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重生,還是繼續沉淪。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與自然共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致詞指出「溫室氣體排放與日俱增,全球氣溫持續上升,我們的地球正快速接近氣候混亂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我們腳踩著油門,正駛向極端氣候地獄之路。」,各國面臨嚴峻抉擇,現在必須致力減少排放,否則後代子孫註定陷入氣候災難。【資料來源:Yahoo新聞 - UN秘書長COP27示警:我們正走向極端氣候地獄之路】

一、新常態的生活方式

  自2020年以來,全球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持續影響,在短短數月已蔓延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國為了防範與阻止COVID-19擴張,許多國家開始進行遠距上班和上課,並推行居家防疫相關配套政策,從減少外出、戴口罩、疫苗施打、公共場合保持社交距離、戶外活動場所的簡訊實聯制、量額溫與酒精消毒,改變大眾原有的日常生活的樣貌。

  於2018年時,「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便已經預測,像SARS、COVID-19大型疫病的流行,而在未來會更頻繁的發生,亦就是所謂的『新常態』。」 因此將來可能持續遇到不可預測的疫病的衝擊,新常態將會成為未來的新日常生活面貌。

  然而,時間過得非常快。今年是2022年,隨著台灣政府面對新冠疫情採取的共存,人們也開始逐漸地降低對疫情恐懼和恐慌。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現今每日更新的新冠疫情確診人數,就像是平常沒再玩股票的人,卻看到新聞台跑馬燈所顯示每日股價的畫面,似乎不會有太多影響情緒的波動。

  2020年至2021年期間,我們大多數人感受到新冠疫情所帶來末日般的生活方式,人因為恐懼不敢外出接觸到以往生活的空間,而閉關在家數個月之久的日子。當偶爾外出採購時,重新接觸到戶外的空間時,身體的尺度感從習慣一個極小空間的感官,視覺的感受和經驗突然放大數倍,產生對原來習慣的生活環境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經驗和感覺。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進行居家防疫期間,人們的生活節奏開始慢下來了,人開始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上少了通勤和著裝的時間,加上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生活步調從快速的現代化社會中放慢下來,人開始學習如何與自己獨處、找到新興趣、上網看著教學影片學習動手下廚、查詢盆栽植物的種植技巧、學習運用AR擴增實境模擬改造居家空間等新生活型態。

  這段期間人的流動減少,地球暖化的速度以及溫室效應似乎有稍微減慢一些,在看似有好轉的狀態下,促使部分的人們反思與關注人類活動的活躍度對環境、生態和地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二、生活的發展同時也是生態的危機

圖片來源 : 《摩登時代》

圖片來源 : 《摩登時代》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下,自由市場競爭是一輛無法停止的失速列車。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帶來了科學技術的革新,影響人類文明發展和生活方式。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下,人類透過開墾、開發、甚至武力進行戰爭殖民,獲取最大化的開發資源和利益。追求「不僅要快,還要更快」的發展,「不僅要大,還要更大」的工廠。

  人類為了利益和資源大量開發土地、砍伐山林、捕獲生態系的每個物種,甚至製造在自然環境下,數千年無法分解的大量垃圾。人將這些無法經由環境分解的垃圾掩埋於山中、丟棄於海洋乃至在轉眼的時間內堆砌的垃圾山高度,堪比自然環境需要花上數百年時間所孕育山的高度。

  我們生活的世代被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人類世是地質學中指最近的一个地質時期,也就是人類存在的時期。大約2.5万年前開始,是全新世(Holocene)的一部份。在人類世,人類逐漸發展出文明、農業和工業等聞名,對地球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是最晚被描述且未被接受的地質年代。

