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其實我們都想與人連結-《致命登入》讀後感

文/圖:邱馨儀諮商心理師
前幾週讀了吳曉樂的《致命登入》,一本關於網路遊戲、繭居族和網路性誘騙的小說。
(以下內容微有雷,請審慎閱讀,但說不定讀後會讓你立馬想追這本小說,也是好事一件!)
小說主角陳信翰原本是人生勝利組,家庭美滿又成績優異,無奈二十歲時人生發生巨變。一場車禍改變了他的身體,使他能看見人之將死的信號-將死之人會被黑霧所纏繞。為了逃避預知人之將死卻無能挽救的心理負擔,陳信翰只能終日躲避人群,在房間裡上網打遊戲,成為讓父母痛心失望的繭居族。
某天陳信翰打遊戲認識且他非常喜歡的網友夕梨約見面,他鼓起勇氣出門赴約,卻意外發現夕梨身上有黑霧竄出,為了拯救夕梨可能遭遇他殺的危險,逼得他不得不走向人群,穿梭在網路與現實世界之間展開救援行動,在過程中也促使他省思自己過往與人互動且賴以為生的價值信念。
我們以為繭居族或躲進網路裡的人不在乎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但有沒有可能,其實他們在意的不得了?
如果陳信翰不在意人的死活,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大概就能繼續人生勝利組的人生,可他就是無法不在意,加上事情的詭異使他感覺說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與理解,既無人懂又沒法排解,只能獨自躲起來了。
排除一些特殊的身心障礙,人類的身體幾乎是建造來與別人依附的,我們都有與人連結的本能,但為何有些孩子會繭居起來?有多少躲在房間或是網路裡的孩子與陳信翰有類似的心理歷程?他們不是不在意現實人際關係,而是在意到很痛苦,痛苦到必須放棄與人連結才能活下去。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網路成癮或繭居族的核心、要被看到的是他們尚未被理解的痛苦,以及與人連結的困難。
或許你會問,把痛苦說出來讓人理解,大家一起想辦法有這麼難嗎?幹嘛躲起來?我會說,還真的不容易。親子關係的好壞是一個因素、社會對事件與人的觀感也是一個因素、當事人本身的個性特質與過去經歷又是一個因素,有時候連當事人都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又要如何說?
大概接納孩子目前的狀態是最難卻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吧。
陳信翰因為與人連結的痛苦而繭居,也因為與人連結的渴望而走出來。當他想要拯救喜歡的夕梨,他可以離開房間,願意跟從未見面的人說話。
成為繭居族或網路上癮的樣態百百種,其中的成因也可能錯綜複雜,想要改變現況,一項策略或一個方法不見得一體適用,但至少我們知道接納、有意義、有能感的人際連結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小說裡的另一位人物夕梨,孤獨而自卑,想尋求依附與被肯定,因而陷入了網路性誘騙的危機中。男子不斷操控與貶低夕梨,但夕梨不是轉身離開,而是努力符合男子的標準,討他歡心。
書裡對這樣的心理狀態有一些描述,談及人們特別會被「否定」自己的人所吸引,想要證明自己其實很好,想得到對方的認同。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嗎?或是哪一類的人容易這樣呢?
我們是在人際互動中建立起自我概念與自尊的,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或社會的否定與忽略強烈且持續,大概自己也會否定自己,同時也會非常熟悉被否定的感覺。生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境、與一個否定自己的人相處反而是習慣自在的,所以即便這是一個不健康的關係,習於被否定的人還是投入了。
然而得不到的東西總會一再召喚,我們會不斷努力尋求,企圖證明我是可以的。我可以得到、我可以克服、我可以改變他、我可以被重視,這讓我們感覺能掌控人生、證明自己不像他們所說所做的那樣一文不值!
如果這樣的趨力被誘導用於負面且危險的事情之上,就容易讓自己落入被操控的危機中。
面對網路性誘騙,網路安全的宣導是重要的,然而個人健康的自尊、正向的自我概念、支持性的人際網絡才是根本。
預防孩子網路成癮(甚至是任何類型的成癮)與網路性誘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在孩子每一天的生活中,他是否逐步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正面的自我概念與支持性的人際網路了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