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達情感合理的態度。怎樣才是合理呢?自己心安,別人也覺得自在而已。
    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在生時,子女必須以禮侍奉之;父母離世時,子女必須以禮安葬之;日後拜祭先父母時,必須以禮祭祀之。這種種的禮,就是孝心,就是自覺心。目的就只有一個,心安而已。
    另外,孔子也有一句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一旦人人都能夠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意念行為,而呈現出自覺心,依禮而行,那麼人與人之間,都以自覺心真誠相待,突破人與人之間的障隔,而以仁心真誠相照相潤;這樣,天下就會充滿愛心,社會就會和諧共處,國家就會邁向精神文明。
    其實,仁、義、智…這些德性,何嘗不是出自自覺心呢?只不過表現在惻隱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仁」;而表現在羞惡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義」;而表現在是非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智」。所以,仁、義、禮、智,都是出自「自覺心」。這個「心」,只有一個,只是一體多用而已。故此,說人格的尊貴處,是否值得被尊重,就視乎能否呈現出這個自覺心而已。人,如果沒有自覺心,那他什麼都不是,連禽獸都不如。社會如果普遍欠缺自覺心,就毫無公德可言,人與人之間就會越來越冷漠。執政者如果沒有自覺心,最終鹿死誰手,真是不可預知!一言以蔽之,苟能擴充推進自覺心,則天下治平;苟不能呈現自覺心,則貪汙腐敗無日無之。
    附帶一提,孟子所講的四端,並非指仁、義、禮、智。端,是指起始。「四端」,是指四種剛剛萌發出這個自覺心而表現在惻隱關懷之情上,就是仁的起始。若表現在羞己惡人之上,就是義的起始。若表現在辭謝謙讓之上,就是禮的起始。若表現在是非公義之上,就是智的起始。故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簡言之,就是四端之心。
    然則,如何能有助於呈現出自覺心呢?
    「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