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首,豐子愷便用牽牛花比喻考生,直截了當的道出他們只顧攀高枝,到了文末又重提家中的牽牛花,他們開不了花,暗示考生的未來,無法開花結果。當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都各有不同,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當時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問題。
考試主導的問題
人生大考理所當然是緊張的,考生們都埋首看書,這看似正常,但背誦些「穿山甲吃螞蟻」的資料,對於孩子有何幫助,這只對生物學家有用,考試制度根本上不是考驗考生的智慧,甚至不是對知識的掌握,只是背誦資料的能力。然而國家根本毋須記憶力強的人,現代社會只要有手機,人工智能就會提醒你,而在當時紙筆還是存在的。我不否認灌輸知識的重要性,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否把知識內化,成為智慧,在做決定時不行差答錯,這是要經過學生個人思考才能體會的。然而,東方的現代教育似乎不鼓勵思考,這實誠是小學而大遺。
學、思、問,缺一不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即只知讀書,而不思考,就容易受欺蒙,只顧思考,不去讀書,就容易想不通,引起疑惑。千百年前,古人尚且知道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反觀到了今時今日,考生卻行了囫圇吞棗之路,常常不求甚解,只學皮毛,打馬虎眼的功力越來越強,前無古人,完美的繼承了圓通大師的遺志。蘇格拉底的教學法,有參考價值,通過老師提問,學生思考,進行思想交流,指出予盾之處,使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而孔子的教學法,現代是難模仿的,譬如因材施教,老師不可能根據幾十個人的性格,去研究出幾十種教學方法,但如蘇格拉底相似的是提問,但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學生提問,由他解答,充分培育學生提問力。從兩位教育家的教學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重要性,學「問」就是由此而來。
豐子愷之所以膽敢預言牽牛花攀得再高也無法開花,現在看來是有根有據,非憑空捏造,而是當知識無法實踐,學了也只是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