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畝有餘」- 經濟海嘯中如何逃離城市以小型家庭農場安身立命?百年前的美國經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全世界的銀行都可能破產,但小麥會生長,玉米會成熟,每年播種和收穫的時節是一個永遠也不會被打破的誓約。」

我一向對美國(以及澳洲等地)在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回歸土地運動有興趣(Back-to-the-land movement),這些運動背後有賴一些書籍的啟蒙,引發了人們做出不同的生涯選擇,開啟近現代一波波離開城市、尋歸田野的風潮。其中1864年出版的 《十畝有餘》(Ten Acres Enough)- 一個在賓州小型家庭農場獨立營生的成功故事,即便書寫超過於150年前,因為書寫誠實、幽默、流暢,至今讀來仍是發人省思的經典。

Ten Acres Enough

作者Edmund Morris開宗明義說,在他四十歲以前,完全是一名平平凡凡,住在城市裡作生意的商人,被1837年的經濟危機擊倒,在1842年稍微復甦,然而自己始終被債務追趕,因為不足的資本必須向銀行借貸而壓力重重,在景氣一再波動中掙扎,飽受焦慮、恐懼、窮愁的困擾。

他說景氣波動的週期來得越來越短,起伏越來越猛烈,商業遠景看來是風雨欲來,未來是不確定與未知。

他想要經營農場的想法因此非常務實,就是跳脫這樣的未知:當然作物可能因為天災地禍收穫有虧有損,不過這樣的風險也比不上城市裡商業的動盪。當時類似我們現代的金融危機已然發生了,他說:「全世界的銀行都可能破產,但小麥會生長,玉米會成熟,每年播種和收穫的時節是一個永遠也不會被打破的誓約,這些作物早在銀行被發明前就生長,在股票和債券失效後也會繼續存在。」

而他認為,土地的豐饒和富庶是更值得傳承予子孫的資產,又因為它的不流動性而更容易被守護。(儘管這可能很違背我們當代投資的看法?)

他認為十英畝不足以讓農家致富,但卻足以滿足所需了。十英畝是多大呢?大約是四公頃。

在美國當時大概在大農化的時代,十英畝應該個很小的面積,但作者主張:凡是認為土地面積要增加獲利才會翻倍的思維,是基於對小面積土地精密耕作知識的無知。

他追求的不是奢華致富、而是簡樸滿足所需。因此本書就在Edmund Morris描述他從動心起念,經過苦苦的研究評估,最後在城市邊緣近郊(費城)取得土地,經營一提供小型果園與複合型農業的故事。他想要脫離這樣城市生活的經濟風暴迴圈,後來也成功的做到了,透過謹慎的市場判斷、辛勤的工作、幽默良好的態度。

本書的章節就是紀錄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開創經驗,比較了城市和鄉村生活的得失、財務的清算,也為如何靠務農立足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思路和作法,成為美國小型農業的經典,啟發了後來非常多「回歸土地運動」的農耕者。

書中的妙語和觀點非常多:

- 他選擇在城郊邊緣種小型水果如草莓、藍莓、桃子為市場利基...,(因為他觀察到城市裡永遠有人等著吃小型莓果,市場不會因為新增生產者輕易飽和)。

- 在找農地時,有這麼多的農場和農莊在出售,一度他以為整個鄉村都要求售了。他發現,永遠有一群人,想要從城市搬到鄉村,另一群人,從鄉村搬到城市,後者的流向大很多,所以城市才會不斷的成長大過鄉村。這種動向並沒有阻撓作者,這麼多人急於要拋售土地不代表土地沒價值,只代表這些人不適合擁有這些土地,而自己會更適合。

  • 當他發現地主是一個遙遠的舊識時,他假裝自己可以仲介,談了一個好價錢,然後在地契上填了自己太太的名字。他的太太發現自己在州立法律下保障,已經有了一片產業,任誰也奪不走時,那種喜上雲霄可想而知,要知道,這可是1864年,對於女權或夫妻產權觀念,Edmund Morris可謂觀念相當先進(當然這是建立在他們夫妻關係良好而且已有六個小孩的基礎上)。他說從此他太太對這片土地堅定的情感牢不可破,作者已經用這個行為確保了他的唯一勞工、合夥人將自願快樂的在此工作到老。

- 然後作者詳詳細細的講了他怎麼種桃子樹,花了土地之外最大的預算購買畜肥、規劃種植區域、除蟲、獲得黑莓苗,種草莓,甚至開始育苗販售。他買了一條牛、養豬、養雞。他的植株規劃採用間作、混作,在桃樹間種植莓果,較低矮不影響桃樹生長,又可得利於遮蔭,把現金作物的收穫季節分散,所以可以分擔人力。他也談到土壤管理,種植綠肥、飼養動物,又將肥分回溯到土地。

