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16《靜止的流水》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raw-image

阿姜·查:
訓練心的正確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長智慧。別認為只是靜靜地坐著就是訓練心,那就有如石頭壓住草一般。人們迷醉在這裡面,認為「三摩地」就是坐。那只是「三摩地」的一個名詞,但實際上,假使心有「三摩地」,那麼行就是三摩地,坐也是三摩地……坐有三摩地、行有三摩地、住有三摩地、臥也有三摩地,這些都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說:「我無法禪坐,因為我太煩躁了,我只要一坐下來,就想這想那……我辦不到。我的惡業太重了,應該先消完我的惡業後,再回來禪坐。」 沒問題,去試試看,去試圖消完你的惡業……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他們為何這麼認為呢?這些所謂障礙的東西,是我們所必須研究的。只要我們一坐下來,心就立即向外跑。我們也去追隨它,試圖將它帶回來,再做審察……然而,它又跑走了;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習的。

絕大多數人都拒絕從自然中去學習……,就如同一位拒絕作功課的頑皮學生。他們不希望看到心的變遷,這樣你怎能增長智慧呢?你必須和變遷同住。當我們知道心就是如此──不斷地變遷,一旦認識這是它的本性,我們就會明瞭。我們必須知道哪時候心在想善和哪時候在想惡,它一直在變遷,我們必須認識這些事情。假如我們瞭解這點,那麼,即使我們在想的時候,一樣能安住於平靜中。

raw-image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因此,在放鬆與專注的狀態中,我們去觀察念頭的起落。就像看鐘擺一樣,但是看見而不干涉。只要不隨著它轉,也不強加壓抑,漸漸地對於心的本質—「無常」,就能看穿。此時「無我」的智慧便能隨之增長,同時與智慧隨之而生的禪定,也穩定地成長。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若不如是,往往只是頭上安頭,縱然在佛堂時可以得到一時的平靜;但是離開佛堂,往往就是習氣縈懷……只因未徹見此心無常的本質,內心向外馳逐,幻像紛飛。如此修行,連聲聞法都談不上,更別說大乘觀察不思議境的智慧了,應知。

雖說我們修行大乘,但莫空腹高心。應從腳下做起,以免一切修行到頭來徒成畫餅,而不能充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第四:常行精進覺。 我們前面講過,佛法有兩個重點:放下、提起。放下只是過程,目的是為了能提起。 這第四條告訴我們,要提起:精進。要精進修道。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第四:常行精進覺。 我們前面講過,佛法有兩個重點:放下、提起。放下只是過程,目的是為了能提起。 這第四條告訴我們,要提起:精進。要精進修道。
Thumbnail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
Thumbnail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
Thumbnail
禪修重在體驗: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就是冥想的意思。
Thumbnail
禪修重在體驗: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就是冥想的意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