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前言

禪宗裡有則慧海法師的故事: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睏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景德傳燈錄‧卷六)

走路的三個階段

小孫子剛學走路時,步態蹣跚,左晃右搖,然而一刻不停的,一心一意在走路上,他根本沒想到其他,就只是右晃左搖的勇往直前…。

一般人在走路時,可能根本沒注意到自己在走路吧,心裡想著這個那個,耳裡聽著這個那個,手裡拿著這個那個,口裡喝著這個那個,他有在走路嗎?表面上是的…

<冥想靜心的練習>一書中有所謂的"行走靜心"。先深呼吸幾次後,把心靜下來後,開始行走靜心。舒服的站著,眼睛張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身體的重心平均分散在腳上,雙臂自然垂放在身體兩側。然後把注意力放在腳上面,注意一下腳趾,看看能否感受到每根腳趾。覺察一下腳和鞋接觸的感覺;覺察一下腳踏在地上的感覺;就只是感受一下,不要有任何想法,不要起任何情緒,就只是感覺一下…
把重心慢慢的轉移到左腳上,注意一下每一個細微的身體變化,例如平衡的改變,肌肉的伸展,腳踝的承重,右腳的抬起、前移、放下、碰地、承重…,接著是左腳的抬起、前移、放下、碰地、承重…,專心注意著腳的移動,以及接觸地面時的感覺,同時不要放過身邊的景色和聲音。你可以心在心中默唸「抬,放;抬,放…」。接著,慢慢的覺察到自己抬放時的動作和感受,抬起左腳,把腳往前伸,把腳放在地上,把重心放在左腳上;抬起右腳,把腳往前伸,把腳放在地上,把重心放在右腳上…;抬起,前移,放下,停頓;抬起,前移,放下;停頓…你自然而輕柔的移動著,認真的感受著當下這一步的經驗…,你在走路,你就只是在走路。

看山是山

《指月錄》卷二十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祗是山,見水祗是水。」

結語

我走路時經常胡思亂想,很少注意到自己正在走路,好像還在「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因此,正在注意並練習走路時專心走路,把注意力放在:抬起,前移,放下,停頓;抬起,前移,放下;停頓…依照<冥想靜心的練習>一書的說法,你還可以將此種不管做什麼就只專注正在做著的這件事兒上頭,沒有其他的想法,不起任何的情緒,就像慧海法師的說法:「饑來吃飯,睏來即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 過去那個當下,例如三年前中秋節的晚上,你有很多的想法和心情,但那些都已經過去了,不會再回來了,你記得也沒用,你追憶也沒用,你後悔也沒用…它就是過去了;不會再回來了。
老婆從冰箱翻出了一盒郭元益的禮盒,我問他那裡來的,她慎重的介紹其由來,是她的一個球友嫁女兒時送的。球友提到自己結婚時,希望能送郭元益喜餅給親友,然而未能如願,因而一直梗梗於懷,念念不忘…,換自己嫁女兒了,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要郭元益喜餅。 三十年了,當年的心願如今才得以滿足。我相信重點不在餅,而在她認為
如果沒有了那個不快樂的故事,那還會有什麼不快樂? 前言 你知道嗎?這幾本書和人的共通處都是:心靈受傷。這些東東為何會同時到來?物出必有因,是要我把心力放一些在<情緒受傷>上面嗎?那就嘗試看看吧? 受傷者怎麼說? 我們先來看看受傷者是怎麼說的: 歐普拉 黃大米 謝金燕 托勒描述的案例 紫嚴導師的描述
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東坡有首描述春景的<蠂戀花>,它是這麼說的: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你看到那道牆了嗎?你編織了什麼樣的角色和情節了呢?
歲月靜好,不必為瑣事煩心 前言 事情講開就沒事 對意圖的察覺是可以實驗的 人都需要認可 我們受到過去的影響 結論 有事就講清楚。遮掩反易造成誤解; 心中常帶善意,因為別人是察覺得到的。 不吝鼓勵和讚美,對任何人都適用。 不必受人舉止的影響,我們控制不了別人,但卻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舉杯消愁愁更愁 辛棄疾有兩首專事描愁的<醜奴兒> 其一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其二 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 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
《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 過去那個當下,例如三年前中秋節的晚上,你有很多的想法和心情,但那些都已經過去了,不會再回來了,你記得也沒用,你追憶也沒用,你後悔也沒用…它就是過去了;不會再回來了。
老婆從冰箱翻出了一盒郭元益的禮盒,我問他那裡來的,她慎重的介紹其由來,是她的一個球友嫁女兒時送的。球友提到自己結婚時,希望能送郭元益喜餅給親友,然而未能如願,因而一直梗梗於懷,念念不忘…,換自己嫁女兒了,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要郭元益喜餅。 三十年了,當年的心願如今才得以滿足。我相信重點不在餅,而在她認為
如果沒有了那個不快樂的故事,那還會有什麼不快樂? 前言 你知道嗎?這幾本書和人的共通處都是:心靈受傷。這些東東為何會同時到來?物出必有因,是要我把心力放一些在<情緒受傷>上面嗎?那就嘗試看看吧? 受傷者怎麼說? 我們先來看看受傷者是怎麼說的: 歐普拉 黃大米 謝金燕 托勒描述的案例 紫嚴導師的描述
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東坡有首描述春景的<蠂戀花>,它是這麼說的: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你看到那道牆了嗎?你編織了什麼樣的角色和情節了呢?
歲月靜好,不必為瑣事煩心 前言 事情講開就沒事 對意圖的察覺是可以實驗的 人都需要認可 我們受到過去的影響 結論 有事就講清楚。遮掩反易造成誤解; 心中常帶善意,因為別人是察覺得到的。 不吝鼓勵和讚美,對任何人都適用。 不必受人舉止的影響,我們控制不了別人,但卻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舉杯消愁愁更愁 辛棄疾有兩首專事描愁的<醜奴兒> 其一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其二 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 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將走路視為一種修行,讓身體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這便是身體與心靈的對話。這種體驗與爬山、騎單車十分相似,肉體上的疲勞常常與心靈上的自我對話交織不斷。「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我是誰?」⋯⋯ 幾年前隨著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的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
Thumbnail
#67 安靜的當下, 我聽得見風聲、鳥語蟲鳴,還有我自己的腳步聲,甚至是心跳聲。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愛上走路、感受當下的美。每一步都要像「國王在奏摺上蓋印章」一樣謹慎仔細、全神貫注。「提起腳。吸氣。向前踏步,先放下腳跟,然後是腳趾。呼氣。感受腳底穩定地踏在大地上。」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將走路視為一種修行,讓身體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這便是身體與心靈的對話。這種體驗與爬山、騎單車十分相似,肉體上的疲勞常常與心靈上的自我對話交織不斷。「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我是誰?」⋯⋯ 幾年前隨著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的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
Thumbnail
#67 安靜的當下, 我聽得見風聲、鳥語蟲鳴,還有我自己的腳步聲,甚至是心跳聲。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愛上走路、感受當下的美。每一步都要像「國王在奏摺上蓋印章」一樣謹慎仔細、全神貫注。「提起腳。吸氣。向前踏步,先放下腳跟,然後是腳趾。呼氣。感受腳底穩定地踏在大地上。」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