  人類世中,自然環境和生態物種受到人類需求和欲望的掌控,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森林減少,植物的開花期發生改變;蜜蜂和蝴蝶消失,候鳥不再在原來的地方棲息;鯨魚擱淺,海龜受傷,海洋生物被廢棄的漁網困住,大量的海洋生物體內充滿無法分解的人造廢棄物。這些都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生態物種的不尊重,對未來的不負責任。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人類對山林、海洋和土地的生態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例如,《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告訴我們,人類所製造的殺蟲劑或農藥,是影響生態的元罪之一。農業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為了保持農產品的外觀和產量,科學家開發出了農業和殺蟲劑來驅逐鳥類和毒殺害蟲。然而,這些看似為人類創造更好生活的措施,卻是造成生態危機和反噬人類的生化武器。無論是農藥或是殺蟲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動植物的生態鏈的各個層面,甚至最終可能回歸到食物鏈頂端,即人類體內。

三、人類又開始活動了!

  隨著人們將新冠疫情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許多產業已經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生活方式。雖然各國的邊境解封狀態仍然是較保守的狀態,但人們已經無法再停留在家中。由於疫情的持續影響,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採取措施來降低疫情的傳播,並確保經濟穩定。 這包括採取社交距離、執行居家隔離、採用遠距工作、限制大型聚會等措施。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近期發現不少人因為無法出國旅行,開始轉向鄰近環境中的山林進行登山、露營及野營抑或是海邊浮潛和衝浪等。人的活動開始增加經濟內需,並且對自身的土地有更多的認識和關注並非一件壞事。然而,如果我們不能確保這些活動的環保性,就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例如,防曬產品中的化學物質可能會污染海洋,而垃圾則會阻礙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因此,在享受戶外活動時,我們應該確保我們的行為對環境最小化影響,包括使用環保產品、妥善處理垃圾、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等。

  隨著人類流動的活躍度增加,同時也代表著地球好不容易得到的短暫喘息時間結束了。全球暖化對於地球上的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改變氣候、棲息地的消失、種群數量減少等。這些因素對於動植物的生存都構成了威脅,使得許多物種面臨絕種的危機。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環境壓力也隨之增加,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確保我們的行為不會造成更大的破壞。這樣才能確保地球的生態體系能夠持續維持平衡,也為我們和未來世代提供一個更加健康和美好的環境。這不僅僅是環境保護人員的責任,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減少使用塑料、回收垃圾、選擇綠色能源等等,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地球的環境健康。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高溫和酷暑已經不再是理論上的環境問題,而是每天都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南北極的冰山正在加速消失,海平面也在不斷上升,部分地區的居民不得不要不斷提高居住環境的高度,甚至被迫遷移至其他地區。環境相關議題正在不斷受到關注和呼籲。我們應該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減少碳排放並採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地球的生態系統得以維持並為下一代留下健康的環境。

  將地球擬人化的想像,我們可以理解新冠疫情和全球暖化是地球環境對人類提出第六次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的警訊。面對這樣的強烈警告,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理解和深刻體會生活和環境變化,而人類整體社會的運作速度和環境保護的觀念是否有所轉變,就要看新冠疫情對大多數人生活層面的改變有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疫情的警訊是否能夠讓人們記在心中。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四、結語——選擇權依舊回到自我的選擇

  資本發展的這輛失速的列車,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似乎得到了暫時減速的機會。人類曾認為掌握了工具就能掌握征服自然的權力,但卻沒有想到,因為過度的肆意妄為,卻反而遭受到了自然的反撲。疫情的爆發讓人們意識到,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類的行為對自然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對自然的關係,並實踐更環保的發展方式。我們需要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這可以通過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提高社會公平性等方式實現。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自然的關係,並實踐更環保的發展方式,以確保未來世代的健康和福祉。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圖片來源 : 筆者拍攝

