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13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在地、新鮮與當季:由新一代廚師啟動的加州餐飲革命

綠色飲食—北加州都市生活最迷人之處

十多年前留學結束,我在舊金山居住工作了一年,在高低起伏的街道、海風吹拂的陽光中,跟每年千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一樣,探索這個迷人城市的北加州生活魅力。
很難不去注意當地蓬勃興盛的綠色飲食運動,每天回家前,會順路到社區裡的綠色有機超市逛逛,跟店員聊天;週末,散步到市政中心的農夫市集,在攤子上買些便宜又新鮮的在地蔬果,回去燉一鍋健康美味的蔬菜湯。偶爾興起會去渡輪碼頭市集(Ferry Plaza Farmer’s Market),瀏覽架上精緻的乳酪、蜂蜜、橄欖油、堅果……,像是匯聚了來自灣區與谷地的土地的風味。
我去的那一年,2008年,美國慢食聯盟(Slow Food Nation)正好在舊金山舉辦節慶,在市政府前廣場用麻袋、土堆圍塑出大大小小圓形的都市菜圃,長著萵苣、香草、瓜果,向戰時人們自耕自食的傳統致敬,也鼓勵現代都市居民更關注食材來源。為期快一週的活動,我擔任志工在餐車裡幫忙榨果汁,人們在餐飲區品嚐著各式各樣的美食,聽音樂、演講、參加主廚秀,小孩在陽光下奔跑,在市中心,氣氛歡愉而自由。
2008年舊金山慢食運動的節慶
2008年舊金山慢食運動的節慶
圓形的勝利花園(Victory Garden)
綠色飲食不一定要樸實鄉土,也可以華麗時尚,我到美術館參加餐會,玻璃餐桌上竟然鋪著一層土壤,植物的根鬚插入土內,盤子直接放在上面,提醒人們食物源自於農田與環境。同桌的人自我介紹,有都市農夫、養蜂人、環境教育家、NGO工作者,各個有型有款,全是未來一波食農運動的新角色。
綠色飲食,的確已成為舊金山城市迷人而創新的部分。參加過一場餐會,由屠夫跟廚師、釀酒師合作,在餐酒館裡示範如何將全豬利用烹調成料理,並以適當的佳釀佐餐。地區有許多的綠色超市、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購買合作社,提供了各種創新的食物供給模式,人們不僅因此形成社群,也連結到城市外更廣大的鄉村田野。
最特別的,是餐廳並沒有自外於這波綠色飲食運動,甚至是這波革命的推手。即將離開舊金山以前,特別到柏克萊的Chez Pennise餐廳,沒有預約只能朝聖般慎重的在門口拍了照,這棟隱藏在一棵大葉南洋杉後的木色建築,看來低調,在美食愛好者心中有神聖的地位,曾得過米其林一星,創辦人Alice Waters(愛麗絲華特絲)從1960年代開始,提倡有機、在地、當季的飲食,跟周邊的農場合作,帶動開創了新的加州飲食風格,有「美國慢食運動教母」之稱,事實上,她也是那年慢食節慶的發起人。
Chez Pennise餐廳

由新一代廚師開啟的飲食革命

在今日想到加州飲食,在地、當季、新鮮幾個詞彙首先浮上心頭,盤子上有著大量的綠色沙拉葉,來自當地的酪梨撒著檸檬汁,辛辣而略帶刺激的芝麻葉、風味強烈的山羊起司、朝鮮薊等特殊食材,草飼牛肉、放牧雞,採集自林區的菇類、周邊海域的永續海鮮,反映加州氣候和地理上的多樣性。烹調手法重視原味與健康,菜單上可能還寫著產地名稱、甚至農場的名字,強調與地方環境的連結。
這不總是如此,1950年代後美國的食品工業發達,原本由小型農場、新鮮食材為主較短的食材供應鏈,被大型農食企業的長程食物供應鏈所取代,在家庭或餐廳,加工、包裝、冷凍、罐頭裝的食品成為主流,得以長程運輸、長期保存,超級市場取代了原本社區的小型雜貨店、社區的菜攤、獨立肉舖。
現代的運銷系統要求農夫們在採收後,將農產品以規格化的箱子送到舊金山、洛杉磯都會的大型果菜批發中心,盤商在現場交易,批售給通路商、餐廳、旅館、商店,這些農產再重新搬上冷藏車,運送到千百哩外新的目的地。蔬果往往在未完全成熟時就採收,為了避免長程運輸所產生的碰撞、損傷,農夫選種蔬果的標準,往往基於防蟲性、美觀、採收便利性與市場接受度,而不那麼重視作物本身的風味。
但從1970年代起,一群新一代的廚師卻開始推動改變,逐漸重塑了在地化的食物供應鏈。這些廚師多半有國外旅行的經驗,以歐洲為主,在當地他們發現了更多元、豐富的食材,更多樣的作物種類,整體來說—打開了風味的新世界!回到美國後,他們對市面上所能取得有限的食材類型、蔬果的品質感到不滿意。
一般來說,一直到1970、1989年代,餐飲業的食材來源,是交由採購專人負責,他們聯繫供應商,了解到有什麼選擇,寫下訂單。罐頭、冷凍食品被大量使用,豆子、紅蘿蔔是普遍的食材類型,新鮮當季食材很難上桌,餐廳的菜單一成不變,如在非蘆筍產季的日子,餐廳就會用罐頭或是進口的蘆筍代替,廚師大多用繁複的技巧和濃厚的調味,食材的原味,則鮮少被重視。
老一輩的廚師安於這樣的模式,新一代的廚師卻想打破這箝制性的商業供應關係,他們在歐洲嘗到了新食材、帶回了新種子,想要有農夫幫他們生產新作物,也想要有新的方式將食材配送到餐廳,由此重新驅動了從農場到餐廳(farm- to- restaurant)的連結。

