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作重構百年記憶—專訪蔡楊吉匠師

文/王筱珺 攝影/陳安嘉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蔡楊吉老師於工作室,手上正在進行一件委託的藝品修復。
蔡楊吉老師於工作室,手上正在進行一件委託的藝品修復。
修復知多少?揭密工程二三事
建築物結構的修繕稱作「大木作」,本案由「添薪坊」負責人蔡楊吉擔任木作匠師。蔡楊吉老師是臺灣重要的木雕藝術工作者、教師,主責新竹地區許多重要的古蹟修復案,包含新竹縣北埔鄉的姜阿新洋樓、新埔范氏家廟、新竹竹蓮寺、新竹都城隍廟等。和上述的閩式建築相比,新竹公會堂的裝飾較為單純,建物主體講求實用性,樑柱上沒有複雜的雕刻、沒有外露的樑柱與斗拱、亦沒有在宗教或民俗上特別需要留意的禁忌,因此木作匠師將心力集中在「結構」的設計上。
「新竹公會堂以日式棟架為主結構,整體規劃上,我們將大木作施作完畢,再進行窗、門、舞台以及樓梯等物件的安裝。」蔡楊吉老師娓娓道來木作修復工程進行的順序。當匠師進到施工現場,會先核對建築師繪製的圖稿,將現場的狀況考量進去,互相討論、切磋,按照檢測內容最終做出最符合實際情況的調整。檢測的內容包含白蟻滲透的範圍、既有木料腐朽程度等,一切都完備後才會購買材料、進行拆除。
公會堂現場的大木作,包含牆板的強化。
許多古蹟修復工程往往有延宕的情形,蔡楊吉老師解釋,常常是因為到了現場將表層材料拆卸下來之後,發現腐朽比想像中嚴重,因而追加拆除的比例。例如本次公會堂修復案,在實際勘查才發現建物中脊有些微彎曲,還有部分特殊結構與建築師繪製的圖面有出入,仰賴著匠師的經驗將其合理化。不過,幸運的是新竹公會堂本身結構紮實,就連大木作中最大比例的壁板,大致都有完整保留,僅以鋼板與螺絲鎖上加以強化,盡可能保存建築原貌。
蔡楊吉老師平時進行創作時常使用到的工具,包含錘子、量尺、鉗子等。
工程之外的匠師功課
蔡楊吉老師分析,古蹟修復的案件大致可分為兩種來源,一是政府、二是私人進行的委託,業主不同,會對施工方式有所影響。由於本案為政府主導的修復工程,因此建築物原先採用何種建材,修復時應比照辦理。新竹公會堂的木作結構使用「福杉」,然而,杉木的產地、經過哪些處理工序,都有許多不可不知的細節。
根據紀錄,不同的杉木木料,是以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臺灣建築物使用的福杉多從中國運送而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才開放在砍伐在地種植的杉木。推算下來,新竹公會堂建置時,所使用的木材應來自中國。蔡楊吉老師分析,早期木料以漁船拖行於海面上。風乾後木頭內殘留的鹽分,就像天然的防腐劑,能延緩白蟻侵蝕的速度。如今臺灣已有在地杉木可用,省下飄洋過海的運輸過程,但改泡人工化學藥劑防腐。然而,浸泡藥劑後的濕木頭收縮率較大,若直接進行安裝,經年累月使用後可能產生縫隙,因此處理過的杉木得先經過自然風乾,爾後才進行切割、架設安裝。
蔡楊吉老師熟稔地介紹建材本身的特性,從材料的來源到保存方式,都與工程息息相關。在工程現場的匠師們不只要知道修繕作業的細節,更要了解先民傳承下來的傳說、熟悉各式營建方法、搭設木頭的鋩角、各派別所注重的建築特色等。由此可見,修復工作背後蘊含著匠師多年的經驗與智慧,這些知識或透過文字記載、或口傳心授,都讓修復工作更加迷人,也讓百年建築透過他們巧手與巧思,得以重見天日。
蔡楊吉老師於工作室。
古蹟修復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在工程現場,通常可以見到不同專業的匠師作,常見的匠師有瓦作、泥作、木作三大宗。匠師之間往往有明確而細密的分工,有時也仰賴彼此通力合作、相互支援,在許多大型案場中,更是快速磨練,提升「經驗值」的好機會。近幾年蔡老師轉往木雕教學,手邊仍有古蹟、藝品修復、獨立創作工作同時進行。在眾多的業務中,老師認為修復古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一棟舊舊的房子可以重新使用,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比不上的……一整棟,它會一直在!」。隨著新竹公會堂的重新落成,百年來的歷史記憶得以重獲新生,而匠師們高深的道行與技藝,也將伴著新竹公會堂長長久久地矗立在此。
公會堂現場的木作(門窗為了省去工程時間,是委外製作,匠師僅負責安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