  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整體,必須要重新思考對於環境和生態的看法,並實踐更環保的發展策略。面對環境開發、自然保育、生態永續等議題,每個人都有責任做出選擇,選擇讓自己和下一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面對這些議題,每個人都必須要共同面對,並負起責任,為了確保未來世代的健康和福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間與文化專題
16會員
9內容數
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以日常觀察和生活經驗轉化為創作的養分,並持續在不同的領域中創作作品。關注的方向,包括地方文化、社會議題、設計理論、流行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並且敢於嘗試和創新,擅長攝影、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設計、視覺藝術等。
空間與文化專題的其他內容
2023/01/25
打卡這件事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人透過打卡來讓他人知道所去過的地方,甚至出現「我打卡,證明我來過」,打卡這件事逐漸讓人到定點只有拍照打卡,而背後的建築、環境已經變成打卡族所目標前往的景點。
Thumbnail
2023/01/25
打卡這件事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人透過打卡來讓他人知道所去過的地方,甚至出現「我打卡,證明我來過」,打卡這件事逐漸讓人到定點只有拍照打卡,而背後的建築、環境已經變成打卡族所目標前往的景點。
Thumbnail
2023/01/24
社子島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的交匯處,是台北市士林區的一部分。交通主要依靠社子大橋、洲美快速道路和重陽大橋。該地區由於長期面臨淹水問題,從 1970 年開始,受到台北市政府限制建設法令的影響,社子島的環境就像是時間停留在 1970 年。
Thumbnail
2023/01/24
社子島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的交匯處,是台北市士林區的一部分。交通主要依靠社子大橋、洲美快速道路和重陽大橋。該地區由於長期面臨淹水問題,從 1970 年開始,受到台北市政府限制建設法令的影響,社子島的環境就像是時間停留在 1970 年。
Thumbnail
2022/03/30
當騎車或開車前往淡金公路時,不難發現與台北市區和其他地區相比,淡金公路上出現的招牌數量相對較多。駕駛車子往北海岸或台北方向行駛時,常能看到舉牌人,他們會從我們眼前斜前方的視線移動到我們看不見的後方,直到下一輛車子看見他們。
Thumbnail
2022/03/30
當騎車或開車前往淡金公路時,不難發現與台北市區和其他地區相比,淡金公路上出現的招牌數量相對較多。駕駛車子往北海岸或台北方向行駛時,常能看到舉牌人,他們會從我們眼前斜前方的視線移動到我們看不見的後方,直到下一輛車子看見他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劇變,這不僅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威脅,也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未來帶來了重大影響。然而,我們仍然擁有改變現狀的能力,並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本文將探討氣候變化的現狀、挑戰以及我們每個人可以採取的行動,以共同保護地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的現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Thumbnail
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劇變,這不僅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威脅,也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未來帶來了重大影響。然而,我們仍然擁有改變現狀的能力,並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本文將探討氣候變化的現狀、挑戰以及我們每個人可以採取的行動,以共同保護地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的現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Thumbnail
2020年開始,因新冠疫情肆虐,導致人心惶惶,自然界也沒有平靜過......。氣候變遷、海洋危機、森林大火、高溫乾旱等問題遍及全球各地,去年台灣更遭逢半世紀以來最慘的水荒!很明顯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已近在眼前。 自從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從
Thumbnail
2020年開始,因新冠疫情肆虐,導致人心惶惶,自然界也沒有平靜過......。氣候變遷、海洋危機、森林大火、高溫乾旱等問題遍及全球各地,去年台灣更遭逢半世紀以來最慘的水荒!很明顯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已近在眼前。 自從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從
Thumbnail