愛麗絲·華特絲(Alice Waters)「美國慢食運動之母」

這些廚師充滿生活閱歷、具有熱情與創意,他們多半是自學出身,許多是女性,擺脫歐洲大陸、美國東岸較為嚴謹的餐飲業學徒制傳統,在加州開放創新的氛圍下,可以大膽不拘,強調個人創意,融合各種文化,創造出新的西岸飲食生活風格。一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愛麗絲·華特絲(Alice Waters),這位有「美國慢食運動之母」之稱的女士,年少時留學法國的經驗,讓她發現歐陸在地新鮮農產、手工食材的美味,從美國冷凍食品中解放,發現了味蕾的新世界,更著迷於飲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於是回到加州後,也開始從本地食材探索靈感。
她在1971年於加州柏克萊成立的Chez Panisse餐廳,餐廳雖然是賣法國菜,但從未從歐洲進口食材,一直致力跟在蔬果商、農夫、手工食材生產者連結,也鼓動培養新一代的廚師。「我在拿坡里吃到手工莫札瑞拉起司的經驗無以倫比,但重點並不是去進口義大利的食材,就算我覺得它比較好吃,而是借鏡這個經驗,在我們的土地上嘗試去作出我們自己的版本。」她希望用真正的食材料理餐點,把人重新凝聚在餐桌前,五十年來不間斷的努力,是推動美國在地、永續、當季食物生產體系的重要催生者。
從1980到1990年代間,許多如Alice Waters的廚師、餐飲從業人士打破傳統商業供應鏈的侷限,在農夫市集採購、尋找特色供應商、甚至與農場建立連繫,請農夫為耕種他們特殊品種、本土祖傳品種(heirloom)的蔬菜。有別於以往封閉式廚房的階級化的分工氣氛,廚師們一起在開放、合作式廚房裡共事,品嚐食材味道,共同設計吸引人、有教育性、故事性的菜單。

加州對飲食與永續的關注影響到全美國

在這個被稱為「加州飲食革命」的運動,主要的改變有:
• 由自學廚師和反骨人士打破了過去的餐飲傳統。
• 女性廚師領導所創造合作式的廚房氛圍。
• 將異國料理升級,創造跨界的新風味。
• 藉由每日菜單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
• 重新解構了餐廳的空間設計:開放式廚房、烤架、柴燒烤箱成為特色。
• 發現了新鮮農產的新世界,重建產地到餐桌的連結
• 廚師跟供應商和手工食品加工者密切合作。
• 加州食物跟加州酒的搭配應和。
如今我們看來許多習以為常的餐飲習慣,當初都是由加州創始,引發改變,也影響了美國各地的餐飲業。
特別是在綠色飲食方面,加州多樣的微氣候與地理環境提供廚師們全年新鮮的食材,從聖地牙哥的酪梨、蔬菜,到蒙特瑞的莓果,沙特郡的米,濱海和中央谷地的葡萄,沙漠的椰棗、薩加曼多的梨子、蘆筍和玉米,聖華金谷的奶酪、牛肉、堅果、瓜類。廚師們從地域尋找素材,形成所謂加州菜系,人們對於食材的味道與食安更為重視,也關注環境永續的議題,吃當令、本土的概念,成為顯學,傳播到世界各地。

