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翻譯,原文:
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昭和19(1944)年2月23日,每日新聞其中一面上刊登了兩篇報導,標題分別是「勝利或滅亡?戰局終於走到這一步」「竹槍不濟,現在急需的是飛機,尤其是海洋航空機」。
這兩篇報導以客觀角度分析當時日本軍處於劣勢的原因,文中暗批東條英機提倡的精神主義,想當然耳觸到了逆鱗,寫下這兩篇報導的記者新名丈夫也收到大日本帝國陸軍的懲罰召集。當時新名的身份是海軍記者俱樂部主任記者,被陸軍懲罰召集這件事後來因海軍抗議而解除,但為了避開再召集,新名還是以海軍報導班員的身份被送到菲律賓,親眼目睹並採訪了不少迎擊美軍的年輕特攻隊隊員。
【嚴厲的言論審查】
1944年2月17至18日,日本海軍在中太平洋的軍事要港——特魯克,因美國海軍機動部隊的猛攻而毀壞。事態不容樂觀,東條英機內閣自19日起開始進行內閣改造,撤換一部分閣僚,更在21日打破行政與軍權分立的慣例,當時已經兼任軍需大臣、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軍銜為陸軍大將)就任統帥陸軍的參謀總長,海軍大臣嶋田繁太郎大將則兼任海軍軍令部總長。
簡單來說,這就是讓「軍權」凌駕且支配政治,這樣的決定當然引來媒體、甚至軍中反對或疑問的聲浪。前任參謀總長陸軍大將杉山元就堅持「統帥權(指揮陸海空軍的天皇大權)獨立」且表達強烈反對,但東條卻沒有理會這些意見。
戰時日本還有出版法、新聞紙法、國家總動員法等限制言論自由的法律,就算持反對意見也無法暢所欲言。
【沒有具體策略 誇誇其談的精神論】
2月22日,東條內閣進行了改造後的第一次閣議。閣議歷來都是在首相官邸進行,但東條英機這時卻又破格將地點設在宮中。翌(23)日,各大報紙都用大篇幅報導東條英機在閣議中的發言。
每日新聞用整面頭版刊登。大標是:
皇國存亡立於歧路,首相・閣議強調一大勇猛之心
秋正危急,動員全國之力以開拓果斷必勝之道
應對轉機之新對策已有定案
內容如下:
統帥與國務之緊密化需更上一層,政府與國民其利斷金、全力以赴,必將於大東亞戰中勝出。
現今正是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我等需返璞歸真,捨棄一切褒貶毀譽,大膽率直地步上堅信之正道坦途。
面對重大戰局唯有積極果斷一途,此為御奉公(奉仕國家及天皇)之真諦,各大臣及各方面領導人皆須有堅忍不拔之信念。
結論是:
值此多事之秋,只要國民皆心存高歌猛進之奮起精神,必能尋到打開艱難局面之道。
我與在場諸君一同信奉我軍必勝,抱持以身殉國之覺悟,實現名符其實之政戰合一,貫徹積極果敢之政策。如此達成聖戰目的指日可待,必可安聖慮也。
如上內容可看出,所謂的「應對轉機需有的新對策」幾乎沒有具體方案,主要都是空虛的精神論。
【冷靜分析時局的兩篇報導】
「勝利或滅亡?戰局終於走到這一步」列出昭和17(1942)年8月美軍登陸瓜達康納爾島後,接連在南太平洋日本軍據點拉包爾發生攻防戰,以及美軍攻入中太平洋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特魯克島等軍事行動,將這些比喻為從南邊及東邊逼近日本的剪刀之刃,寫下如下內容:
特魯克乃至同一側方向的制海權及制空權若是落入敵手,到時事態會如何,攤開地圖就一目了然。
國家正立於存亡的歧路上,開戰以來已經過了二年二個月,我軍初時威風赫赫的氣勢已被敵人重振的士氣翻轉,「不是勝利就是滅亡」這樣的問題已經漸漸成為現實。
大東亞戰爭就是太平洋戰爭,也就是海戰。我等最大的敵人從太平洋另一側而來,海洋戰的攻防毋需多言是皆在海上,而且目前太平洋攻防間的決戰並不是在日本本土的沿岸,而是在數千海里之外相互爭奪基地。若是讓敵人逮到機會侵襲本土沿岸,那可就萬事休矣。
「竹槍不濟,現在急需的是飛機,尤其是海洋航空機」的報導中則指出:
現在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我國在戰爭中真的處於優勢嗎?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以來已過一年半有餘,我軍忠勇的陸海將士仍在血戰死鬥,但太平洋戰線卻節節後退,我等也是時候該深切反省這血淚的事實了。
瓜達康納爾以來戰線不停後退、阿圖與吉爾伯特的玉碎(全軍覆沒),這一切的肇因不就在於我國海洋航空兵力與敵軍相比人數處於劣勢嗎?
航空兵力才是勝敗關鍵。
結論如此寫道:
敵軍開著飛機攻來,那竹槍肯定是不堪迎敵的。帝國存亡取決於我等如何集結現有戰力,重中之重難道不該是加強我軍航空戰力嗎?
上述每一項都是在冷靜分析情勢後敘述全盤戰局,最後對日本在戰時還需要做什麼提出建議。
【對東條發言提出異議的社論】
同一天每日新聞還刊出了一篇題為「如今正是深思的時候」的社論。整篇論述著眼在「增加產量、國民生計、防空、撤離等決戰體制並未妥善整備」,但其中還對日本軍隊的「大本營發表」提出如下疑問:
對許多國民來說,攻入內南洋特魯克島的敵軍後來如何可說是一大關心事。廿一日大本營發表「完整的真相」,表示在敵軍猛攻兩日後將其擊退。雖然不知道具體到底是退到了哪裡,但至少應該是已經從特魯克島上完全撤退,只是這期間我軍損害幾何卻不明。我認為真相反而應該隱藏於此才是。
還言詞辛辣的寫道:
只有必勝的信念是打不贏這場仗的。最後取得勝利終歸需要信念支撐,這點是沒錯,但這也是因為有其他條件在中間取得平衡,沒有抱持必勝信念就一定會打勝仗這回事。
我國至今為止,亦或是現在仍持續採用的施政方針,真的確信能引領我們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上述內容就是對東條英機閣議發言的其中一條「值此多事之秋,只要國民皆心存高歌猛進之奮起精神,必能尋到打開艱難局面之道」提出疑問,字裡行間皆是否定的意思。當時的東條英機政權是政權軍權一把抓的獨裁,因沒有具體策略而連吃敗仗,還給日本國民按上精神主義,要他們拿起竹槍與敵軍的近代兵器對抗。刊出上面的幾篇報導與社論,可以說是報社對東條政權的抵抗。
___________________
寫這兩篇報導的記者新名丈夫被懲罰召集,這個事件被稱為「竹槍事件」。新名的懲罰召集因為海軍抗議被取消,但同一期召集的人最後都被送到硫磺島,全員慘烈陣亡。
這是二戰時候發生的事了,但看了這幾天俄烏局勢發展覺得很有既視感,不管哪個時代的獨裁者還真的都是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