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方格仔』與『釀電影』合辦的名為《過曝青春手記》徵文資訊,心想應該與自己無關,早已忘記青春是甚麼一回事。香港某前官員曾發「豪語」,〝人的壽命可以到120歲,60歲只算中年。〞按此標準,自己早已是中年,距離青春達半世紀多,對Z世代而言,歸屬文物類。
拜讀格友的投稿,驚覺原來可以這樣細說青春,為何我不可以?我的青春很蒼白卻有趣(至少自覺),就從中二開始吧!
1966年香港粵語歌舞片《彩色青春》
主演:陳寶珠 蕭芳芳 薛家燕 胡楓
電影首輪放映時,人在波士頓,是1970年回港後在電視作笑片看,主題曲深烙腦海,無聊也會唱一回,家人都會責罵,〝她瘋了!〞
開始校園生活(青春起點)
家有五兄一弟,母親為了培養我懂得與同性相處,安排入讀天主教女校。入學試中文試題為『我的志願』。行文第一行便這樣寫,〝我的志願是當濟公,皆因甚麼也不用做,則可吃好睡好。〞跟著長篇大論質問,為何做人一定要求上進,沒有考試倒數第一名,第一名還有意義嗎?
筆試合格,參加面試,教務主任問長兄(父親早逝,長兄順理成章做了法定監護人),我可以跳級讀書,想從哪年級開始?長兄二話不說,〝中二〞,表示先打好基礎再算,跳級到高中(中四)不是太好。
嚴重後天社會性自閉狀態
母親願望徹底落空,我跟同學總是格格不入,她們喜歡的玩意,自己沒絲毫興趣;更困惑她們為何喜歡聯群結隊,上廁所也不例外,一個字講完,〝吵〞。
加入『校報社』
中三剛開始,受中文老師鼓勵參加『校報社』當雜務,作者開天窗時,代為筆耕,以筆名『無言』寫兒童故事。最搞笑是收到不少家長來信,感謝『無言』令他們知道孩子的想法。拜託,當時自己還是個未成年小女生。
愛上電影
中三時,某晚在香港TVB『明珠台』觀看1968年艾倫雅堅主演的電影《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港譯《天涯何處覓知心》,又譯《心是孤獨的獵手》。初次認識甚麼是acting by body language,亦從此愛上電影。
第一次被告白
中五學期初,中六學姐直線球說喜歡我,同樣直接回覆,〝不要,與性別無關,只是無感。〞往後我成為她的忠實聽眾,她亦是我的手帕交。大學研究院選擇心理學,都因為她的一句話,〝你是我見過最好的聆聽者、身體語言觀察者。〞
大學生涯
最深印象是〝忙〞,本科修雙學位,心理學與政治學,還要每年按規定做120小時志願者,第二年更當上指導教授的雜務。哪麼誰照顧我起居飲食?答案是同在波士頓的四哥與男友。回想起來,自己真的很幸運,總能遇上暖男。
大學期間,指導教授教的《身體語言學》屬開放性課程,學生來自不同系及五湖四海,我當聯絡人,負責雜務及收功課。因此認識不少奇人,來自荷李活、FBI、CIA、軍隊中層,至今仍是朋友。勿誤會,不是本人貌美如花及善長交際,只是經常私自改動交功課死線,教授又隻眼開隻眼閉,才能廣結善緣。
研究所生涯
專攻《身體語言學》,最喜鑽研變態行為。由於在某大政黨做過3個月練習生,後被聘請當投票行為研究助理,一邊進修心理學,一邊探究政治學,經常被師母取笑,〝不如你研究所也申請雙學位。〞我反駁,〝讀書要交學費,工作每週有薪金〞,這階段同樣很忙,青春乏善足陳。
埋葬青春
不管忙與閒,時間不等人。唸研究所期間,再次面對刻骨銘心之痛,幸得家人安慰。四哥說,〝或許是成長的代價,世間沒有事不會過去,你就當埋葬青春吧!〞不錯,沒有永恒的承諾,漸漸收拾心情,把青春埋葬於眉頭與心頭之間,化作年輪。
理科出身的我,最不懂悲春傷秋;已過花甲之年的我,回憶的青春有如流水帳,抱歉不懂浪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