創新氛圍- 是飲食體系中各份子的參與使改變成為可能

以往對於這波飲食運動的報導,多半集中在一兩個知名廚師的身上(如愛麗絲·華特絲),擴大了他們的明星效應,可是在「加州飲食革命:改變我們餐飲觀念的三十年」(Inside the California Food Revolution: Thirty Years That Changed Our Culinary Consciousness)這本書裡,卻將焦點注視到食物系統中的各個份子,除了廚師以外,包括農夫、種子商、批發商、有機超市、物流配送、加工者、餐廳經營者......,無數的人一起加入,彼此分享、學習、協作,形成了社群,改變了人們享受食物的方式,創造了新的加州風味,在這樣的創新氛圍下才使新的飲食風潮成為可能。
本書是由餐飲界圈內人—曾經在Chez Pennise工作,也是著名餐廳Sqaure One創辦人的廚師喬伊斯·高斯坦(Joyce Goldstein)寫成,她從1970年代就參與了這段歷史,以生動、熱情、簡潔的筆調,訪談了超過兩百個廚師、採購者、加工者、食物評論家,穿插了許多受訪者故事與觀點,編織出豐富的面相。
較短的在地食物供應鏈如何形成?
在所謂從產地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運動中,中間各個參與者的往返、交流、對話,才知道食物體系的重組絕不簡單。

在地蔬果商店
在柏克萊的Monterey Market(蒙特瑞蔬果市場)就扮演這樣一個集散的角色,經營者Bill Fujimoto的父親在當地批發市場購買水果,逐漸跟每一個農夫建立連結,知道他們的強項和擅長種植的作物是什麼,該向誰進什麼貨,透過購買鼓勵方圓一、兩百公里內的小農種植特殊本土品種,並願意花上十幾年的時間等待支持,經營和農場、農夫的關係。Bill與父親重視「味道」,超市有很多外觀漂亮、滋味貧乏的蔬果,但Bill和他父親會告訴生產者:別擔心蔬果的大小、外觀、有沒有瘀傷,種味道最佳的品種,追求豐富的滋味,等到作物成熟再採摘。
Monterey Market慢慢在柏克萊經營了一群重視風味的客戶,提供品質最佳、價格最好的蔬果,成為許多廚師採買蔬果的第一站,(包括Chez Panisse餐廳也是他們的客戶),除了銷售給一般大眾,還有為餐飲專業人士保留以批發價提供的特殊食材,讓廚師可以從後門進來,嘗味道和選貨。Monterey Market也成為廚師認識在地農產的學習中心,每當有人要購買某項農產,Bill會轉過身去,問其他在店裡的客戶,可以用什麼樣的料理方式,而從廚師身上也得到對滋味的回饋。

農場—餐廳連結計畫
1983年,當時在Chez Panisse餐廳工作的廚師Sibella Kraus,自告奮勇聯合其他七個餐廳,發起一個Farm -Restaurant計畫,七個餐廳願意共享資源,向當地農場購買農產,並由Sibella成為專職採購,安排中間的運輸。
農場與餐廳的合作一開始需建立信任,有時候會先簽訂契作合約。農場跟餐廳合作的模式也跟和盤商合作不一樣,如果將作物賣給盤商,每年季節到了盤商就會來收購(別的季節就會跟別的農夫購買),但跟餐廳合作,餐廳多半會希望農場能一年四季提供他們同樣的作物,這點並非所有農場能達到的。
每年夏天,Sibella會安排一個Tasting the Summer Produce(品嚐夏日物產)的餐會,去媒合農夫和廚師,協助小農找到新市場,也幫助廚師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特殊食材,從1983年起每年舉辦,到1987年竟成為有1300多個廚師、批發商、美食愛好者參與的盛會,品嚐由100多個農場提供的食材,加州食物豐富、多元的展現,不但將許多農場推向檯面,也促進了飲食運動裡各個份子的連結,更觸及了像是農地保存、城鄉關係、食農教育等更深刻的議題。

在地農產運銷
農產運銷是這個體系中最後的一塊拼圖,餐廳沒有辦法負擔去取食材的人力成本,農夫也不能一直跑出來送貨,如何讓在地農產快速有效的運送到餐廳手中?
Green Leaf Produce(綠葉農產)是成立於1976年,專門服務舊金山灣區農場和餐廳的運銷公司,1984年,Sibella尋求Green Leaf的協助,將她在當地建立的農場網絡交給他們,擴大他們的營業。今日Green Leaf持續承諾服務小型農場,將大約100個農場的產物運送到500個餐廳,同時也進行跨區域的全國性配送。
一年四季,在地的產物有所變化,有的作物到了產季尾聲,品質下降,有的新作物剛出來,價格很貴,成熟度和甜度都不夠,為了因應客戶的種種問題、抱怨,Green Leaf發行一個食通訊,教育客戶有關於農產品質、生產環節、價格的種種訊息,讓人們對箇中的關係有更多了解。

