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曰利?

何必曰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時下的國際關係,較為流行的一個詞彙,就是「制裁」。用什麼來制裁呢?一個字——利。也就是說,你以利益來抵制對方,人家也以利害來抵制你,這樣不斷循環,互為因果,能徹底解決問題嗎?

有個說客名叫宋牼,當時秦楚二國準備交戰,他就趕路先去楚國遊說,若楚王不聽,他就轉去秦國遊說,他很自信,說總會有一國聽他的。

孟子聽了就問宋牼:你以什麼理由去說服秦楚罷戰呢?
宋牼就回答說:我會闡明二國交戰的不利。

孟子就說:你以「利」來做出發點,恐怕是行不通的。秦楚交戰,還不就是為了利嗎?如果秦楚兩個國君能為了利而停戰,那麼將士上上下下,以致君臣父子兄弟,他們通通都會以利作為行事準則,如此一來,人人都講利,國與國更加以利作為手段,這樣下去,天下會太平嗎?

宋牼以利遊說罷戰,這種觀點,就是當時的墨者之徒的非攻之說。事實上,凡是從利害關係去解決紛爭,本質上就是以利為戰,天下又焉能有太平的一日呢?換言之,你制裁對方,對方又反制裁,能解決問題嗎?始終都是要在另一個時段,各退讓一步,大家取消制裁,這才能共存呀!

再者,利害關係是會因時制宜,隨時都會變的,而且都是相對的,今天的形勢對己不利就罷戰,但對對方卻是有利,這豈不是對方就會乘利而出戰囉?

最後,孟子勸導說:先生應以仁義做出發點,以仁義打動秦楚兩國國君,讓他們感悟到蒼生的苦難,讓他們體會到生靈塗炭、屍骸遍野的悽慘。如果國君都能以仁義之心治國,以仁義作為處事的準則,那麼君臣父子兄弟,人人都以仁義相待,這豈不是天下太平嗎?

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孟子也說:「惟義所在」。

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有些政策不要去得太盡,有些事情也不要畏縮不前,而要以公義作為衡量準則,問問自己:這樣做心安嗎?百姓喜樂嗎?國際心悅誠服嗎?

美元不代表一切的呀!治國,何必曰利呢?

(寫於2023年1月13日於海外)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