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6德國總理訪共,意欲何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據BBC報導,德國總理肖爾茨,周五抵達中國進行一天的閃電訪問,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他成為新冠疫情發生後首個訪問中國的G7國家領導人。
習近平的蠻橫專政眾所周知,然德國至今仍未汲取俄烏之教訓,試圖進行「政經分離」,重走昔日老路,政客短視可得知。德國總理此行是為了與中國建立經貿緊密合作關係,並作為歐美對中的溝通渠道。德國很務實,實則不過一字「錢」,一切都是因為經濟利益,但中國市場是毒藥,能載舟,亦能覆舟,德國泥足深陷就如同對俄之天然氣。若不提早警惕,只會追悔莫及!
為何政經無法分離?這是根本性的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所謂三五成群,至於人類的經濟發展正與政治密不可分,遠古時期的以物易物,乃至於今時今日的討價還價,這都是政治妥協與談判。深入依賴中國市場的結局,就是任其玩弄,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齊國雖然沒有以土地賄賂秦國,然而她也得滅亡,原因就是親近秦國而不助其他五國。就地理位置而言,齊國位於中國沿海的濟南地區,而秦國則在西部內陸地區,位置相差甚遠,故秦之遠交近攻戰術奏效,當首當其衝的其餘五國覆亡之際,單憑齊國一己之力,又如何與之抗衡?如今德國也同理,台灣、日本、南韓、印度受中國帝國主義所侵擾,而她卻只顧自身利益,與習而不助民主國,最終只會迎來失強援,不能獨完的局面。
至於中共的承諾,重來就沒有堅明約束。就中英聯合聲明,今天不過陳舊的歷史文件;就中美貿易協議,今天經已無疾而終;就國共合作,昔日不過毛澤東緩兵之計。如今德國試圖跟中國談生意,是玩火自焚,中國人根本沒有法治觀念,更沒有契約精神,隨時可以打倒昨日的我,而西方的總統總理幾年換一個,短視目光就是由此而來。默克爾夫人掌政十六年,下台後唯一後悔就是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使得今日德國包受通貨膨脹的折磨,他日朔爾茨下台,恐怕也在嘆息,昔日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使得德國經濟嚴重受挫。
德國也算是世界奇蹟了,歷史上的三落三起,全因自省的能力充沛,這是日爾曼人的民族性,如今卻連要與共產黨劃清界線的小小道理都不懂,真是讓人婉惜!能夠反省歷史的國家,才能復興;能夠接受歷史的國家其次,可以進步;至於罔顧歷史,竄改歷史者,只能永遠活在歷史的死循環之中,永不超生。
資料來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351134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64內容數
生活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秋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歷史因素 為什麼中國人強調大一統?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中國歷朝歷代,凡是各地方獨立的時期,必然是民不聊生的時期。戰國時代、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到後來軍伐割據,由於歷史上分裂時期,各地方政權擁兵自重,互相侵略,戰火連天,生靈塗炭,這些都刻在了我們祖先的基因,所以統一的既定觀念也同時被灌輸。當然我們不
中共二十大落幕,中國從集體領導正式重返帝制時代,晉升制度以盲目服從習近平為圭臬,這不僅是制度的僵化,更是民族的退步。中共逆世界潮流而行,搞中央集權,甚至不惜將前總書記「請」離場,是加速了中共的滅亡,也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我並非散佈恐慌,習近平的四周顯然沒有任何反對聲音,形成同温層效應,名副其實是沒有
英國首相在位僅僅四十五天便宣布辭職,其減稅政策天怒人怨,卻依然故我,直至下台前才願意改變政策,但也難以力挽狂瀾。失敗是注定的。至古以來,凡是推動改革過急過快都必然面對失敗,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光緒的戊戌維新、戈巴卓夫的經濟改革,無不是因為改革太快,民眾不適應而失敗,要在百日內維新天方夜譚,更何況四十五
新中國二十大,大陸普天同慶是理所當然,緋紅滿地,都是中國人被壓迫的血與汗所堆積出來,連昔日的東方之珠,亦不可避免的染上血紅。然而,這一片和諧的光景背後,藏着多少悲憤與不安! 「和諧」這個詞彙常常出現在中共的宣傳標語上,但正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所缺乏的,他剛上任時就反貪腐,累積不少仇家,我故然是贊同反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導,馬斯克受訪時說,台海衝突不可避免,他提議為防止衝突要把台灣變成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馬斯克補充說:「事實上,我認為,也很可能,他們可能會有一個比香港更寬鬆的安排。」他強調,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想法。馬斯克並認為,台海衝突將讓世界付出沈重的代價,據他估計,在這種情況下