特色肉品、手工加工品
1960年代,廚師仰賴供應商提供肉品,對於豬隻、雞鴨的飼養來源毫無概念,頂多只有區域的名稱(長島鴨、緬因龍蝦),但生產的牧場、漁場卻是匿名的。
由於商業化飼養的豬隻和雞鴨在風味上平淡無味,加州廚師也逐漸向牧場、漁場連結,他們不只關心風味,也關心這些動物飼養的方式、他們吃什麼(是什麼穀物、草料)、是否有打抗生素?而也有更多的畜養者,開始為在地提供更健康、高品質的肉品。
從火腿肉、麵包、乳酪、橄欖油、到巧克力等食品製造者,在加州當地對手工食品開放友善的氛圍中,不斷研發、改進技巧,與餐廳建立連結,獲得消費者支持……

台灣的區域性綠色餐飲文化如何可能呢?

回到台灣在地應用,2004年後,台灣有機農業的風潮興起,從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帶起青農返鄉的潮流、對農村生活型態的討論,各地區的農夫市集成立、有機商店增加,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概念的引進、綠色保育標章的推行,台灣儼然也有一波綠色飲食運動蓬勃發展。
然而,越是認識投入其中生產的農友、綠色餐廳,才發現現實的情境充滿挑戰,有眾多投入生產的農友,充滿理念的店家、關心食農議題的消費者,然而在生產與消費之間,卻未必形成連結。
如同作者高斯坦所描述的美國三十年前的情況,也頗符合台灣今日的寫照:
「大型有機取代了小型有機的種植者,經過二十幾年小型有機種植者篳路藍縷開拓市場後,當看到有機產業的高成長量,量化商業型有機生產者跳進來,搶掉了有機通路的市場。農夫們只有轉向餐廳、農夫市集為唯一出路...... 」
「在現行的供應鏈,農夫必須將標準化的作物,送上卡車運到大都會區的批發市場,水果和蔬菜通常在未熟之前就採收,重視外表美觀,品種的多樣性正在消失,蔬果嘗起來的味道如何,並不被重視。」
「廚師多半都依賴批發市場,或由二廚、餐廳經理向既有的供應商進貨,選擇有限,許多特殊食材是進口,本土食材很難取得。廚師跟生產者之間沒有對話,在菜單上生產者都是匿名的。」
一方面,美食絕對是台灣人共同的熱情,美食報導席捲了四方媒體,新的餐廳、多元料理前仆後繼的出現,餐飲業整體營收在過去七年(疫情前)年成長率在6-10%間。台灣因為氣候與地理的多樣性,也有豐富的農產,各式的手工食品加工者,如果餐飲界能與本土的食材、地理環境結合,塑造區域性的綠色餐飲文化,未嘗不能像加州一樣,成為產業創新的靈感和動力。
在餐廳端,近年有吳寶春使用荔枝玫瑰製作麵包、江振誠等知名料理人專注發掘使用台灣食材,但尚停留於名廚示範帶領,還未涉及整體食物體系的改變。2019年綠色餐飲指南發起〈綠食宣言〉運動,號召注重食材安全、友善環境的餐飲業者,讓全台的綠色餐廳浮上檯面,下一步則有飲食體系內更多人士的加入。本書透過加州的例子可以作為一個借鏡,從農夫、養殖者、供應商、綠色超市、物流配送、加工者、餐廳經營者、廚師……,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角色與位置,看到變革的可能。
試想在台灣,如果要推動地區性的綠色餐飲,可能討論的問題包括:
• 在生產端,我們區域多樣與特色性農產是什麼?
• 在餐廳端,我們是否有孕育改變的創新氛圍?
• 在供應端,促成餐廳與農夫間形成連結的機會在哪裡?
如同書中所言:加州飲食革命最終不只是一場食物革命,而是一種哲學—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堅持—食材的生產、手工藝、風味,還有餐桌上的儀式與文化。區域飲食是由一個地區的氣候與地理、豐富的食材、族群的歷史、對創業家的支持、還有廚師的才華、大眾的迴響所共同塑造。我們將創造什麼樣新的飲食風味呢?
書籍介紹
書名:「加州飲食革命:改變我們餐飲觀念的三十年」(Inside the California Food Revolution: Thirty Years That Changed Our Culinary Consciousness)
作者:Joyce Goldstein
出版年:2013
出版者: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Down to Earth 親土生活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