師被指派為駐德佔領軍,直到1949年5月20日解散復員。但稍後因為冷戰因素,於1954年6月15日重新在德州胡德堡(Fort Hood , TX)成軍,1957年轉調德國,直到1971年5月再度解散。不過,該次解散只是名義上的,麾下部隊大多健在,只是上級單位的番號換成了第1裝甲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