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縫衣針,再回到她手上

    「這個釦子掉了…」下午,半睡半醒半玩的阿妹,手指玩著阻隔她探出欄杆,而放置的半月枕,迷迷糊糊的嘟嚷著。
    看著整顆好好的半月枕,看看手錶時間4:10,嗯,她該起床,說:「阿妹,我們來縫釦子好不好?」,趁著她想做縫補事,順勢挖她起床。
    將阿妹移到輪椅上,同時將半月枕交給她抱著準備縫補,將桌板架上輪椅,拿出針線盒,她認真挑選她想的顏色。
    阿妹出院後不久,偶爾會出現將手指放唇邊做出微舔、以及指間留在髮髻徘徊的動作。讓我想起了奶奶、媽媽之前縫衣服的手勢。詢問阿妹家人,知道她車禍前,非常善於用縫紉機縫補家人衣物。
    於是,產生讓阿妹進行縫補動作的想法。
    和當時職能治療師說此想法,他表示以阿妹的身體及意識狀況可行,鼓勵我進行。
    職能治療師說,長輩和孩子的練習不同之處在於,小孩子是空白的開始,所以需要用許多擬真的道具訓練他們銜接真實生活;但是,長輩有滿滿的生命經驗,反而需要真實生活情境,耐心觀察、嚐試的「找出」他們過往生命的連結。
    在試找大號縫衣針過程中,職能治療師半開玩笑的鼓勵著焦慮的我說:「阿妹有她的本能,真不小心刺到了,就當成被測量血糖的針刺了一回。」於是,我到五金行,用20元解決縫衣針問題,也翻出許多未用的線盒。
    終於,縫衣針再度回到阿妹手上躍動著,雖然無法進行細緻縫補動作;卻散發著肢體本能的美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