文章開首,豐子愷便用牽牛花比喻考生,直截了當的道出他們只顧攀高枝,到了文末又重提家中的牽牛花,他們開不了花,暗示考生的未來,無法開花結果。當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都各有不同,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當時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問題。 考試主導的問題 人生大考理所當然是緊張的,考生們都埋首看書,這看似正常,但背誦些
歷史因素 為什麼中國人強調大一統?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中國歷朝歷代,凡是各地方獨立的時期,必然是民不聊生的時期。戰國時代、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到後來軍伐割據,由於歷史上分裂時期,各地方政權擁兵自重,互相侵略,戰火連天,生靈塗炭,這些都刻在了我們祖先的基因,所以統一的既定觀念也同時被灌輸。當然我們不
中共二十大落幕,中國從集體領導正式重返帝制時代,晉升制度以盲目服從習近平為圭臬,這不僅是制度的僵化,更是民族的退步。中共逆世界潮流而行,搞中央集權,甚至不惜將前總書記「請」離場,是加速了中共的滅亡,也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我並非散佈恐慌,習近平的四周顯然沒有任何反對聲音,形成同温層效應,名副其實是沒有
英國首相在位僅僅四十五天便宣布辭職,其減稅政策天怒人怨,卻依然故我,直至下台前才願意改變政策,但也難以力挽狂瀾。失敗是注定的。至古以來,凡是推動改革過急過快都必然面對失敗,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光緒的戊戌維新、戈巴卓夫的經濟改革,無不是因為改革太快,民眾不適應而失敗,要在百日內維新天方夜譚,更何況四十五
新中國二十大,大陸普天同慶是理所當然,緋紅滿地,都是中國人被壓迫的血與汗所堆積出來,連昔日的東方之珠,亦不可避免的染上血紅。然而,這一片和諧的光景背後,藏着多少悲憤與不安! 「和諧」這個詞彙常常出現在中共的宣傳標語上,但正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所缺乏的,他剛上任時就反貪腐,累積不少仇家,我故然是贊同反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導,馬斯克受訪時說,台海衝突不可避免,他提議為防止衝突要把台灣變成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馬斯克補充說:「事實上,我認為,也很可能,他們可能會有一個比香港更寬鬆的安排。」他強調,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想法。馬斯克並認為,台海衝突將讓世界付出沈重的代價,據他估計,在這種情況下
文章開首,豐子愷便用牽牛花比喻考生,直截了當的道出他們只顧攀高枝,到了文末又重提家中的牽牛花,他們開不了花,暗示考生的未來,無法開花結果。當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都各有不同,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當時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問題。 考試主導的問題 人生大考理所當然是緊張的,考生們都埋首看書,這看似正常,但背誦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經濟現狀,消費內需疲弱,只想依靠產能過剩「新三樣」外需支撐!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歐美祭出關稅壁壘!WTO總幹事警告全球面臨崩潰!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全球造成「中國衝擊2.0」,貿易關稅戰終將不可避免! 馬克‧吐溫(Mark Twain):歷史不會重演,但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Thumbnail
據報導,中國製造業活動5月份意外萎縮,結束了先前連續兩個月的擴張局面,令中國依靠出口推動經濟復甦的做法受到新的質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接受彭博採訪表示,中國領導人"奇怪地"不願意運用支出提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卻只想增加生產並出口給其他國家,完全缺乏經濟常識。 若中國捨此不為恐將硬著陸!