在後疫情時代隨著人類流動日益增加,也結束了地球得到的短暫喘息時間。近年來,全球暖化對氣候造成了巨大影響,使得世界各地氣候變化。面臨絕種動物和植物的環境生態面臨威脅,無論是因遷徙或無法適應環境而面臨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下去,不僅對動物和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脅,還會進一步影響整個自然界的生態體系。
Thumbnail
在後疫情時代隨著人類流動日益增加,也結束了地球得到的短暫喘息時間。近年來,全球暖化對氣候造成了巨大影響,使得世界各地氣候變化。面臨絕種動物和植物的環境生態面臨威脅,無論是因遷徙或無法適應環境而面臨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下去,不僅對動物和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脅,還會進一步影響整個自然界的生態體系。
Thumbnail
  打造新生的綠色城市,達成共存共榮並非一蹴可及的,但值得逐步推進,除了有力的政治決策、集體的經濟選擇,還要有每一個你我的支持與參與。請問,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打造新生的綠色城市,達成共存共榮並非一蹴可及的,但值得逐步推進,除了有力的政治決策、集體的經濟選擇,還要有每一個你我的支持與參與。請問,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凸顯人類在發展經濟、工業進步時,也該將環境永續納入考量,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讓人類和地球一起走向更好的未來。
Thumbnail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凸顯人類在發展經濟、工業進步時,也該將環境永續納入考量,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讓人類和地球一起走向更好的未來。
Thumbnail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Thumbnail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Thumbnail
最近常接獲企業友人詢問,除了綠電、淨零碳排,還會好奇順帶一提,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深怕一不注意,就錯過了關鍵趨勢。 的確,生物多樣性一直是隱藏在後的議題,直到去年疫情當道,聯合國仍堅持召開生物多樣性峰會,全球64個國家領導人立下30x30目標,承諾2030年以前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以挽救未來
Thumbnail
最近常接獲企業友人詢問,除了綠電、淨零碳排,還會好奇順帶一提,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深怕一不注意,就錯過了關鍵趨勢。 的確,生物多樣性一直是隱藏在後的議題,直到去年疫情當道,聯合國仍堅持召開生物多樣性峰會,全球64個國家領導人立下30x30目標,承諾2030年以前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以挽救未來
Thumbnail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研究顯示,2020 年的疫情雖使人類活動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兩種溫室氣體濃度卻持續成長。其中,二氧化碳濃度更是達到 360 萬年以來新高。 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人類活動減少也壓不下來 2020 年全球遭疫情肆虐,使得各地人類活動大減、飛機航班大減、製造業減產,
Thumbnail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研究顯示,2020 年的疫情雖使人類活動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兩種溫室氣體濃度卻持續成長。其中,二氧化碳濃度更是達到 360 萬年以來新高。 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人類活動減少也壓不下來 2020 年全球遭疫情肆虐,使得各地人類活動大減、飛機航班大減、製造業減產,
Thumbnail
因為疫情的關係,想必大家都是要出門配戴口罩、不能出國旅行、很多活動也都被迫取消吧。筆者也和大家一樣,正經歷著各種疫情帶來的困擾。不過,這場疫情不只是為許多事物按下暫停鍵那麼單純而已,它更是一個警示,提醒人們重新思索環境的永續發展。 自從疫情開始延燒後,有不少自然環境開始"復甦" 的跡象。根據BBC的
Thumbnail
因為疫情的關係,想必大家都是要出門配戴口罩、不能出國旅行、很多活動也都被迫取消吧。筆者也和大家一樣,正經歷著各種疫情帶來的困擾。不過,這場疫情不只是為許多事物按下暫停鍵那麼單純而已,它更是一個警示,提醒人們重新思索環境的永續發展。 自從疫情開始延燒後,有不少自然環境開始"復甦" 的跡象。根據BBC的
Thumbnail
過去一年來,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使得經濟也面臨重大衰退。與此同時,世界各地有許多民眾反映人類被迫降低活動量後使得各地的空氣品質有了顯著的改善。然而,環境的永續和經濟只能是反比嗎?維護環境就絕對無法兼顧經濟嗎? 歐盟的綠色政策 其實,就在2018年,歐盟的碳排量比1990年減少了23%,
Thumbnail
過去一年來,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使得經濟也面臨重大衰退。與此同時,世界各地有許多民眾反映人類被迫降低活動量後使得各地的空氣品質有了顯著的改善。然而,環境的永續和經濟只能是反比嗎?維護環境就絕對無法兼顧經濟嗎? 歐盟的綠色政策 其實,就在2018年,歐盟的碳排量比1990年減少了23%,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