Edmund Morris先是達到自給自足,由自家食物的漸漸豐腴(再也不用為購買牛奶發愁),然後再把握每一個現金流的來源,看到每一個商業機會,談判、選擇、販售,然後討論箇中的市場經驗。閱讀著Edmund Morris每一個投入項目的演變,真的有:是的!十畝就夠了,人要有足夠的才智和勤勞,便可讓這十畝地生機富庶。

他的經驗在今日可不可行?我認為是有機會的,主要的銷售對象是直接販賣給都市邊緣的消費者(建立直接客群)、多樣化的作物分散風險、自我循環地力(減少購入外來資材),並且他看到先機,引入黑莓苗在自家農場繁衍後,又販賣黑莓苗,這樣的思維跟靈活的手法至今仍可應用。只是勞力不足,家庭農場之後如何延續的問題,可能古今都難解。

本書出版於1864,其實也在梭羅的湖濱散記的同一年代(1854),頌揚的也是一種獨立精神,但是一種家庭版的獨立自主生活指南(畢竟人無法一直在森林中散步..)。

Edmund Morris其實很大的目的是追求心靈的富足和自由,他說到擁有一片土地的感覺:「即便是大富豪,也跟我擁有同樣一片天,也無法讓天空的雲彩再加色,任何人如我,都可以像有錢人享受同樣比例的純淨的空氣,所有最珍貴的東西,都可以任我們取用。」

這本書,後來又啟發了另一本Five Acres and Independence(1935年),一本本在經濟大蕭條時代,指引人們如何逃離風暴,尋找安身立命生活模式的書,以及一波波後續的back-to-the-land- movement回歸土地運動。