Thumbnail
G7財政部長會後聲明:G7關注中國全面採用的非市場政策和行為,損害成員國工人、產業及經濟韌性。G7將繼續監察相關潛在負面影響,並將考慮採取措施,確保實現符合WTO原則的公平競爭環境。 美國財長呼籲:G7應建立明確的統一戰線以對抗中國產能過剩!法國財長警告:要避免貿易戰!看來,美中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因爲他們使用邏輯來判斷,就是國家利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曉得,中國在外交上已經陷入到了非正常的外交關係裏,這有點像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狀況,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Thumbnai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訪問了歐洲,包括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他在不同國家的訪問引發了不同的公眾反應,包括對他在巴黎高規格接待的不滿、塞爾維亞民眾對中塞關係的正面看法以及匈牙利民眾對於中國的反應複雜。習近平此次訪問對中國與大歐互動產生重要影響,但也引起了爭議。
Thumbnail
2024/5/9 歐盟歷來自詡為「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暖化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以降,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的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西方集團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依據本國利益,自己決定優先事項?
Thumbnail
據報導,國民黨傅崐萁率訪問中國,中國不僅宣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開放台灣文旦柚輸中等措施,表示,願意向花蓮地震災區捐贈組合屋,將透過兩岸紅十字組織捐助。 兩岸和平交流,算是好事。可是,中國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劣品假貨流竄,參諸過往的實際經驗,台灣恐又將再受難,堪稱是重大風險與隱憂,需要特別留意。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經濟現狀,消費內需疲弱,只想依靠產能過剩「新三樣」外需支撐!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歐美祭出關稅壁壘!WTO總幹事警告全球面臨崩潰!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全球造成「中國衝擊2.0」,貿易關稅戰終將不可避免! 馬克‧吐溫(Mark Twain):歷史不會重演,但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Thumbnail
據報導,中國製造業活動5月份意外萎縮,結束了先前連續兩個月的擴張局面,令中國依靠出口推動經濟復甦的做法受到新的質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接受彭博採訪表示,中國領導人"奇怪地"不願意運用支出提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卻只想增加生產並出口給其他國家,完全缺乏經濟常識。 若中國捨此不為恐將硬著陸!
Thumbnail
G7財政部長會後聲明:G7關注中國全面採用的非市場政策和行為,損害成員國工人、產業及經濟韌性。G7將繼續監察相關潛在負面影響,並將考慮採取措施,確保實現符合WTO原則的公平競爭環境。 美國財長呼籲:G7應建立明確的統一戰線以對抗中國產能過剩!法國財長警告:要避免貿易戰!看來,美中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因爲他們使用邏輯來判斷,就是國家利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曉得,中國在外交上已經陷入到了非正常的外交關係裏,這有點像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狀況,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Thumbnai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訪問了歐洲,包括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他在不同國家的訪問引發了不同的公眾反應,包括對他在巴黎高規格接待的不滿、塞爾維亞民眾對中塞關係的正面看法以及匈牙利民眾對於中國的反應複雜。習近平此次訪問對中國與大歐互動產生重要影響,但也引起了爭議。
Thumbnail
2024/5/9 歐盟歷來自詡為「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暖化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以降,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的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西方集團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依據本國利益,自己決定優先事項?
Thumbnail
據報導,國民黨傅崐萁率訪問中國,中國不僅宣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開放台灣文旦柚輸中等措施,表示,願意向花蓮地震災區捐贈組合屋,將透過兩岸紅十字組織捐助。 兩岸和平交流,算是好事。可是,中國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劣品假貨流竄,參諸過往的實際經驗,台灣恐又將再受難,堪稱是重大風險與隱憂,需要特別留意。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