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短講|《蟬》,清高的隱喻

唐詩短講|《蟬》,清高的隱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打開任何唐人絕句選集,大概都看得到虞世南的《蟬》,他是由陳、隋進入唐朝的重要詩人,擔任過弘文館學士、秘書監。擅長書法,是初唐著名的書法家;工於文詞,被文學史家公認為太宗朝重要的宮廷詩人。

虞世南生於陳朝永定2年(558)一直活到太宗貞觀12年(638)才離開人世。流傳詩史的五絕名作是《蟬》,全篇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詠物詩,吟詠的對象是蟬。前兩句在講蟬的外形、食性與聲音,說到蟬性高潔,蟬喙有如帽帶;它棲息枝頭,飲露為生。後兩句説到蟬聲遠傳,乃因所在位置之高,並非憑藉秋風之傳送。

在此,詩人使用「借主喻客」的手法,將蟬「人格化」;一方面頌揚蟬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對自己擁有的品格懷著高度的自信,並隱約暗示自己俱有「顯宦的身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神來之筆,藴涵著全詩的主題,就是:自己如蟬之清高。

一般詠蟬詩大概只會吟詠到蟬的嘶叫聲,然而虞世南這一首五言絶句卻稱揚了蟬的品性與格調。

詩史上還有幾首詠蟬名作,可以引幾句來比較。比如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很能突顯繫獄的冤屈;賈島的「折翼猶能薄,酸吟尚能清」兩句,傳神顯現他貧居卻兀傲的情致。李商隱的「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兩句,則隱喻他寂寞落泊的處境。至於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卻將自己歙然自得、顧盼自遠,寫得既簡約又深刻。諸位好友以為然否?

https://www.potatomedia.co/s/7DBp9UR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7.5K會員
820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邊讓今朝憶蔡邕,無心裁曲臥春風。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九) 李賀這首短詩猶如一枚時光膠囊,將「歷史記憶」、「當下體驗」及「未來想像」壓縮在短短28個字之中。從表面的文字來看,詩人似在表達一種隱逸情懷,但細讀之下,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更為複雜的時光辯證。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夏,杜甫來到成都,已經兩年多。承成都尹嚴武的資助,生活逐漸穩定。和村野父老往來,承鄰里村民見贈一籠櫻桃,杜甫非常開心,作了《野人送朱櫻》一首抒發他的欣喜及飄泊西南的複雜感受,此為杜甫七律的精品。
最近因討論台灣中華郵政《麗人行》郵票,溯源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宋代畫家李公麟的《畫麗人行卷》,進而追本至詩聖杜甫的新樂府詩《麗人行》,這樣的巧合,無疑是經典的奇妙聚會。
「邊讓今朝憶蔡邕,無心裁曲臥春風。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九) 李賀這首短詩猶如一枚時光膠囊,將「歷史記憶」、「當下體驗」及「未來想像」壓縮在短短28個字之中。從表面的文字來看,詩人似在表達一種隱逸情懷,但細讀之下,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更為複雜的時光辯證。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夏,杜甫來到成都,已經兩年多。承成都尹嚴武的資助,生活逐漸穩定。和村野父老往來,承鄰里村民見贈一籠櫻桃,杜甫非常開心,作了《野人送朱櫻》一首抒發他的欣喜及飄泊西南的複雜感受,此為杜甫七律的精品。
最近因討論台灣中華郵政《麗人行》郵票,溯源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宋代畫家李公麟的《畫麗人行卷》,進而追本至詩聖杜甫的新樂府詩《麗人行》,這樣的巧合,無疑是經典的奇妙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