無論如何,務農始終是一種很吸引人的生活型態,而一個人、一個家庭自給自足只是件私人的事,這樣的小農模式如何能夠存在、存活,又成為一個公共議題。

也因此2014年聯合國農糧組織才會訂為「家庭農場年」關注family farming,它相關的生產、法規、土地問題,其優勢與挑戰值得被了解。

十畝有餘這本書中的英文用法非常古典,拗口打轉,但可是因為年代久遠,沒有現代人通俗化的思維,反而常會有突破盲腸的看法。

Yuren一直說我怎麼還在看1864年的書,為什麼不趕快進展到現代看看當代農業著作,可是我覺得許多關於種植技巧、銷售模式的書,因為有實用性,反而不像這種經典這麼耐讀,因為對於追求好生活的嚮往,是自古不變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wn to Earth 親土生活
43會員
34內容數
"在土地上耕種、養育食物,堪稱是人與土地最親密的關係,雙腳紮根在泥土大地,透過四季變遷中一次一次與環境豐富的互動,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感覺會更堅定,並在能量滿溢的時刻獲得身心平衡。" 把雙手雙腳深入土地中,是一種嚮往,是一種療癒,也是現代生活迷茫、無根的解方。Go down to earth~
2024/02/14
在養育五個孩子的同時寫一本書... 那麼卡拉是誰?為什麼她可以寫一本包山包海關於homestead的鉅著? 卡拉(Carla Emery)出生於1939年,在蒙大拿的農場長大,從小在麥堆上爬來爬去抓蟲,看著曳引機來去長大,對於種植穀物和飼養動物的都瞭若指掌,後來也到哥倫比亞大學受教育。
Thumbnail
2024/02/14
在養育五個孩子的同時寫一本書... 那麼卡拉是誰?為什麼她可以寫一本包山包海關於homestead的鉅著? 卡拉(Carla Emery)出生於1939年,在蒙大拿的農場長大,從小在麥堆上爬來爬去抓蟲,看著曳引機來去長大,對於種植穀物和飼養動物的都瞭若指掌,後來也到哥倫比亞大學受教育。
Thumbnail
2024/02/13
緣起:一段鄉村生活的回憶 多年前我曾在美國農場實習,當時舉凡有如何養小豬、麵包怎麼發酵、蔬菜怎麼保存等問題,其他年輕實習生就會說,去問卡拉太太(Carla)吧,然後從書櫃裡拿出一本陳舊的厚皮書,按索引翻閱尋找指南。
Thumbnail
2024/02/13
緣起:一段鄉村生活的回憶 多年前我曾在美國農場實習,當時舉凡有如何養小豬、麵包怎麼發酵、蔬菜怎麼保存等問題,其他年輕實習生就會說,去問卡拉太太(Carla)吧,然後從書櫃裡拿出一本陳舊的厚皮書,按索引翻閱尋找指南。
Thumbnail
2023/12/07
多年前我剛從美國碩士畢業,那個暑假,我面臨要回台灣接受一份穩定的工作,或是待在美國的抉擇。在學校的兩年使我油盡燈枯,過度用腦的結果,我質疑理性思維的限制,被系統、體制把持的公共政策使人感到疏離,我覺得離自己的性靈層面非常遙遠,需要一段喘息的時間。 說老實話我之前跟農業真是一點淵源也沒有....
Thumbnail
2023/12/07
多年前我剛從美國碩士畢業,那個暑假,我面臨要回台灣接受一份穩定的工作,或是待在美國的抉擇。在學校的兩年使我油盡燈枯,過度用腦的結果,我質疑理性思維的限制,被系統、體制把持的公共政策使人感到疏離,我覺得離自己的性靈層面非常遙遠,需要一段喘息的時間。 說老實話我之前跟農業真是一點淵源也沒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我一向對美國(以及澳洲等地)在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回歸土地運動有興趣(Back-to-the-land movement),許多書籍啟發了歷史上一波波的離開城市、尋歸田野的風潮,促使人做出不同的生涯選擇。
Thumbnail
我一向對美國(以及澳洲等地)在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回歸土地運動有興趣(Back-to-the-land movement),許多書籍啟發了歷史上一波波的離開城市、尋歸田野的風潮,促使人做出不同的生涯選擇。
Thumbnail
才下班回家攤坐在按摩椅上,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或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居然讓做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夢,隨著夢境畫面我悠然神遊,彷彿時光倒流七十年,只可惜夢中沒有 Elise 的出現 ...
Thumbnail
才下班回家攤坐在按摩椅上,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或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居然讓做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夢,隨著夢境畫面我悠然神遊,彷彿時光倒流七十年,只可惜夢中沒有 Elise 的出現 ...
Thumbnail
看到那樣的時代背景,感觸相當深。我們一家如今住在台東的農莊裡,以自耕自食為目標,面對步步逼近的糧食危機,不得不為自己當初移居鄉間過農耕生活的決定感到慶幸。 我們幾乎全年無休在工作,雖然累,但還好這是我們想過的生活。這就是自己當老闆的自由業生活,再辛苦都是為自己工作,無怨無悔。
Thumbnail
看到那樣的時代背景,感觸相當深。我們一家如今住在台東的農莊裡,以自耕自食為目標,面對步步逼近的糧食危機,不得不為自己當初移居鄉間過農耕生活的決定感到慶幸。 我們幾乎全年無休在工作,雖然累,但還好這是我們想過的生活。這就是自己當老闆的自由業生活,再辛苦都是為自己工作,無怨無悔。
Thumbnail
在影片播放之前,原本以為會看到法國普羅斯旺地區的葡萄園,充滿美酒、美食與陽光歡笑的農莊生活,或者侯麥電影裏,一群聰明睿智、舉止典雅的男男女女在優美的山坡果園一邊漫步一邊抬槓。 再加上大企業是由眾多投資者持股,只在乎企業賺不賺錢,只關心短期股價的漲跌,因此不太可能顧到社會正義,或地區性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在影片播放之前,原本以為會看到法國普羅斯旺地區的葡萄園,充滿美酒、美食與陽光歡笑的農莊生活,或者侯麥電影裏,一群聰明睿智、舉止典雅的男男女女在優美的山坡果園一邊漫步一邊抬槓。 再加上大企業是由眾多投資者持股,只在乎企業賺不賺錢,只關心短期股價的漲跌,因此不太可能顧到社會正義,或地區性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正在看>,書的封面寫著「半農半╳的幸福斜槓主義」﹑「種瓜種菜種樹種花種日子」﹑「有人有狗有鳥有魚有生活」。 . 作者曾生活於繁華台北,後來辭去工作,在新竹一座小山丘上當起農夫,自給自足。 . 突然泛起自己在十幾歲時的一幕,當時跟家人一起觀看「光影大三巴」。(把動畫投射到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的牆上) .
Thumbnail
正在看>,書的封面寫著「半農半╳的幸福斜槓主義」﹑「種瓜種菜種樹種花種日子」﹑「有人有狗有鳥有魚有生活」。 . 作者曾生活於繁華台北,後來辭去工作,在新竹一座小山丘上當起農夫,自給自足。 . 突然泛起自己在十幾歲時的一幕,當時跟家人一起觀看「光影大三巴」。(把動畫投射到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的牆上) .
Thumbnail
丟掉不切實際的想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浪漫的幻想。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管理模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 自給自足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目標,事實上超難。一種作物是一種專業,請尊重專業。 半農半X,最後大多會變成假農大X。既然如此,拜託不要糟蹋農地。 想來農村生活不見得要務農
Thumbnail
丟掉不切實際的想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浪漫的幻想。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管理模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 自給自足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目標,事實上超難。一種作物是一種專業,請尊重專業。 半農半X,最後大多會變成假農大X。既然如此,拜託不要糟蹋農地。 想來農村生活不見得要務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