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肆虐-面對疫情的殘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畢業後走入臨床,在護理道路上行走五年多,經歷過許多科別的病房,有心臟內科、精神科、一般內科、胸腔內科、腦神經內外科、開刀房、加護病房甚至到後面換到綜合外科,面臨過各式各樣的疾病,看過不同科別的病人,我覺得在工作過程中,病人就像是我的導師,言傳身教教導我們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及感受。
尤其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最前線的我們,看到更多殘酷又不得不面對的無力感。因為新冠肺炎無藥可醫只能症狀治療,而且傳染力驚人,當病人發燒虛弱呼吸喘求治時,都會先被帶到隔離空間去等待核酸檢驗報告(PCR),在等待期間只能望著白色天花板,望著穿著兔寶寶裝的醫護人員,打著點滴就好像等待審判的罪人,等待PCR報告是陰性還是陽性,陰性代表無罪,可以得到更多檢查治療;而陽性代表著有罪,要繼續被關起來,只能症狀緩解,等待他們的就是治癒或是死亡。
曾經有一陣子我轉到居家隔離病房,主要照顧接觸者採3+4居家隔離病人。有一次我照顧到一個個案,他是一位年近90歲的爺爺,因為跌倒而右大腿骨骨折而入急診求治,採PCR報告為陰性,但因為在檢驗外籍看護時發現看護是陽性,所以爺爺被列為3+4的居家隔離病人,沒辦法開刀治療,需要先隔離滿期確認沒問題才能進手術室,而在隔離期間他開始出現血壓掉、呼吸喘、虛弱、肺炎等情形,但PCR報告都為陰性,最後因病人狀態不佳家屬決定走安寧這條道路,但是因為在居家隔離狀態,連「安寧」都沒辦法,不僅沒辦法走安寧,連家屬要進來探視病人都做不到,只有照顧的那位家屬能在旁陪伴,而終於等到3+4的第六天,因為爺爺狀況真的不好,隨時有死亡的風險,那時再請安寧團隊來做安寧評估及討論,用電話連線方式讓其他家屬都一同參與討論,家屬希望可以讓爺爺轉到安寧病房,可以讓其他家屬進來醫院見爺爺的最後一面,但是因為「疫情」,醫院規定只能有一位陪伴者,除非使用「輪替」的方式可以讓第二位家屬進來交換照顧爺爺,但前提是爺爺如果是確診病人就沒辦法進入安寧病房,所以在第六天提早再採檢一次PCR報告。原本以為可以順利讓爺爺轉去安寧病房,但很不幸的是,爺爺在第六天採檢,PCR為陽性,是確診病人,他沒辦法轉去安寧病房。
因為「疫情」,確診病人連留最後一口氣回家都沒辦法,而且因為新冠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疾病,死亡後也只能「盡速火化」這個辦法,連等頭七告別式再火化也不行。而且因為家屬沒有確診,變成居家隔離病房也必須離開爺爺身邊,沒有人能陪在爺爺身邊,他轉去確診隔離病房後,就只能孤單一個人等待死亡降臨

因為「疫情」,我們體會到「無助」

因為疫情,我們只能在爺爺旁邊,定時監測生命徵象,給予症狀治療,因為能緩解他的痛苦,透過藥物、點滴及護理的舒適照顧,幫他翻身、擦澡、按摩等方式協助他,但面對每況愈下的病情,我們只能給予關懷,體會「無能為力」的感覺。

也許疫情是對所有人的考驗,考驗成功會康復,考驗失敗,面臨的就是死亡。

avatar-img
13會員
83內容數
人生到一定階段總要有一點衝動、有一點目標、有一點突破,體驗不同的人生,開闊自己的視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薄雲濃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病房做護理工作,不外乎是在與死神拔河,生與死的界線僅在呼吸之間。 為什麼護理工作總是供不應求?
在病房做護理工作,不外乎是在與死神拔河,生與死的界線僅在呼吸之間。 為什麼護理工作總是供不應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等待切片病理報告的過程十分漫長煎熬的,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病患因等待病理報告內心的轉折,牽動家人的心情劇烈起伏,到最後家人因為病理報告結果,在病房由不安轉為破涕為笑的過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這一案是中年未婚男性,因多次中風又跌倒、確診covild-19後身體退化很快,起先,是被安置在案養機構中,大約一年後,案大哥將個案接回家住並協助照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等待切片病理報告的過程十分漫長煎熬的,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病患因等待病理報告內心的轉折,牽動家人的心情劇烈起伏,到最後家人因為病理報告結果,在病房由不安轉為破涕為笑的過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這一案是中年未婚男性,因多次中風又跌倒、確診covild-19後身體退化很快,起先,是被安置在案養機構中,大約一年後,案大哥將個案接回家住並協助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