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讀豐子愷《送考》,看教育的根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章開首,豐子愷便用牽牛花比喻考生,直截了當的道出他們只顧攀高枝,到了文末又重提家中的牽牛花,他們開不了花,暗示考生的未來,無法開花結果。當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都各有不同,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當時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問題。

考試主導的問題

人生大考理所當然是緊張的,考生們都埋首看書,這看似正常,但背誦些「穿山甲吃螞蟻」的資料,對於孩子有何幫助,這只對生物學家有用,考試制度根本上不是考驗考生的智慧,甚至不是對知識的掌握,只是背誦資料的能力。然而國家根本毋須記憶力強的人,現代社會只要有手機,人工智能就會提醒你,而在當時紙筆還是存在的。我不否認灌輸知識的重要性,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否把知識內化,成為智慧,在做決定時不行差答錯,這是要經過學生個人思考才能體會的。然而,東方的現代教育似乎不鼓勵思考,這實誠是小學而大遺。

學、思、問,缺一不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即只知讀書,而不思考,就容易受欺蒙,只顧思考,不去讀書,就容易想不通,引起疑惑。千百年前,古人尚且知道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反觀到了今時今日,考生卻行了囫圇吞棗之路,常常不求甚解,只學皮毛,打馬虎眼的功力越來越強,前無古人,完美的繼承了圓通大師的遺志。蘇格拉底的教學法,有參考價值,通過老師提問,學生思考,進行思想交流,指出予盾之處,使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而孔子的教學法,現代是難模仿的,譬如因材施教,老師不可能根據幾十個人的性格,去研究出幾十種教學方法,但如蘇格拉底相似的是提問,但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學生提問,由他解答,充分培育學生提問力。從兩位教育家的教學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重要性,學「問」就是由此而來。
豐子愷之所以膽敢預言牽牛花攀得再高也無法開花,現在看來是有根有據,非憑空捏造,而是當知識無法實踐,學了也只是白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66內容數
生活隨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秋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代皇室在多數人眼裏都是無用,皇室好吃懶做,不用工作,便能享受奢華生活,每年拿納稅人的錢,可以任意揮霍,那是不公平的,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般人從實用性方面探討皇室的存廢,理所當然,下放權力的皇室,早已失去治理的能力,所以會得出皇室大而無用,應當掊之。這種想法跟惠子同出一轍,他認為大葫蘆既不能盛水,
驢兒打滾中宋媽為養活子女,離鄉背井,孤身一人到作者家中為僕,省吃儉用,錢卻給丈夫花光,還賣掉兩個子女。文中宋媽是農村婦女縮影,嫁給自己不愛的人,遭受家暴,即使勤儉工作,仍然無法改變命運,反映農村婦女的悲慘現況。 她任勞任怨的特質值得學習,即使工作是身不由己,她仍然盡心盡力,服侍頑皮的作者和她的一家,
《作父親》中賣小雞的人不肯還價,作者欲教孩子撒謊,以求低價買入,後來作者懸崖勒馬,反思自己的行為。 相信每個人都有撒謊的經驗,原因有千百種,但結果都是掩蓋了真相,更甚者以謊言掩蓋謊言。作者身為人父,應否教孩子撒謊,人情世故?如果是為了利益而撒謊,那是不應該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安靜辭職,意思是你依然在工作、還是會進辦公室,只不過不會再追求額外的價值,甚至更積極進取的爭取分內外的表現,而是只把「本分」給做好。這個翻譯實際上並不準確,英文quiet quitting 應譯作安靜離職,先不考究翻譯,這種狀況跟中國的躺平主義大同小義,反復印證,制度的不公平,以致人們的價值觀轉變。
根據國家副主席習近平2008年7月7號講話,他要求香港政府「通情達理,團結高效... 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這就是所謂三權合作論的來源。 然而這種說法在民主國家是走不通的,三權不應對立,更不應合作,要各施其職,才能達至權力制衡,相互監察,一個健康的政府本應如此,透過良好的制度
現代皇室在多數人眼裏都是無用,皇室好吃懶做,不用工作,便能享受奢華生活,每年拿納稅人的錢,可以任意揮霍,那是不公平的,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般人從實用性方面探討皇室的存廢,理所當然,下放權力的皇室,早已失去治理的能力,所以會得出皇室大而無用,應當掊之。這種想法跟惠子同出一轍,他認為大葫蘆既不能盛水,
驢兒打滾中宋媽為養活子女,離鄉背井,孤身一人到作者家中為僕,省吃儉用,錢卻給丈夫花光,還賣掉兩個子女。文中宋媽是農村婦女縮影,嫁給自己不愛的人,遭受家暴,即使勤儉工作,仍然無法改變命運,反映農村婦女的悲慘現況。 她任勞任怨的特質值得學習,即使工作是身不由己,她仍然盡心盡力,服侍頑皮的作者和她的一家,
《作父親》中賣小雞的人不肯還價,作者欲教孩子撒謊,以求低價買入,後來作者懸崖勒馬,反思自己的行為。 相信每個人都有撒謊的經驗,原因有千百種,但結果都是掩蓋了真相,更甚者以謊言掩蓋謊言。作者身為人父,應否教孩子撒謊,人情世故?如果是為了利益而撒謊,那是不應該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安靜辭職,意思是你依然在工作、還是會進辦公室,只不過不會再追求額外的價值,甚至更積極進取的爭取分內外的表現,而是只把「本分」給做好。這個翻譯實際上並不準確,英文quiet quitting 應譯作安靜離職,先不考究翻譯,這種狀況跟中國的躺平主義大同小義,反復印證,制度的不公平,以致人們的價值觀轉變。
根據國家副主席習近平2008年7月7號講話,他要求香港政府「通情達理,團結高效... 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這就是所謂三權合作論的來源。 然而這種說法在民主國家是走不通的,三權不應對立,更不應合作,要各施其職,才能達至權力制衡,相互監察,一個健康的政府本應如此,透過良好的制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反思考試制度留在我思惟裡的遺毒… 1)雖然自己喜歡學習,但因考試這堵高牆而選擇了好找工作的科系—即使我有那麼強烈的文學性。 2)以為自己是死記硬背而來的高分。很聊得來的Tiffany曾經在公車上問我你是不是很聽話的好學生啊?我說我只是會考試,我會選「正確」答案,但我會懷疑正確答案,所以才會有我們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學習不在於快樂或不快樂,更不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比開放符合人性與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好,而是要讓學生有韌性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才是重點。 學習過程的瓶頸是挫折,課業之外有趣好玩的誘惑又太多了,如何對抗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如何舒解無所不在的壓力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課題。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反思考試制度留在我思惟裡的遺毒… 1)雖然自己喜歡學習,但因考試這堵高牆而選擇了好找工作的科系—即使我有那麼強烈的文學性。 2)以為自己是死記硬背而來的高分。很聊得來的Tiffany曾經在公車上問我你是不是很聽話的好學生啊?我說我只是會考試,我會選「正確」答案,但我會懷疑正確答案,所以才會有我們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學習不在於快樂或不快樂,更不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比開放符合人性與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好,而是要讓學生有韌性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才是重點。 學習過程的瓶頸是挫折,課業之外有趣好玩的誘惑又太多了,如何對抗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如何舒解無所不在的壓力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課題。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